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4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80篇(第43/8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481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61分钟

克难"卫"人民,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韧毅力,"真刀真枪"把难事办成。"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青年干部要时刻铭记"能力本领是党员干部的成事之基、履职之要、立身之本",要在攻坚克难上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敢啃"硬骨头"的韧劲,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时刻做好"战斗姿态",用好手中的"十八般武器"练出真本领,始终做到心中怀揣为民情,肩上担起为民责,才能切实把问题找准,把措施用对,精准解决群众急事、难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收获更多、更实、更真切的幸福感,真正打通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答好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答卷"。

解锁党纪学习教育"正确打开方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传家宝。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解锁正确的"打开方式",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推进强国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要做到"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是"搞形式""应付差事""做官样文章",而是要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组织和引导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条例》中知纪、明纪、守纪,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要坚持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抓好以案促学、以训助学,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准确掌握《条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绝不能"学归学、做归做",必须坚持学用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纪学习教育每项措施都成为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举措,切实防止"两张皮"。

要融入"常"。加强纪律教育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紧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维度,把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隐疾"找准找实,积极整改、祛病去邪。党纪学习教育重在静水流深,要构建"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抓好过程管理,保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进取意识,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要聚焦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单位部门职责、群众"吐槽"和"期待",勤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把纪律作风的"顽瘴痼疾"根除,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和水平。

要突出"效"。群众看党纪学习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要坚持"开门"抓学习、"出门"找问题、"上门"解难题,科学制定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突出群众参与和群众评价,运用"四下基层""四不两直"等工作方法,现场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部门履职、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在办实事、破难题、解民忧中让群众切身感受到部门效率大提升、干部作风大转变。党纪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要健全党纪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和忽视党纪、违反党纪问题危害性的认识,一以贯之抓好党的纪律建设,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知行知止、令行禁止,以实际行动在人民心中树立"党性强、党风正、党纪严"的良好形象。

拉紧党纪"高压线"做好人民"勤务员"

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党员干部要常态化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常敲思想警钟、常绷纪律之弦、常存敬畏之心。

严修身,躬行"吾日三省吾身"之姿,做"心有所畏、言有所戒"的"明白人"。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此次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学习《条例》方面做到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新旧对照学,将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推动《条例》入脑入心,自觉对照检视、自省自律,自我剖析,检视个人在党纪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警示震慑,把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存戒惧,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政治清醒,持续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严律己,躬行"知之深则行愈达"之姿,做"慎独慎微,慎言慎行"的"老实人"。"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党纪学习教育不能是"一阵风""一阵雨",要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化在经常,确保纪律教育入脑入心,战力十足。党员干部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切实把《条例》学深学透学到位,做到在"学"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准确掌握《条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弄清楚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将遵规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念好"紧箍咒",架起"高压线",筑牢"防火墙",将"党纪严于国法"刻印在心,自觉将党规党纪作为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做到"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永葆忠诚干净担当本色。

严用权,躬行"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姿,做"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贴心人"。"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党纪学习教育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面,仅是"坐而论道",而不"起而行之",那么党纪学习教育终究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融入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中,以深厚的"学习内功"转化为强大的"服务外功"。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转变工作作风,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以更好地代表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着力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群众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巧弹"琵琶行"奏响党纪学习教育"最强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次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自我革命,弹好"琵琶行",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向"整顿衣裳起敛容"转变,用实际行动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入实。

提高思想认识,弹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警示之音。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纪学习的重要性和忽视、违反党纪的危害性。一方面,要端正思想态度,始终保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主动矫正思想偏差,对照违纪违法干部警示录、忏悔录深入开展自我查摆,敲响党纪警钟。另一方面,要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权力观、交往观、生活观、亲情观,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权,唯有认清法纪"红线"、守住廉洁"底线"、远离纪律"高压线",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明确学习内容,弹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之音。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纪学习教育上下实功、见真章。坚持"大珠""小珠"齐落盘,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既要在关键节点、大是大非上外化于行,又要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内化于心。通过领导干部带头领学、回归原文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自觉对照学、突出关键以案促学、强化示范以训助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党的纪律规矩、弄明"可为与不可为",实现从"因为制度而不能"向"因为觉悟而不想"的思想转变。

坚持人民至上,弹好"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弦外之音。强国兴党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为政以德。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人民谋幸福,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党员干部们的"本色"决定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当廉洁先锋,在检视问题、矫正思想、规范行动的同时,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为"主动要求群众监督",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听懂群众的"弦外之音",对齐群众期待的"颗粒度",使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做好民生工作的有效举措,以实际行动答好"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

巧用"红色资源"绘就"层林尽染"壮美画卷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就是要守护"红色根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精神"熠熠生辉,在滋养文化之树、绽放信仰之花、累结"实干之果"的征程中,绘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画卷。

护好"红色根脉",将"文化之树"繁茂于历史"红土地"中。红色资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昭示着未来的希望。正如参天大树必有深厚之根,文化之树亦需深深扎根于红色资源这片肥沃的红土地中。护好这"红色根脉",不仅是回顾过去、铭记历史的需要,更是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必然。在这片红土地上,每一寸浸透先烈鲜血与汗水的红土地,每一份凝聚智慧与勇气的红色资源,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此,应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以革命先辈为"教师"、历史文物为"教材"、纪念馆为"教室",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同时,保护革命圣地、红色旧址,让人们在实地参观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红色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更要整理、记录、推广党的光辉历程、英雄事迹与革命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英雄、传承精神,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红色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让"信仰之花"绽放在青春"红土地"上。时代在变迁,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追求与梦想。如何将这份初心和使命化为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每一代人接力前行,勇毅笃行。红色基因,这份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它犹如一颗种子,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期待着我们的呵护与滋养。青春,是生命中最富活力的时期,也是信仰之花绽放的最佳时光。广大党员干部要接过红色接力棒,主动担当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继承好红色基因,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不断深化对红色基因的内涵认识,进一步加强红色情感认同,让红色基因成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在时代洪流中坚定前行、披荆斩棘。

弘扬"红色精神",让"实干之果"累累于时代"红土地"中。"红色精神"是我党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股清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时代里,要弘扬红色精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实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用实干的精神和行动去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实干的成果回报人民的期待和信任。

为文化遗产"铸魂""塑形""提神"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无论是敦煌莫高窟、良渚古城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剪纸蜀绣、年画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虽源于民间民俗,但受众面却有限,只有告别小众、走向大众,激活历史、融入时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在中华大地焕发无限生机。

坚持以保护"铸魂"。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想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是基本前提。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日益增强,但一些地方"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后继乏人,低级别文物博物馆保护管理基础依旧薄弱,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加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文物的日常检查和修缮,让文物的保护维护常态化、精细化,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全方位智能保护体系,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要系统梳理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非遗文化,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立体空间、整体风貌、文脉赓续的系统规划,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活档案"。

坚持以传承"塑形"。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从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到近千年依旧保持原汁原味江南风格的海宁皮影戏,再到国潮文创、古风汉服等成为时尚......无不体现以人民需求为本,以历史传承为脉,以特色文化为魂,以传承弘扬促文化遗产繁荣发展。要加大对文化遗产领域人才的培养,加强与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通过实地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要进一步健全考古等学科体系建设,提高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能力。要盘活文化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出研学旅游、民俗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精品旅游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彰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发展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