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23篇(第120/15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24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09分钟

明辨"常与长",以"持之以恒"变"短期热"为"持久热"。《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党纪学习教育要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因此,不能将党纪学习教育视为"一阵风",而是要将其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党纪学习教育纳入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党员的必修课和常修课。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对学习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学习效果得到巩固和提升。此外,还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如开展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等新型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加便捷、高效、灵活。要始终坚持"常与长",开出"长效药",让党纪学习教育成为党员干部自觉追求。

齐鲁之行:读懂字字句句里的"民"字真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广大党员干部要铭记嘱托、不辱使命,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齐鲁足迹"中读懂"民"字真谛,以"时时放不下"的责任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升温。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读懂"齐鲁之行"里的"为民初心",厚植"大道笃行系苍生"的宗旨情怀。奋斗征程波澜壮阔,为民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望百年足迹,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到脱贫摘帽、迈入全面小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尺",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奋斗的"第一目标",以"独钓寒江雪"的气魄勇闯"无人区"、攀登"高寒带",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克难攻坚,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读懂"齐鲁之行"里的"人民伟力",扬起"勠力同心奋楫行"团结之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渡江战役的"小木船",从抗震救灾中的"众志成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上下齐心",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人民,一方面要拜人民为师,以"小学生"的空杯心态向人民请教,将"民间高手"的智慧采撷回来,形成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智慧武器";另一方面要敬畏人民、敬畏权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采撷民智、体现民意、契合民心"中汇聚民力,让逐梦之帆"惊涛骇浪亦从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读懂"齐鲁之行"的"民生关切",答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幸福答卷。"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要化身"为民采蜜"的"小蜜蜂",以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群众生活"甜度"作为评判"发展成色"的第一尺度,以改革发展"金钥匙"破解群众在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将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幸福红利。

让大中小学思政课"融"为"一体"

近日,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思想教育、课程升级、师资建设为着力点,融文化伟力于心、全局思维于脑、协作模式于行,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融"文化伟力于心,不断筑实"大中小学"思想根基,在"传承文明、凝聚共识"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中华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内涵富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无论对象是"05后"的本科生、"10后"的中学生还是"15后"的小学生,都可以从文化中汲取到精神力量,进而以思想的共识促进思政课的一体化。学校要将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中,首先要善于挖掘优秀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里领悟"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从《出师表》千古绝唱中体会"家国担当"的可敬风骨,以最精髓、最本质的精神思想唤醒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深沉情感和强烈共鸣。另外学校要积极创新文化在思政课上的呈现形式,可以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美术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有所思、有所学,更深层次地感触文化中的思想伟力。

"融"全局思维于脑,有序衔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大中小学的思政课都有其各自的课程体系。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就必须以全局思维规划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层次性、差异性和关联性的有效衔接。如果"学情各异,各管一段",不仅会导致各学段课程割裂、重复,还难以发挥出思政课立德树人、塑造"三观"的效果。学校要分学段建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重启蒙道德情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并融入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培育小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初高中阶段重提升政治素养,在思政课中融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在大学阶段重增强使命担当,通过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勇担历史使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融"协作模式于行,全力汇聚"大中小学"师资力量,在"打破壁垒、集体攻关"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利用好师资力量,汇聚起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力,才能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大中小学教师以互助协作形式交流教学经验,不仅能够打破学段壁垒,促进相邻学段思政课程的自然过渡衔接,还可以让各学段教师聚焦同一教学目标或课程中的重难点集中攻关,加速教学水平的突破和跃升。学校可以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经常性开展典型经验分享、现场教学观摩,要引导教师的教学思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启迪学生心智,让思政课传递的价值观念入心入脑入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研修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现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的系统转变。

思大国"粮"策端牢中国饭碗

机声隆隆,麦浪滚滚,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夏粮丰收事关全年粮食生产,也关系着亿万人民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基础和底线,答好粮食安全这道必答题,要从激励种粮主力军、护好耕地命根子、用好农技助推器三方面发力,让大国"粮"仓装满中国粮。

向政策要粮,激励种粮"主力军"。让农民种粮有赚头,农民种粮就能有劲头,粮食安全才能有盼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小岗村分田包产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当年油料作物总产量超3万斤,而小岗村当时油料任务仅仅为300斤,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十年的任务。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谷物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动摇国家根本;对农民购买农机、适度规模经营、绿色生产等方面进行补贴,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为农民种地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托底;落实粮食储备制,通过建粮食储备仓和积极购入粮食,平抑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不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不让人民饿肚子。

向土地要粮,守好耕地"命根子"。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我国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承载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失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政策,做好耕地用途管制,坚持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必须是农田,农田还得是良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作条件,实现抛荒耕地再利用,持续提高耕地产能,实现科学、集约、规模化种植,让"粮田"真正变成老百姓的"致富田"。

向科技要粮,用好农技"助推器"。曾几何时,"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是农民的心酸写照,如今,科技之光照进农业生产,极大消减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支撑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牢。种子好比农业生产的"芯片",种子安全与否、种源好坏,都会影响着粮食的产能和品质,要把种子安全牢牢攥在手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要加强农技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试点推行"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等,加强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研究,建设一支具有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种子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出得了成果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搭建平台助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加大政策输血力度,让科研部门没有后顾之忧。

挺膺实干之"姿"迈好为民"心"步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我们要靠实干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作为党员干部,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幸福生活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们要挺膺"实干之姿",倾力迈好人民满意"心"步伐,用实际行动写下为民服务的"时代注脚"。

挺膺"迎难向上"之姿,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永葆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正是始终心怀群众,把群众的事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被群众铭记于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守造福群众的赤子之心,以初心使命"建系",找准干事创业"坐标",把老百姓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出发点去立身、处世,切实将"人民至上"从一句"口号"转化为心中的信仰、脚下的行动。

挺膺"躬身向下"之姿,在"来自于民、植根于民"中永葆为民办事的"求实之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没有调查研究这座桥梁,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就无法密切沟通、密切联系。"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党员干部应以干事担当为己任,做"勤政务实者"而非"懒散混事者",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多深入基层一线"深走细看",俯下身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听取群众的建议,帮助群众把心中的"疙瘩"解开,在"察言观色"中洞悉群众"鸡毛蒜皮"的小事、"愁眉苦脸"的难事,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精神推进"百姓事",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以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挺膺"奋勇向前"之姿,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永葆为民造福的"实干之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为民造福是党员干部的追求,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兵之情主速",为民造福要"踩下油门",不迟疑、不拖延,闻风而动,听令即行,不能"紧一阵"就"歇歇脚",不能"忙一忙"就"停一停"。党员干部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把为民奉献作为一辈子的坚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最大的政绩。以我们"不停歇"争取群众"不等待",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际行动干好"老百姓的事",以"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以担当实干书写好"为民造福"这篇大文章。

乡村振兴:入"农"三分领略别样"文旅风情"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指出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大基层干部要透视"山东之行",以知责于心、践责于行的态度解锁"一线调研"正确打开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向着高质量的方向深入发展。

入"农"村,"资源禀赋"打响"产业算盘",点"绿"成金领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别样风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我国地大物博,物产、美食、风景、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长城的巍峨、黄河的雄浑、长江的壮丽,也有江南的婉约、漠北的豪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也是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所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要以"特色,就是最亮的品牌"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本土文旅资源禀赋,立足"土"、突出"特"、培优"产",写好文旅"土特产"文章,将文旅景点、民俗风情、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等进行"打包"推广,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文旅品牌,让文旅产业"吸睛"更"吸金",切实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谙"农"情,"服务升级"接住"泼天富贵",从"新"出发领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别样风情。近年来,从进"淄"赶"烤"到榕江"村超"全网关注,从"尔滨"出圈到天水麻辣烫走红,"流量爆火"的背后,既有互联网的传播加持,更与地方精细化服务密不可分。从淄博的"倾其所有",到哈尔滨的"花式宠客",无不彰显"以服务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启示着我们,文旅出圈之路千万条,服务始终第一条。各地要以"旅游所需"作为"行动所向",将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头号工程",千方百计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为文旅事业"加分添彩",这样才能接住"泼天富贵",实现各方共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