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23篇(第135/15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24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09分钟

基层减负不能变成"减掉担当",而要实现"权责明晰",实实在在为基层干部"提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要认识到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基层工作量,基层减负不能变成"减掉担当",基层减负实质上需要厘清上级和基层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权责不明、职责不清"导致部分上级部门以"属地管理"为借口,慢慢地转嫁责任,从"这件事和基层有关"变成"这就是基层的责任",致使基层工作越来越重;也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出现"我要等上级指令,才能干"的"束手束脚"行为。要通过建立责任清单的方式,明晰上级和基层的权责归属,该是上级的责任不能"甩包袱"给基层,该是基层的工作也不能"静静等"上级的指令。同时,要认识到权责"不分家",如果只给基层"责",而不放上级"权",基层落实起来仍旧推不动。要把基层职权范围内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以及配套的资源下放给基层,实实在在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少一些阻力、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借"中华文脉"之力激活思政教育"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促进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后继有人。

挖掘传统文化"广"资源,赋能文化选修课,领悟思政教育"广"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占的比重却很少,导致很难在有限的思政课程中更多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设置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课程逐渐增加,这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思政课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经典诵读、影视鉴赏、参观历史博物馆与纪念馆等活动,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泼生动的主题学习活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持续化。

提升教师施教"大"能力,聚焦文化思政研学,拓宽思政教育"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类思政研学,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与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深度与广度,积极开展观摩优秀课堂、参与说课比赛等多种形式学术交流,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衔接,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为教育教学储备更多资源与能量;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音等方式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与内化。

创新文化教育"新"形式,用活网络推介平台,提升思政教育"新"质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去,开设专门的思政、传统文化板块,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快速有效地进行查阅,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在线平台布置教育任务,组织学生们进行在线交流,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准确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令思政教育更加高效。

列好"清单"党纪学习教育当"一步一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回顾党的百年历程,"纪律"二字始终印刻在入党誓词中,承载着我党"正源清流"的"必然使命",彰显着我党"不随时移"的"底线操守",记录着为党"沉疴祛病"的"妙药良方"。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纪中汲取智慧,一步一印、步步为营,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先学一步",列好"学习清单",保持"一丝不苟"的姿态,踏出"坚定信仰"的忠诚脚印。"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衡量党员对与错的"分界线"、公与私的"警戒线"、义与利的"高压线",需要逐章逐条学原文、逐字逐句悟原理,在新增的16条条文旁写上"着重号",在新修的76条条文旁打上"感叹号"。党员干部要强化"一日不读、三日难安"的紧迫感,怀抱"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树牢"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危机感,常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清醒和"先学先做、深研细悟"的坚定,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借助"六学"联动机制,"先学一步"稳立场,"学深一层"守定力,"多悟一分"强担当。要将党纪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中,推行"清单对账"挂图作战,梳理建立党委"责任清单"、党支部"任务清单"、党员"学习清单",时刻保持"真心爱党、时刻忧党"的"如磐初心"和"坚定护党、全力兴党"的"赤诚忠心",唯有迈好理论学习这个"关键步子",确保思想"不变色";扎紧"制度笼子",确保精神"不变质";不越"法纪雷池",确保信仰"不变味";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劲,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当好我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百年伟业"接班人"。

"先谋一步",列好"律己清单",培养"一以贯之"的毅力,踏出"坚守底线"的廉洁脚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谆谆嘱托。党员干部要保持"刀刃向内"的清醒自觉和"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始终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时常以党纪为"标尺",衡量高低长短,不忘"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中一点棉"的初心;以党纪为"明镜",检视滞躯之瑕,涵养"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的情怀;以党纪为"准绳",省度是非曲直,坚守"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底线。抓好"以案促学",高悬党纪"戒尺",抓实"以训助学",长鸣违纪"警钟"。提早注射清正廉洁的"预防针",靶向祛除违规吃喝的"肠胃病",收送礼金的"节日病",公车私用的"传染病",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先行一步",列好"为民清单",激荡"一马当先"的气势,踏出"坚持作为"的实干脚印。"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律己。"党员干部要善于在党纪中找寻克己奉公的"实干密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确保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做"百无一用"的"书呆子",不当"纸上谈兵"的"清谈客",不当"惧风怕雨"的"泥菩萨"。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树立"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彰显"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在工作中少些"拍脑袋"的决策,多些"沉下心"的倾听;少些"拍胸脯"的口号,多些"俯下身"的执行;少些"拍屁股"的推诿,多些"伸出手"的担当。"江山万里,人民至上。"要常念纪律意识"紧箍咒",争做防腐拒变的"先行军",时刻"置顶"群众诉求,"关注"群众困难,"收藏"群众期望,化"被动执行"为"主动作为",切实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拿稳党纪"金戒尺"提振党员"精气神"

当下,全党正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是党冲锋陷阵的"主力军",是肩负党事业发展的"挑山工",是党面向群众的"连心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党员干部不断面临"新挑战""新诱惑""新套路"。党纪学习教育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大体检"、精神的"大洗礼",更是一场检验党性担当的"大测试"。因此,拿稳党纪学习教育"金戒尺",让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使命,以"沉下心""俯下身""迈开步"的态度,提振"高标准""严要求""强执行"的"精气神"。

要"沉下心",原原本本学。这次党纪学习教育,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重点,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党员应当坚持逐章逐条学,一条一条读、逐字逐句悟,舍得下真功夫、笨功夫、苦功夫,不仅要准确掌握主旨要义、规定要求,还要真正把《条例》刻在心上、烙在脑海,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要准确把握"六项纪律"的规定要求,进一步明确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要在思想上划出红线、筑牢底线,遵守党的纪律规矩,真正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常敲思想钟、常紧纪律弦、常存敬畏心。

要"俯下身",干部带头学。"上有所率,下有所进;上有所行,下有所仿。"党纪学习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更要发挥"关键作用",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领导干部不仅要当好定战术、明方向的指战员,还要当好率先干、带头冲的排头兵,结合实践经验,发挥高位优势,争做"跟我上"的"旗手"干部,决不做"给我上"的"背手"干部,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领导干部要廓清思想迷雾,培养"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阅读习惯,依托集中研学、党课领学等形式,带头诵读条例、案例,将零碎认识系统化,把粗浅认识深刻化。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把党纪学习作为提升领导能力、掌握领导艺术的必修课,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始终旗帜鲜明的自觉遵守党纪,以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

要"迈开步",解决问题学。党纪学习教育要秉持"见树木也见森林"的问题导向,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以案促学、以训助学,让党员干部受警示、明底线、知敬畏。广大党员要自觉用党纪校思想之标、调行为之舵、绷作风之弦,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严守公与私的"警戒线"、是与非的"高压线"、情与纪的"分界线",自觉做到权力不任性、思想不放纵、言行不出格。坚决维护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让铁纪"长牙",让铁规"带电",切实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胆大妄为等各种违纪行为,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让党纪学习教育"走心"更"入心"。

破解"就业密码"书写"民生新篇"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农民工总量增加了近3000万人......宏观指标的变迁,正是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体现。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细致的工作,我们要在"八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中破解"就业密码",努力保持就业大局稳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民生基础。

建强"产业圈",破解"发展密码",以新思路打造"诗和远方"。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力,才能形成"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的良性互动,才能协调运用"两只手"的力量有效破解就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实现以乡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与"就业"得以相互碰撞,打造出在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多样、灵活的选择,也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激活"人才圈",破解"资源密码",以新姿态点亮"梦想星光"。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现今我国已进入人口发展新常态,虽然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但总量呈下降趋势,劳动力大龄化特征明显,并存在供需结构性错配等问题。特别是在制造业一线,普工数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尤其是青年就业难题,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问题既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青年就业选择、梦想实现提供了新方向。要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发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人才观,让大国工匠、青年能手成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和奋斗的榜样。

织密"服务圈",破解"改革密码",以新体系助力"精彩人生"。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时代要求,更是强国之举。目前,各地在高素质人才"引育留用"上出实招、见实效,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渐浓厚。上海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探索构建人才早期发现、科学选拔、贯通培养的全链条机制;安徽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河南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劳动者开展大规模的全周期、全工种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完善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人才成长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等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加强人才支持与关怀,根据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清单",激励人才创新实干、大展身手,把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