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材料汇编(58篇)(第9/23页)
(三)党在冲破系列抽象争论束缚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随着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上纷争不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故步自封,不被抽象争论束缚思想和手脚,而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解开了困扰人们的思想疑惑,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被打破,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面对随之而来的"有产无产"抽象之争,即如何看待群众拥有财产的问题,江泽民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亦即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287在如何对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人员入党的问题上,2001年江泽民发表"七一"讲话,指出上述人员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应该吸收到党内来,以"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286系列抽象争论束缚被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一一冲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四)党在冲破妨碍科学发展的一切束缚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特征。在取得国家经济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不断发展等利好的同时,改革攻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协调的城乡区域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2003年迅速蔓延的"非典"疫情, 将我国彼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板块集中暴露出来。面对这些新矛盾新难题,常规的解决办法失灵无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这样历史性地摆在了党的面前。胡锦涛总结抗击"非典" 疫情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从现实紧迫性的角度,还是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看,发展都不能囿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的整体完善。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为此,党继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将经济社会发展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完善、质的提高相结合,把经济社会建设和人力优势发挥、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探寻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党在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正从"站起来" "富起来"跃向伟大的"强起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除了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还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研判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形势:"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并应对全新的重大挑战,党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思想再解放的魄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征,以"十个明确"立支柱、以"十四个坚持"筑根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道路、团结奋斗是成事之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发展之道、全面从严治党是强党之本。"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继续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将不同时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与思想的不断解放互融互促,以伟大斗争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 又以理论创新伟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要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高度,唯有坚持运用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思想武器。
二、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思想武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
解放思想不能脱离国情,就是要以国情和实际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关键问题为立足点,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也不能闭门造车,就是要从联系、发展和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分析问题,坚持辩证思维;解放思想更不能毫无章法,就是要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精准施策解决问题,坚持底线思维。
(一)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
根据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的起点是问题。所谓问题,毛泽东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而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从解放思想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每次思想解放,都是一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瞄着思想束缚难题去、追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走,精准地把握并化解旧认识和新实践之间矛盾的过程。
革命敌友之问是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探寻及毛泽东思想创立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指出,摆在中国革命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思想在探求中国革命敌友之问中萌芽。当敌友之问向纵深求索,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之后,发现在"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中,农民是"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从而推导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民问题,纠正党内右倾和"左"倾两种错误倾向, 从农民中凝聚起中国革命最接近且最广大的同盟军。
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探寻及邓小平理论创立的逻辑起点则是真理标准之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国,真理标准问题背后是改革开放得失的判断标准问题,而实质上该问题又关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理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由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践视角,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
时代发出的党的先进性之问、发展的科学性之问又分别成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正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前所未有"总结"时和势"带来的"艰和险"。这些增多的"艰和险"都指向对道路问题和领导核心问题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而方向盘能否把好,"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能否解决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掌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能否解决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是我国能否在世界大变局中把握发展机遇、赢得新的发展优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新时代所发出的中国道路之问和领导核心之问,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逻辑起点。
在不同的历史变革条件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解放思想着重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机制实质是在主客观矛盾运动中做出辩证的扬弃,不断检视主观思维定式,既破除过时、错误、片面的认知,又确立适应矛盾变化的新理念,破立并举地实现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同频共振,最终落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就此深刻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坚持辩证思维
解放思想"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从时间和空间的全视角道出了解放思想背后的辩证思维。从时间坐标来看,客观实际始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解放思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从空间坐标来看,客观实际不只限于国内局势,还必须考虑国际局势,解放思想不能偏于一隅,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之,辩证思维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时代改革实践中的解放思想坚持辩证思维,就体现在重视遵循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重点论"及"矛盾转化论",始终关注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尽可能多地去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内蕴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从同抓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座山"、务实和务虚"两要务",到紧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牛鼻子"、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再到真抓群众利益"久久为功",拥有着大量辩证思维的典型示范,闪耀着辩证思维的智慧光芒。
(三)解放思想坚持底线思维
解放思想"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指出解放思想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自觉的方法论,被学界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具原创性的方法论之一。从面临的现实情势出发,坚守一定原则,"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解放思想一方面作为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又是有边界的,边界与唯物辩证法中"度"的概念相似,约束着解放思想遵循什么、为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首先,解放思想须严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一是绝不能借口解放思想放弃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警惕将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对立、割裂的"挑唆"。二是绝不能借口解放思想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否则将犯下颠覆性错误,并陷入危险的境地。三是绝不能借口解放思想脱离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应把握法治的尺度,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常见的"钻空子""打擦边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没有原则的投机观念和行为都不能称为解放思想,而是对解放思想的曲解。
其次,解放思想须坚定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放思想要从人民需要和人民利益实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作出决策。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呐喊,到如今改革步入深水区再次发出"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的警示,都是在保证人民的生活能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切实的改善,改革发展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并不止步于思想的解放,还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上来。只有统一了认识,才能促成团结一致,保证力气往一处使。比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们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实践及其背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认识参差不齐,有不同程度的疑虑。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回应束缚人们思想的系列重大问题,在引领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同时, 推进了思想的统一,凝聚起推动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可见,只要解放思想而忽视统一思想的观念和行为,也是对解放思想的曲解。总之,在新的赶考路上,只有推进思想再解放、不断解放,才能及时扫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思想障碍。理顺并深刻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于思想再解放、社会活力再迸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发展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着力点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丁元竹
一、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了影响深远的核心理念: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为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宣言书。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要直面"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束缚着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亟待平反的大量冤假错案,亟需改善的人民群众生活,都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把注意力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一心一意谋发展、谋复兴、谋幸福。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 对于推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