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69篇(第144/165页)
于"无忘、无畏、无我"中解锁"深改"密码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无忘""无畏""无我"的赤诚之姿,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解锁"踔厉奋发向未来"的深改密码。
永葆"行程万里,初心如磐"的信念之心,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忘之姿,解锁"东方风起满目新"的思想密码。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倘若理论知识不足、思考欠缺、方法单一,工作就容易"走偏路""绕远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一寸光阴不可轻"的学习态度、"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主动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价值和重要意义,坚持在"深学细悟、入脑入心、指导实践"中紧紧围绕"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改"这一根本问题,把重点问题弄透、重点领域厘清、重要环节捋顺,在"立根铸魂,固本强基"中,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披荆斩棘的决心、胸有成竹的信心,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永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笃行之心,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无畏之姿,解锁"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奋斗密码。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始终浇筑"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常怀"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担当情怀,在"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中把干事创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始终在"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中,以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事事容不得等的紧迫感、处处紧抓不放的使命感扛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职责大旗,用奉献与责任绘就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画卷。
永葆"念兹在兹,必有回响"的关切之心,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我之姿,解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密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从"时代楷模"廖俊波用真情心系群众,到"最美奋斗者"黄文秀用青春践行初心,再到"草帽书记"杨善洲用汗水诠释生命......一代代党员干部坚守初心,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开创美好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为民情怀,紧紧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重大执政课题,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走访,在"担其责,履其职,尽其能"中,用真心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用真意感知群众的"安、危、冷、暖",用真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感,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把顺民意的事办细、把暖民心的事办好,永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为民初心。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好"人民力量"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好"人民力量",倾听群众呼声、凝聚群众智慧、赢得群众满意,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温度、高质量、可持续。
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践行"一切归属人民"的理念。民声所呼,就是改革所向。纵观艰苦卓绝的改革史,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顺应人民愿望、赢得群众支持,根本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对于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淤点问题最先感知,也最为真切。要始终践行一切归属人民的理念,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齐奋斗、共甘苦,充分激发亿万人民投身到改革开放中来的如火热情,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环节。要俯身贴耳察民情、聚精会神听民声,常到田间地头里看一看、常到车间码头里问一问、常到大街小巷串一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问需于民。要将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表达的强烈愿望及时梳理总结,形成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清单,乘势而上、聚力而为,改其所需、革其所困,从人民愿望、人民立场出发,做到为人民而改革。
坚持以群众智慧为"最优答案",发扬"一切依靠人民"的作风。改革有难题,群众有答案。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改革的主体。40多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积极创新,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这是群众的智慧,也是集体的创举。改革道路越往前走,就越是荆棘丛生,越需爬坡过坎,就越需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群众智慧,才会"扒开迷雾见月明",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担当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中激扬人民群众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改革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要深入一线贴近泥土,主动拜人民为师,诚心实意求学取经,善于将人民群众日常使用的"土方子"转变成改革发展的"金点子",激活14亿多人民蕴藏的改革伟力,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共同深耕改革"良田",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站稳"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成功与否、成色如何,最终要看群众是否满意。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努力让改革"硕果"由人民共享共用,就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抓起,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密切的重点领域做起,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反响最强烈的地方改起。要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以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入手,既要洞悉大势、超前谋划、整体布局,多思"长远事",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动,勤做"当下事"。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聚焦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增收等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多做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多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让改革更有意义、更显温度、更可持续,真正把改革"改到群众的心坎里",用实干实践实绩赢得群众满意。
致敬"八一":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领导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端。中国人民解放军听指挥、打硬仗、下苦功,在革命战争年代前赴后继,在建设发展时期久久为功,书写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向这群"最可爱的人"学习,钻研"笔墨",勤练"武功",不断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迈进,让"八一薪火"熊熊"燃烧"。
铭刻信仰之"脊梁",坚定"精忠报国"信念,站好"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军姿"。自南昌起义以来的风风雨雨,多少鲜血、多少牺牲换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同志心系国之大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荣立特等功、三等功多次,有功仍不自傲,离休后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但很少提及自身战功。"战士打胜仗是应该的,这些功劳是属于那些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的。"朴实的话语展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信仰"底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的精神之"钙",一旦缺"钙"就会在困难挫折来临之时"弯腰低头"。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把爱国忠诚的信仰铭刻到"骨子"里,站好"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信仰"军姿",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而绽放。
落笔攒劲之"脊梁",厚植"为民奋斗"情怀,施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武艺"。无论是洪水火灾,还是地震疫情,在人民危难之时,总会有一群勇敢的"逆行者",或于滚滚洪流之中保障人民生活所需,或于断壁残垣之中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人在冲锋。人民解放军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无愧人民称号、不愧英雄底色。拎衣要提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深入学习"八一精神",向榜样看齐。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线头"里拎出头绪。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绝不能因为身处和平年代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让一身"武艺"在干事创业时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赓续功业之"脊梁",淬炼"久久为功"初心,守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哨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同志永葆奋斗底色,解放战争时期战功突出,展现勇气担当,荣获"人民功臣"等奖项,转业后听从组织安排,在落后边远地区继续挥洒汗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历经不同环境,不变的是榜样们奋斗的身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如今,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正是吃劲的关键时刻,绝不能有"歇歇脚""松松劲"的念头。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接好先辈手里的辉煌事业,不负先烈、不负人民、不负青春,赓续伟大事业之"文","细水长流",不"缺岗"、不"早退",守好每一岗,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奉献者、见证者。
致敬"八一":以天生热血筑赤忱初心
97年前,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点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种。这束火种在97载春秋中,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奋斗在强军路上的中国军人致敬,传承发扬他们的赤忱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擦亮底色担当、厚植为民情怀,书写不负党和人民的强国华章。
红旗所指、心之所向,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情怀。97载征程,人民军队从艰苦革命的浴血荣光中走来,到行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始终高擎"信念火炬",矢志不渝地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忠心报国。身陷囹圄之时,方志敏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毫不动摇,用满腔热血写下《可爱的中国》;在外军悍然越线挑衅之时,"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面对数倍敌人奋起反击,用生命写下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最清澈的爱。新时代青年当深刻体会到英雄模范守护家国而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悟透他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守。自觉筑牢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始终"红旗所指、心之所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守新时代的"信念丰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要擦亮担当底色,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力量。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日寇侵我中华、屠我同胞时,他们从枪林弹雨里托举起胜利的火光,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在地震来袭时,他们冒着余震的风险交出了一份让祖国、人民安心的"答卷";在台风洪水肆虐家园时,他们不顾风雨逆行而来,用血肉躯体筑起防洪堤坝......可细细一看,他们也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却永远将危险挡在胸前,将安全留给人民。最好的感谢是传承,最好的致敬是奋斗!新时代青年要擦亮担当底色,自觉请缨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建设、去"打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要厚植为民情怀,永葆"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奉献精神。破碎的城墙容不下安静的课堂,乱世里也没有茶余饭后的恬淡,世界并不是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如果我牺牲,就把我忘了",这是19岁西藏戍边女兵的采访发言,握住话筒的手因常年被高原寒风侵蚀而泛红发紫......人民的安宁生活、祖国的一土一寸,就是这样一群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生命融入祖国山河间的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捍卫着,他们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我们站在一群"巨人的肩膀"上,更当厚植为民服务、为民奉献的情怀,站稳人民的立场,始终将人民举过头顶,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主动卷起裤腿"下农田"、走进车间"聊生产",建言献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惜奉献自己的一生换来万家灯火、江河安澜。
在祖国的保护和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热血的我们,青春必将不止于"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与边关!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延续"八一精神",与祖国一起"向前、向前、向前"!
做"想为""敢为""善为"的"三为"干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广大党员干部应与组织同向发力,以想为的志气、敢为的勇气、善为的底气,自觉扛起责任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笃行实干、奋发进取。
激昂"想为"志气。想为是一种态度,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事业的中流砥柱,要自觉拧紧思想的"总开关",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清醒认识"为什么作为""为谁作为"的问题。把"学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党的历史中汲智慧、汲力量、汲信心,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工作不成、寝食不安的紧迫感,想为愿为、为民造福的责任感投身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提升"敢为"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相反,只有豁得出去、敢闯敢干,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真刀真枪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畏葸不前、胆小怕事从来不是共产党员的特质!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主动走出舒适区,到基层去、到吃劲岗位上去,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接最烫的山芋,敢当"热锅上的蚂蚁",在困难的"泥田"里摸爬滚打、锤炼本领内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蹚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切实把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增强"善为"的底气。干事创业既要有担当之心,又要有担当之能。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并践行"真、勤、实"三字要诀,力求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取得实效,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真"字为先,党员干部要投入真情实意,真真正正在学中做、做中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勤"字为基,勤奋学习、勤勉工作、勤于思考,在勤学苦练中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实"字为本,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在为人民服务中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增强本领内功,练就过硬的"金刚钻",切实以过硬本领展现新作为、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