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22/138页)
在"常修常为"中筑牢作风之堤,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更重要的是以过硬的作风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融入日常为民实践中,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时刻铭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主动走出办公室,到背街小巷、田间地头,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话家常,主动接"烫手的山芋"、啃"难啃的骨头",尽心尽责帮助群众解决"疑难杂症",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放在心上、落到实处。要树立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出实绩,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纪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作为。
"常学、常悟、常践"让党纪学习"不止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纪律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想要打赢这场"持久战",务必要推动党纪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学习劲头不松懈,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在条例中常学、警示中常悟、实干中常践,始终做到党纪学习"不止步"。
"常学"党规党纪,坚持"熟读精思子自知",始终做到纪律自觉"不止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纪律自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通过对党规党纪"常学常新",保持"源头活水"地"常态注入",才能将纪律和规矩印在心上,形成纪律自觉。扎实学习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需要永久保持的"必修课",也是不断强化"纪律自觉"的重要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规党纪始终放在心上、捧在手中,坚持全面系统学、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摒弃懈怠情绪,始终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常巩固阅读,深刻领悟纪律规矩背后的内在逻辑,做到了然于心。要注重与时俱进,时常关心党和政府的最新要求,时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典型案例,切实将党纪学习转变为"工作常态""生活习惯",确保纪律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常悟"警示案例,坚持"思则能知是与非",始终做到防腐拒变"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警示教育工作,强调要深入剖析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警示教育是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重要法宝,通过"沉浸式"警示教育,能够将个人"摆"进去,切实增强政治定力、夯实防腐支撑。党员干部要在警示教育中,不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责任,把岗位当作干事创业的舞台,把职务看成服务发展的责任,严守政治规矩,不谋非分之利,不被各种诱惑所左右、迷惑,做到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一身正气。要通过警示教育充分掌握党规党纪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纪律要求并高悬于心,时刻警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性。
"常践"实干担当,坚持"两袖清风不染尘",始终做到遵规守纪"不止步"。《大学》有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唯有形成清正廉洁的思想定力,才能在工作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员干部要将党规党纪与自身岗位职责紧密结合,在工作中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多想想纪律规定,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将党纪要求常伴左右。同时也要牢记纪律的存在并不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阻碍、躺平无为的借口,而是为党员干部把准方向的指南、保驾护航的利器。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热忱,将学习成果转变成干事创业的新鲜活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入一线、解难题,干实事、建实功,以党纪学习护航实干担当,为地方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持续深化"写好党纪学习教育"巩固之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将其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进入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做到"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全力写好党纪学习教育"巩固之章"。
"不松劲",要在思想认识上深化提升,写好"守纪凝心"之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提升自身党性修养的"必修课"。通过深入学习党纪党规,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将党纪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不停步",要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写好"严纪正行"之章。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需要通过制度来巩固和保障。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党纪学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理,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再出发",要在行动落实上担当作为,写好"践纪力行"之章。党纪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践行纪律要求,担当作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纪律,勇于担当责任,积极主动作为。要围绕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两头兼顾"奏响乡村振兴"幸福号角"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担当作为,全力擦亮生态宜居"新底色"、彰显文化繁荣"新气质"、塑造产业兴旺"新优势",在"两头兼顾"中用实干担当描绘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头兼顾,点"绿"成金擦亮生态宜居"新底色",奏响"只此青绿"的"生态号角"。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XX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执着的"护绿定力"守护自然生态红线,以坚决的"守绿态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不懈的"增绿举措"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工作中真抓实干、力求实效,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田园诗意,生态宜居"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着力打造"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田园胜景图,让广袤田野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头兼顾,从"新"出发彰显文化繁荣"新气质",奏响"耕读传家"的"文化号角"。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了厚重多姿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它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文化兴村,志在必行"的决心坚定文化自信,深挖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要加强对传统村落、方志典籍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挖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让传统民俗、乡土风情、非遗技艺等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要通过举办"乡贤讲堂""非遗展演"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村民群众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滋养心灵、传承根脉,续写"文化润村韵长留"的美好篇章。
"特色产业"与"智能科技"两头兼顾,向"优"而行塑造产业兴旺"新优势",奏响"物阜民丰"的"幸福号角"。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产业优先",以创新思维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依据本地特色和优势,精准发力发展特色产业,集中精力做大重点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构建起现代化、多元化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要紧抓产业升级的"牛鼻子",确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智慧农业、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新兴模式,在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激发电商平台活力、拓展休闲农业市场等方面下足功夫、做活文章,以更完善的产业链、更广阔的市场面奏响产业兴农的"共富乐章"。
"两头抓"让新农人"一来就是一辈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人才是驱动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引擎"。"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基层党组织要执"引育留"妙笔,以"三招"强"三力",做到"两头兼顾",让"新农人"得到"新舞台"建立"新功业"。
"产业需求"与"人才规划"两头抓,强化资源"驱动力",人才招引出"新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历史进步的"源头活水",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国正处于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期,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基层党组织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体系,以"不拘一格"的"大局观"用好政策"橄榄枝",突破人才的背景、学历、行业等方面的局限,在"向外引"中引入海归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向内挖"中挖出返乡大学生、本土工匠、外出乡贤,让更多懂管理、怀绝技的"新农人"奔赴基层,实现"人才成长速度"与"科技迅猛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还要盘活现有基层资源,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创新兼职、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引才模式",让新农人"竞相奔赴"广袤原野,激活新质生产力"一池春水"。
"师资优化"与"平台搭建"两头抓,强化专业"孵化力",人才培育出"高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农人在基层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曲线呈现明显的"上扬趋势"。人才不仅要靠引进,更要培育,时代发展的速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基层党组织要立足广袤乡村,以"优化师资"为"切入点",要不断突破"育"的瓶颈,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实现师资力量的"跨界整合",既要聚焦"学习需求",联动相关高校、研究所、知名企业研发部门,研发"多层次"精品理论课程;要聚焦"技术需求",充分发挥乡村人才"传帮带"作用,利用乡村学堂、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多渠道"技能培训课程;还要聚焦"应用需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高端论坛、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多形式"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新农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线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在赋能献力中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
"政策激励"与"保障服务"两头抓,强化机制"向心力",人才留用出"真招"。"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道,重在拴心",无论是引进新农人,还是培育新农人,如何"留得住"新农人才是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九条"中多次提及人才保障工作,从组织关系调动、住宿起居以及物质报酬等多个方面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基层党组织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格局"中站稳脚跟,就要驱动"新农人"施展"潜能之力",以走"心"服务、精细管理、健全机制营造"近悦远来"的留人生态,彻底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要不断创新"分配机制",以"贡献值"作为"考量值",让新农人更有"获得感",将政策红利释放到最大、吸引到最大;还要做优精细服务,纾解新农人关心最多、反映最强的户籍、入学、医疗、就业等问题,让人才能够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匠魂"扎根基层,不断将"智慧成果"转化成"发展实效",筑就新农人留得住、不愿走的"安乐巢",让"千里良驹"在新质生产力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助力乡村振兴在崭新的时代远征中"加速奔跑"。
"明权确责"为基层减负"壮马轻车"
8月29日,全国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推进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干杰指出,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之举,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拿出权责清单为基层"松绑减压",让"车"更轻、"马"更壮,确保基层减负真正"药到病除"。
厘清权责边界,推动"轻车减负",为基层"松绑卸锁"。"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各级职能部门将层层压实的责任最终转嫁到基层,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交汇,聚集于一点,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出现这种"病态"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权责不清、边界不明,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机可乘。为基层减负、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核心是要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各地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带头精文简会,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要坚持系统思维,依据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权责界限,编制公开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答好"干什么、谁来干、怎样干"三个问题,确保各级干部心无旁骛耕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坚持放权赋能,推动"壮马赋能",为基层"壮骨强筋"。"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揆诸现实,一些乡镇和村(社区)存在权小责大、人少事多,"小马"拉不动"大车"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人、缺力量。各地要切实保障基层工作力量,一方面要建立"严控借调人员"机制,严厉打击"编在基层、人在上级"的情况,定期排查、清理在上级部门抽、借调的基层公务员,同时要杜绝清退人员被"远程管理""身兼数职"的隐蔽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大人员编制职数和职级待遇向基层倾斜,畅通市、县、乡三级干部交流机制,落实选派"第一书记""组团式"帮扶等做法,舒缓基层超载运行的状态。各地还要优化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大力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基层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够收获真真切切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