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建设难点问题的说明——在xx市人大工作务虚会的发言
关于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建设难点问题的说明--在xx市人大工作务虚会的发言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本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基本解决了基层代表履职阵地的问题,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站室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基本解决了基层代表履职阵地的问题,但其发展要求、发展标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组织活动法律定位也不明确。目前各地都是在探索中开展工作,但对于发展标准是怎样的、发展到什么程度有点迷茫,缺乏完整、长效的运行机制,站室发展的好坏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人大的领导督促力度和乡镇人大主席的重视程度,因此,县(区)与县(区)之间、站室与站室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明显,容易影响代表联络站室整体效能的提升。
2、代表参与意识较薄弱。一是代表意识模糊。部分基层人大代表对联络站的性质、地位、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对于要履行的代表义务不清晰、不精准,更多的是将"人大代表"当作一种荣誉,代表责任意识不强、代表角色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主动参与代表联络站室工作、履行代表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履职水平不高。一些基层人大代表文化程度和政治素养都不高,平时参加相关培训也不多,再之大多数都是兼职代表,除了参加人代会,其他时间都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基本不在乡镇村,不注重与选民加强联系和自我素质的提升,更不会自发地开展调查研究,履职过程中找不到重点,说不到点子上。不少代表在联络站刚挂牌开展工作时还比较有工作热情,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但担心这种热情难以持久下去。
3、站室工作实效难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诉求难以有效解决。不少群众进代表联络站反映诉求时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代表联络站却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而是采取转办交办的方式,办理时间长、程序繁多、时效性差,不少问题最终办理结果不尽人意,群众满意度不高。同时,群众进站反映较多的具体民事和法律纠纷问题,从而容易使联络工作站在实际运行中变为信访接待站。二是代表评议结果不能有效运用。不少代表联络站室在工作中探索推行代表评议乡镇站所负责人活动,但现实中代表评议结果出来后,对于排名靠后的站所负责人,只能是乡镇党委书记谈话提醒,对其评优奖励和提拔晋级没有任何影响,较大地挫伤了代表的履职积极性。
4、工作经费难保障。调研中,大多数代表联络站室都反映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乡镇人大工作和联络站室的有效运行,乡镇人大各种经费大多是实报实销,部分乡镇人大(联络站室)经费即使列入乡镇财政预算,也是虚设。在经费支配上乡镇人大(联络站室)没有主动权,导致联络站室活动单一、工作实效性不高。同时乡镇人大(联络站室)干部工作中做着和信访干部一样的工作,但在信访津贴补助上却没有考虑人大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镇人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究其原因,具体如下。
1、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社会认知程度普遍不高,不少群众有问题第一选择是找党委政府、找主要领导,对代表联络站知晓面不广,也不够信任,使得一些代表联络站呈现空转的趋势,最终容易成为门面摆设。一些地方对代表联络站室的建设不够重视,把联络站室建在位置较偏或是闲置房内的高楼层,除联络站周边居住的群众外,不少群众不知道联络站室的存在,更不会进联络站反映问题、提出建设。
2、乡镇人大职权虚化。联络站室建设运行和推行"乡镇一年召开两次人大会"以来,有效地丰富和推动了乡镇人大工作,但乡镇人大职权虚化的现实并未根本改变。实践中,不少乡镇仍把乡镇人大工作放在不被重视的位置,乡镇人大的十三项职权在现实运行中,或被形式化,或被弱化,或被虚化,或被边缘化,或被直接代行,乡镇人大职权的行使空间被一再挤压。有些乡镇人大行使职权的保障依赖于党政领导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明程度,以及人大主席的个人威信,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
3、基层人大队伍不稳定。调研座谈时,乡镇人大主席或联络站室工作的同志普遍兼任了多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没有做到专职专用,且任务都比较重,除与党政班子成员一样有分管任务外,还要驻村包片,主要精力在中心工作,要兼职做好乡镇人大和联络站室工作时间精力上都无法保证,乡镇人大干部为联络站室工作付出了辛苦,但经济待遇上还没有到位,不如其他系统干部有岗位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