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45篇(第4/53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党纪学习教育虽已收官,但党的纪律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终身课题",在常学常思中把握"三对关系",让党纪学习教育见长效。
把握"内"与"外"的关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理论学习见长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凡事莫不过如此。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党规党纪对于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修好党纪学习教育"终身课",就要化被动学为主动学,坚持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全面系统掌握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对照初心使命,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到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不断锤炼忠诚品质,打牢遵规守纪、修身正己的理论底气和实践根基,真正使学纪的过程成为强化纪律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
把握"知"与"止"的关系,慎言慎行、知纪守纪,让律己正身见长效。"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权力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守住底线,不断自我革新,坚守立身之本,守好小事小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刀刃向内,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铲除病毒滋生的土壤,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要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敢于唱响廉洁之歌,歌颂廉洁之美,坚决同任何腐败行为划清界限,扛起清风廉政的旗帜。要不断学习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不断吸取反面教材的深刻教训,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和"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的过程中掌握好"度",不断促进自身的提升与成长。
把握"常"与"长"的关系,念兹在兹、心怀担当,让为民服务见长效。"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纪学习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常态化实际行动,以更强担当、更实作风、更高标准投入到奋斗的过程中,唯有如此,方能利长远而出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从"柜台服务员"到"上门快递员"的积极转变,走出"舒适区",深入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用脚步丈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要做到讲党性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讲面子、讲规矩不讲变通,不能奉行"拿来主义",不得网载"万能模板",不可套用"标准模式"。要怀揣"担当之心",始终把群众利益高高置顶,聚焦老百姓"一件事",把所有问题"逼出来",把全部账本"算明白",持续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背上"背篓"奔赴"基层山海"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并向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背篓""扁担"是供销精神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凝结着供销合作社人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独特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于高楼耸立、四通八达的城市之中,于山水环绕、麦香阵阵的乡村之中,广大党员干部当时刻牢记"背篓精神""扁担精神",主动背上"奉献背篓""担当背篓""奋斗背篓",以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姿态奔赴"基层山海"。
背上"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背篓",装入"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在"基层山海"中行路不偏。"背篓精神"诞生在北京市,原黄山店公社有540多户,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0多个行政或自然村中,这些村远离分销店,生产生活物资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为了让群众能够在自己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共产党员王砚香主动背起竹篓,带着三四十斤的物资翻山越岭,在他的带动下,全社同志都加入了送货上门的队伍,这一举动也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背上"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背篓",主动下沉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街角巷落、院坝阡陌,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耐心倾听群众关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的"碎碎念",从中找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抽丝剥茧背后的产生原因,并将其当作岁岁年年的心头大事,持续推出一批"微改革"措施,解民难、暖民心、惠民生,让群众收获更多"切之体肤"的获得感。
背上"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背篓",装入"百折不挠"的坚韧之心,在"基层山海"中驭浪前行。抗战期间,解放区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刘荣升、张作武、李永祥牵头,号召附近各村二百五十户贫苦农民办起了合作社,解放战争临汾战役中,刘荣升带领众人挑着扁担,奔走在枪林弹雨之中,送弹药、抬伤员,紧张地战斗了三个月。新中国成立后,刘荣升成为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第一任主任,他又主动请缨,带着其他职工翻山越岭,把群众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挑进去,再把山货土产担出来。"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背上"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背篓",积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自觉前往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研究最前沿、改革开放第一线,始终保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鼓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着矛盾上、盯着问题改,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不凡业绩。
背上"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背篓",装入"锐意进取"的追梦之心,在"基层山海"中高歌猛进。回望历史,从常年挑着货郎担、翻山越岭的刘荣升,到身背篓子、穿越重峦叠嶂的王砚香,再到在地震灾区扛起供销大旗的郭阳、扎根黑土地的"老农资"李海平、戈壁中的农资守望者李学烽......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绘就了一幅为民服务的历史画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体制机制转型、市场环境剧变的困难和挑战,供销合作社人以顽强意志,抓改革、促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背上"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背篓",带着使命必达的决心,奔赴基层一线蹲苗历练、艰苦地区"自找苦吃"。常怀"本领恐慌",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努力成长为"新质化"干部。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不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歌猛进。
持"纪"以恒答好党纪学习教育"终身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虽已"收官",但"收官"并不意味着"收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百尺竿头须进步,千里足下贵持恒。广大党员干部要持"纪"以恒践行"勤学"、永葆"善思"、刻苦"实干",确保党员知纪于心、明纪于身、履纪于行。
持"纪"以恒践行"勤学",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钻劲"知纪于心。"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党纪学习教育不是"一阵风""一场雨",风过则止、雨过则停,如果放松了自我要求,就会思想泄气、学习歇脚,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党员干部要有"一日不学,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和"学而不深,倍感愧疚"的危机感,持续发扬"钻"的精神,反复深入学、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践学,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树牢"学贵有恒,方能学有所得"的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式,通过理论研讨、专题讲座、警示教育和"三会一课"多渠道学,借助手机、书籍、新媒体多平台学,不断坚持扩"容量",持续"充电续航",切实让党纪学习走心入脑,做到知纪于心。
持"纪"以恒永葆"善思",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明纪于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则会变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只有准确把握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才能思悟越深、理解越透、把握越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干部要以"思"为舵,始终深思自省,常思常改,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从严从实校准思想偏离、纠正行为偏差,让党规党纪"润物无声"、清正廉洁"如影随形",确保将铁的纪律转化为自身习惯和自觉遵循。要常怀律己之心,时刻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自我审视、对照案例进行自我剖析,常破"心中之贼"、常掸"思想之尘",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持"纪"以恒刻苦"实干",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履纪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纪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员干部用好党规党纪"校准器",坚定权力为民所用、事业为民而勤,将自我修炼、自我约束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具体工作中,真正让学纪、知纪、明纪、守纪通过实干为民的具体实践掷地有声,把党纪学习教育带来的新风气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要有"一事未成、寝食难安"的忧民意识,既心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又操心百姓身边的小事,经常深入群众身边聊家常、算收支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依规依纪依法把为民之事办好办实办妥,在"枝叶关情"中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真正将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读懂"纸短情长"执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两封书信背后的山村蝶变》,讲述了跨越15年,光阴流转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封回信情深意长,始终植根于人民沃土。"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两封书信"的"纸短情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恒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定决心,在新征程上执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读懂"两封书信"的"纸短情长",在"农业"处起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恒心,守好农业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化农田建设模式,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
读懂"两封书信"的"纸短情长",在"农村"处运笔,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心,守好农村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时代以来,一件件实事得以加快解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得以不断建设,促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充分发扬守正创新的精神,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读懂"两封书信"的"纸短情长",在"农民"处落笔,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定决心,守好农民幸福大门。从南方水田里的一粒稻米,到东北黑土地上的机器轰鸣,再到中原餐桌上果实累累的农家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丰收场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各地考察时,关心乡村特色产业,给乡亲们谋思路、指方向,从广东茂名的荔枝园、山东枣庄的石榴园,到甘肃天水的苹果园,饱含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殷切期许。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为农民谋幸福、为农村谋发展的重要使命,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础,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
甘当"深改巨轮"一颗小小"螺丝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新时期的发展路径,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举旗定向。站在崭新的历史节点,"改革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变革机遇期,让青春热血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尽情燃烧,化作航船上坚硬的"螺丝钉",护航"深改巨轮"稳稳驶向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
提升"螺丝钉"的"钻"劲,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追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只有理论上清醒,信念上才能坚定。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深刻揭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越过急流险滩、战胜惊涛骇浪的强大底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百年党史、党规党纪贯通起来,做到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新旧对照学,把"有字之书"中的智慧和"无字之书"中的经验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将改革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当好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
提升"螺丝钉"的"韧"劲,耕好为民服务"责任田",串联"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故事。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中共一大时就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于是便有了"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和"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改革惊雷,邓小平总设计师在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议通过600余份改革文件,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聚焦民生领域各个方面,为推动改革落实提供了科学指导。现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好啃的骨头已经啃完,广大党员干部要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喊响"为了人民而改革"的坚定号子,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提升"螺丝钉"的"巧"劲,锤炼可堪重任的"硬脊梁",怀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情壮志。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局性、系统性、民生性工程,既要有将上级"蓝图"转化为当地"施工图"的规划能力,也要有"敲锤钉钉"的毅力。实践一再证明,科学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广大党员干部要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抽丝剥茧",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坚持把"规定动作"执行到位,把"特色动作"做出成效,确保工作落实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要善于牵住"牛鼻子",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汲取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发展的规律方法,用新思想、新理念解决棘手的老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柔性的管理对待新兴事物,切实选准突破口、找准关键点,攻克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娄山关""腊子口",将改革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