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45篇(第9/53页)
"蹄疾步稳"跑出党纪学习教育"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纪学习教育虽已圆满"收官",但党的纪律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要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在平常,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奋力跑出党纪学习教育"勤学""廉洁""笃行"加速度,助力党纪学习教育行稳致远。
打造"时时学无畏千万卷"的"思想"强引擎,常学常思、常悟常得,奋力跑出"勤学"加速度。"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党纪学习教育不是一时之功,学好理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当作"枕边书""案头书""口袋书",全面系统学、专题重点学、及时跟进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常学常思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精研悟透中让党规党纪成为省身克己的"紧箍咒"和防微杜渐的"醒脑剂"。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中去,紧扣党的"六项纪律"开展研讨,把党的纪律规矩学实学深学透,在"笃学笃行"中将遵规守纪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刻印于行,真正将《条例》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强大思想武器。
激活"日日省常拉慎独弓"的"修身"加压泵,常思常改、常进常新,奋力跑出"廉洁"加速度。"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当前,党纪学习教育虽已"收官",但廉洁自律绝没有"终点站"。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时时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做好政治体检,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进行自我检视,在"除尘涤垢"和"洒扫庭除"中实现"自我净化"。要在明纪中知行知止、守纪中知责知进,时时叩问、处处自省,既要向先进典型对标对表,又要以现实案例教育警醒、红脸出汗,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和"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的过程中掌握好"度",不越雷池半步、不跨红线一寸,让清正廉洁的自律之风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底色。
点燃"常常抓稳踏实干步"的"担当"助推器,常行常正、常守常严,奋力跑出"笃行"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党纪学习教育成效究竟有几何,关键还要看围绕"人民"二字有多少担当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应秉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树立践行正确人生观、政绩观,时刻谨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始终让党纪学习教育成效真正惠及人民群众。要深入基层,紧盯"安危冷暖",聚焦"急难愁盼",把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福祉置于工作首位,把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枝叶关情"中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让群众切实体会到党纪学习教育所带来的崭新气象与显著成效。
"问需、问计、问效"走好全面深改"民生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在"问需、问计、问效于民"中永葆"如磐初心"、砥砺"坚定决心"、秉持"赤诚真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之路、利民之路、惠民之路。
在"问需于民"中永葆"心之所向皆为民"的"如磐初心",走好"解民忧、纾民困"的"为民之路"。"为了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了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关切放在心头,把人民所需、所盼、所愿转化为推动改革的流程图、施工图与实景图。要以人民期盼"定向领航",当好"万家灯火"的"守护者",做好"群众冷暖"的"知心人",聚焦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多谋划惠民政策、多开展有力行动、多落实暖心举措,把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点滴小事"办成推动改革、助力改革"要紧大事"。
在"问计于民"中砥砺"行之所至皆利民"的"坚定决心",走好"听民声、聚民智"的"利民之路"。"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天津"一枚印章管审批",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医改"......一项项闪烁着人民智慧的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让"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智慧碰撞,相得益彰。"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群众便不难。"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依靠谁",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谦虚姿态,深入群众"第一线",走到基层"最前沿",真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总结"人民经验",指导改革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神经末梢"作用,畅达民意反馈渠道,洞察群众所望所盼,在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找到改革破题的"金钥匙",让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想法"成为推动改革最有力的"方式方法"。
在"问效于民"中秉持"政之所施皆惠民"的"赤诚真心",走好"集民意、赢民心"的"惠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高兴不高兴、百姓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就是衡量我们改革成效的关键"标尺"。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造福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以"群众标准"推动改革,用"百姓口碑"评价改革,把各项改革措施放到基层落实,下沉一线检验,确保改革举措"出实功、显实效"。要做到"上接天线",准确把握改革核心要求,又能"下接地气",从医疗、教育、就业、社保、养老等实际需求出发,找到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精准对接人民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将改革红利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改革愿景"真正成为"幸福实景"。
常敲"警示钟"让党纪学习教育"声"动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眼下,党纪学习教育虽已收官,但"收官"不代表"过关",更不代表收场。党员干部当把党纪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常敲"警示钟",让"党纪之音"时刻在耳畔回响,始终做到学纪于心、明纪于身、履纪于行。
常敲"思想警钟",在精学细研、内化于心中淬炼"忠诚品格",让"学纪于心"成为日常习惯。党纪条文,绝非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蕴含着党对党员干部思想纯度、政治觉悟的严苛要求。每一次研读党纪,都是与党的先进理念深度对话,筑牢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根基的契机。党员干部要怀揣敬畏之心开启每一次学习,视党纪为从政生涯的"导航仪",时刻根植脑海。要制定专属学习计划,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拆解细化,每日抽出固定时段精读深思;参加线上党纪学习社群,与同行交流心得、答疑解惑,拓宽理解深度。遇到晦涩条文,结合党史案例、先辈事迹"沉浸式"领悟,设想身处彼时情境会作何抉择。借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学习群等,主动分享学习感悟,在输出中强化输入效果,让党纪要求不仅入眼入耳,更能走心入脑,化为下意识的行为遵循。
常敲"自省警钟",在自查自纠、即知即改中守牢"纪律底线",将"明纪于身"化作行动自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检视是党员干部成长路上的"磨刀石",能精准剔除思想、行为上的"锈蚀"。党纪学习教育的深意,在于引导干部于复杂多变的诱惑前,稳如泰山、坚守正道。党员干部要养成定期"政治体检"的习惯,以党章党规为镜,每周回顾工作细节、人际交往点滴,排查有无违规逾矩之嫌;参与党内民主生活会时,抛开面子顾虑,坦诚直面批评意见,深挖问题根源,列出整改清单逐一销号。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小事小节严起,把日常监督当作"保护神"而非"对立面",主动汇报个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闲暇之余,多研读落马官员警示录,以他人失足深陷泥潭之痛警醒自身,告诫家人廉洁齐家之道,确保社交圈风清气正,真正做到言行有度、举止合规。
常敲"实干警钟",在笃行担当、亲民爱民中厚植"服务情怀",把"履纪于行"融入工作点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纪学习绝非纸上谈兵,最终指向是在为民服务一线彰显纪律力量,把学习成果兑换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要怀揣"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热忱,将党纪要求贯穿履职全过程。上马民生项目时,对标纪律准则考量可行性、合规性,杜绝政绩工程、面子项目;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时,严守群众纪律,耐心倾听呼声诉求,精准解决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时,秉持公平公正原则,绝不优亲厚友、滥用职权。项目落地、政策实施后要复盘总结,探寻党纪赋能业务、优化服务的创新模式,让每一次为民行动都成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用扎实作风、暖心服务拉近党群距离,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让党纪之光在干事一线熠熠生辉。
全面深化改革当"明方向、强举措、重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代号角,谋划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改革,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积极投身新时代党的伟大事业,迸发响应时代号召的智慧力量,谋定方向不放松、强化举措不停歇、注重实效不止步,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永葆"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理想恒心,以"初心不改、信念不变"的无畏之姿,在"深谋远虑明方向"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悟全会精神的科学内涵,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厚实的理论储备、更加丰富的精神实质,真正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笃信者。要谋定长远目标,紧紧围绕"为什么改、为谁改、往哪儿改、怎么改"等关键问题,紧盯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架梁立柱,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决心,以"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笃行之姿,在"大刀阔斧强举措"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突破发展瓶颈、打破机制束缚、冲破格局桎梏,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招招有实效"中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思维,增进系统集成,加快迭代升级,优化业态组合,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成果、新业绩。
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豪迈之姿,在"全力以赴重实效"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见行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于敏,"科学治沙、无悔誓言"的王有德,"奋战一线、燃烧自我"的黄文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彰显了坚守初心、为民造福的改革本色。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务实作风,坚持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时刻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作为改革需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重点工作,切实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以贯之将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记在心上、扛在肩上,真正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着力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问题,有效出台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化群众之所忧的务实举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当"时时处处事事"与民同行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民者,国之本也"。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时时念""处处用""事事听"中,答好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的"灵魂三问"。
群众冷暖"时时念",要在听民声、察民情中,锚定"一切为民"出发点,始终把稳全面深改"民心舵"。人民呼声是反应民心变化的"晴雨表",是校正改革航线的"指南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民生工作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做到问需于民、实干为民,把脚步踩进泥土里,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以"拳拳为民心"写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铮铮誓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背街小巷,"竖起耳朵"听愁盼、"揭开锅盖"问冷暖,以"面对面""膝贴膝"的亲密互动,打开群众"话匣子"、戳中百姓"心窝子",全面了解人民所需所盼所想、精准定位民生痛点难点焦点,不断充实全面深化改革民情"数据库",切实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同频共振"。
群众智慧"处处用",要在聚民智、凝民力中,锚定"依靠人民"关键点,用心绘就全面深改"同心圆"。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在问计于民、聚力于民中凝"微末之光",汇"奋进力量",成"改革良招",不断提升"改革依靠人民"的含金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拜师姿态,把课堂设在院坝,把书桌搬到田间,用"拉家常"的方式,向"民间高手"求教问策,同基层群众交流讨论。要多多搭建"茶话会""议事亭""直通车"等连心桥,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围坐一起,共商共建、群策群力,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态势,聚合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民力、澎湃动力,在与民携手中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