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45篇(第12/53页)
"点"上发力让全面深化改革有"度"可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呼声"作为"改革哨声",从"点"上发力,让全面深化改革有"度"可循。
以"察民情、解民忧"为出发点,明确改革目标,让全面深化改革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深度"。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察民情、解民忧"的出发点,明确改革目标,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既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又蕴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之上的伟大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制定改革政策时,要突出民生导向,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改革也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还需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推动改革为民的强大合力。
以"优服务、提效能"为着力点,创新改革方式,让全面深化改革兼具"服务精度"与"落实力度"。改革为民,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更要有创新的方式和务实的行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优服务、提效能"的着力点,不断创新改革方式,提升服务精度,加大落实力度,确保改革举措真正落地见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精准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要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在改革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改革落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举措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通过改革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听民意、汇民智"为落脚点,畅通改革渠道,让全面深化改革兼具"参与广度"与"共享深度"。改革为民,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参与者、推动者。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听民意、汇民智"的落脚点,畅通改革渠道,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改革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举措符合人民群众意愿。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拓宽群众参与渠道,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为改革建言献策。同时,要注重改革成果的共享性,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还要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
下好"三手棋"绘就基层治理"幸福画卷"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深走实的关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为民之事无小事"的深厚情怀,下好为民服务"三手棋",绘就基层治理"幸福画卷",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下好"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服务棋",绘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心画卷"。基层治理,关键在于贴近民心、顺应民意。从倾听群众呼声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每一环都需饱含深情。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作为行动指南,通过居民座谈会、民情恳谈会、线上意见箱等多种形式,构建起"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民意收集网络,确保群众的声音听得见、传得上、落得实。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模式,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网格,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点对点解决民生难题,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提升服务效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高效便捷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基层治理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下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棋",绘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画卷"。基层治理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一股子韧劲和拼劲,难以啃下硬骨头,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需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面对基层治理中的顽瘴痼疾,敢于亮剑,勇于作为。要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难点,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清单,倒排时间节点,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社区协商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承诺,让基层治理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下好"潮头登高再击桨"的"创新棋",绘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智慧画卷"。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基层治理"新模式,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增强政策宣传效果,让基层治理工作更加透明、开放、互动。要鼓励基层首创,支持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特色治理项目,如"智慧养老""绿色出行""文化振兴"等,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治理整体提升。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升基层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懂治理、善服务、会创新的基层干部队伍。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试错,勇于突破,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策略,让基层治理的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生福祉贡献力量。
以"明志明心明德"之火点燃干事"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漳州市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谷文昌同志身上凝聚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他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作为新时代"赶考者",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同榜样"对标对表、同心同行",从谷文昌同志点滴言行中明"爱国之志、为民之心、清廉之德",燃旺忘我决心、厚植赤子情怀、涵养高尚情操,以"明志明心明德"之火点燃干事创业"强引擎"。
明"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爱国之志",以"一片丹心永向阳"的忘我决心,在"一心向党、矢志为国"中点燃干事创业"信仰引擎"。曾经的东山岛是个风大沙多、地少水缺的贫瘠之地,谷文昌上任后,抱着"要向风沙宣战"的理想信念,发出"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铿锵誓言,以14年光阴克服千难万险,终让荒凉海岛披"绿装"、现"新颜"。作为家国事业的"主心骨"和"生力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谷文昌同志为"信仰楷模",燃旺"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仰炉火,昂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斗志,时刻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在"许党报国"的时代征途上挺起干事创业"硬脊梁"。还要牢记自己入党时的神圣誓言、面对党旗时的初心承诺,时刻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在与党"同心同德、同频同率、同风同雨"中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为民之心",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情怀,在"心系黎庶、枝叶关情"中点燃干事创业"实干引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文昌同志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以此作为人生信条并时刻警醒自己。在任期间,他带领全县人民修水库、挖清泉、建盐厂、抓教育......只要对百姓有益的事,他排除万难也要做到。作为为民服务的"勤务兵"和"贴心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置顶,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时刻站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爱民立场,做到时刻与民"同心、同思、同在"。还要擦亮"大道笃行为苍生"的公仆本色,常怀"重任千钧在肩、万家忧乐在心"的家国情怀,勤到田间地头观庄稼长势、常到街头巷尾思柴米油盐,以时时放不下心的紧迫感、事事牵挂于心的责任感,把人民群众"所思所忧所虑"之事一件件办好、一桩桩落实,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深、更强、更足"。
明"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的"清廉之德",以"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情操,在"正心明道、慎独慎微"中点燃干事创业"廉洁引擎"。廉者,正之始也。谷文昌同志一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这是他的"人生写照",更是全体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笃学之心,把党章党纪当作"案头卷"常读、"窗前镜"常照,在逐章逐句学、前后对比学、原汁原味学中悟"克勤克俭"之道、明"慎独慎微"之心,真正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融入"血脉"、刻入"基因"。还要涵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廉操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中把好"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更要秉持"有尺有度,清白不腐"的革新姿态,关注日常细节、留意生活点滴,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做到"己心常知、己行常思",永葆"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初心。
以民心所向谋改革"优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守住民心、回应民声、顺应民意,以民心所向答好改革"时代命题"。
聚焦"改革为了谁",恪守"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初心。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谋利造福,是检验改革性质的试金石,更是决定改革能否在时代浪潮中扬帆破浪、成功推进的关键锁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是社会的主体,当改革契合民心,他们就会成为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是直面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群众内心所需、所盼、所望中,精准锚定改革的前行方向与突破重围的关键入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牵挂、最为切身、最为现实的利益问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征程中,需要奔着解决重点领域的民生问题而去,多谋划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真正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丝丝缕缕嵌入群众心坎上。
聚焦"改革依靠谁",挺膺"依靠人民、一心为民"的担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众身处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对于社会万象的感知,有着最为真实、最为直观的细腻感受与深刻体验。积极搭建多元且畅通的沟通平台,线上依托"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广纳民意,线下建好"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网格驿站等暖心载体,科学设置民生版块,精准针对当下改革热点与民生痛点,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民生需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态化落实"四下基层",通过面对面倾心交流、一对一深度访谈等诚挚方式,引导民众敞开心扉诉说急难愁盼。踊跃开展庭院议事会、有事好商量等活动,动员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决策议事,让他们立足自身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视野,为改革的科学性、可行性提供接地气的见解,为改革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石。
聚焦"改革成效谁来检验",遵循"惠民利民、见行见效"的准则。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价值主体和参与主体,也应当是改革成果的享有主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倘若如断了线的风筝,脱离民生需求,便会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只有时刻关注民生疾苦,将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起始坐标和最终归宿,才能深入民心沃野,持续绽放出蓬勃生机与活力。矢志不渝地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衡量改革优劣的准绳,以民为镜、以民为尺,使改革成果能够真正为民所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具体而言,就是在改革蓝图擘画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为价值归宿,增强改革举措针对性;在改革方案构思时,及时吸纳民情民意,确保人民在改革中能够充分知情、充分表达和充分参与,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在改革全力推进时,主动接受人民监督,令改革经得起人民严苛目光的审视与检验,增强改革落实执行力,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用"心"拨"弦"让改革强音"声声不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擘画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青年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力军和排头兵,要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使命,永葆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挺膺担当的实干作风,用"心"拨动创新之弦、奉献之弦、奋进之弦,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强音"声声不息"。
以"锐意进取"的坚定恒心,拨动"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之弦,让"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乐章"声声不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面临诸多"娄山关""腊子口",应对新变局和新考验,唯有开拓新思路、下足真功夫,才能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青年干部要把握时代大局、顺应改革大势,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把推动改革作为责任和使命,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本领能力,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求新规律。要争做敢创新、勇担当的改革先锋,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跳出"舒适区"、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奉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