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千万工程”素材汇编(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主题教育)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03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2分钟

目 录

1.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千万工程"催生乡村蝶变整治提升寄予村民厚望 浙江省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1

2.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邱海峰:

"千万工程"的世界回响 7

3. 李欢:

"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及对内蒙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9

4. 湖州师范求真学院殳欣欣:

"千万工程"后的农村生活现状及其实施意义探究 14

5. 经济参考报记者汪子旭:

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千万工程"推动浙江山乡巨变 17

6.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屠国兴:

"千万工程"引领杭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19

7.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喻佳:"千订工程"造就订千"文化乡村"

临安区"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析 24

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胡豹:"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和美

乡村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经验总结 31

9. 工人日报记者邹倜然:浙江高质量发展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千万工程" 助乡村共富 "以技提薪"促职企共赢 39

10. 淳安县全面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淳美乡村 42

11.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奋力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章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4

12. 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余连祥:

湖州以"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46

13. 夏自钊: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52

14. 田力:

深化"千万工程" 让乡村更和美 56

15. 王才平: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59

16. 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

深化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61

17.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史诗悦:

生态文明视角下"千万工程"的实践机理与模式创新 以湖州市为例 65

18. 新华日报记者黄伟: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信长星主持并讲话:

树立正确政绩观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在以学增智中增强敢为担当

善为本领 71

19.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

我国乡村建设的关键与浙江"千万工程"启示 73

20.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

我国乡村建设的关键与浙江"千万工程"启示 82

21. 浙江省诸暨市瑛山镇入民政府孙嘉江:

新农村理设规划中的难题与对策 以浙江省"千万工程"为例 91

22. 王浩、顾春:

浙江:"千万工程"托起美丽乡村 95

23.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郑宝华:

浙江省"千万工程"助推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经验普适性分析 97

24.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项荣荣:

助力"千万工程" 绘就美丽乡村 107

25.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

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109

26. 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杨旭斌:

以未来乡村建设深化"千万工程"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分析 110

"千万工程"催生乡村蝶变整治提升寄予村民厚望 浙江省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实施,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人居环境领跑全国,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带着这一问题,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课题组广泛征询部门意见,深入农村和农户实地调研,并在11个设区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问卷调查,寻求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本次问卷调查的村,涉及山区、丘陵、平原、海岛不同地形地貌,涵盖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既有经济薄弱村也有经营收入上千万的强村,还考虑到了少数民族村。共回收233份有效村干部问卷和4985份有效村民问卷,收集意见建议近1800多条。被调查村民,男性占60.3%;普通村民占87.4%,乡村干部占12.6%;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 占39.2%,其他依次是小学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分别占23.0%、20.2%、11.4%、6.3%。

一、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特点

调查显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满意和较满意的村民达92.5%。浙江农村总体呈现出"水净、村美、人和、民富"的宜居、宜业、宜养、宜乐的美丽乡村新风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美村"意识深入人心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农村民众的重要举措,被越来越多的村民知晓并支持,"美村" 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更为农村居民广泛认同、积极参与。调查显示,98.6%的受访村民表示知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政策,99.0%的村民反映所在村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96.2%的村民知晓垃圾应该分类。

(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环境整治,农村居民喝上了清洁安全的水,用上了清洁的能源,走上了干净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柴火满地堆"的现象,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被调查村中,生活垃圾

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使用比率在90%以上的村分别有210、183和202个,占比分别达到90.1%、78.5%和86.7%。91.4%的村3年来一直开展植树造林等绿化行动。94.4%的村参与创建美丽庭院,其中近六成村的村民参与创建比例超过10%。

村民对村容村貌的变化感受深刻,认为变化最大的是"生活垃圾有处理、不污染环境了",占71.2%;其次是"生活污水有处理、不污染环境了",占43.6%; 认为"村里变整齐有序、绿化好、更漂亮了"的占35.2%。

(三)美丽经济活力迸发

"千万工程"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美丽经济活力。一是农村产业多样性,体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向。在受调查村中,村干部认为本村的主要产业是农林牧渔业的占84.1%,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的占38.2%,工业的占26.6%;二是收入来源多渠道。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的认同率最高,为91.4%,其次是农林牧渔业,为69.1%,第三是经营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为33.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以丽水市为例, 有90%的被调查村认同经营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打工收入并列第1位,其次是从事农林牧渔业收入,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创业人才多样化,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科技、资

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调查显示,54.5%的村有青年、乡贤返乡创业,43.8%的村引入社会力量、工商资本合作发展。

(四)乡风文明展现新貌

长期以来,浙江将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有机融合于人居环境整治之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了文化礼堂、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等文体设施,增加了乡村文化供给。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调查显示,有98.5%的村民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有85.1%的村民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其中,愿意每年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100元以下的村民占70.9%,愿意付费100~200元的占9.2%。村民对本村环境十分关心,在本次调查中提出意见建议近1800条,涉及村容村貌、文化传承、村规民约到乡村经济、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内容,积极为实施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二、村民对高水平提升人居环境有新期盼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农村面貌一新,农村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对于继续高水平、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仍有强烈期盼。

(一)期盼规划引领

调查显示,三成村民认为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期望有统一、长远的村庄规划。在开放式问题答复中,涉及村庄规划、布局方面的有280 多条。在回答"您认为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是哪些"的9个选项中,认为是"村里有长远发展规划,整体布局变好了"的只占9.6%,列倒数第2位。调查发现村庄规划主要有3个方面不足,一是规划水平低、落地难。村庄数量多、布局散乱。村内布局便利性、安全性、科学性等统筹考虑不足, 功能分区不明,设施分布不合理等。二是规划滞后,居住区杂乱拥挤,农房设计水平低,式样老旧,功能不优,未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乡村人文元素彰显不够。有些村缺乏对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挖掘,跟风模仿、千村一面,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自然生态不够凸显,美感和浙派建筑文化品位缺失。

(二)期盼管治融合

调查中,许多村民对加强人居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有着自己的期盼,超过300 条的意见建议涉及到人居环境的管护。调查发现,人居环境的管治融合还不到位,存在重项目建设、轻长效管理的现象。一是全过程的管控缺位。虽然有94.0

%的被调查村开展了垃圾分类,然而"前段细分类、后端一锅烩"的现象仍然存在,村民对该项工作效果表示质疑。农民建房、建造三隔池,只有建设前的审批、缺少建设后的验收,建造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污染隐患。与此同时, 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管控存死角,未能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治目前的注意力大多放在农村户籍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上,对外来人口、生产垃圾和污水管控不力,导致外来人口较多和生产企业多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较差。三是文明养犬呼声强烈。

(三)期盼资金支持

"建易管难"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难题。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普遍力度较大,效果也十分明显。但要持续维持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后续资金支持不可或缺,这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期盼。

1. 后期维护费用高。根据走访调研情况,各村的建设资金多由各级政府分担,而后期维护费用需由村里自行解决,环境保洁、公厕维护、垃圾清运、

污水处理等几项维护的年花费在几十万元到百万元左右,被调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仅为104万元,不足以支持村内各项开支。

2. 资金来源单一。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总体看资金来源单一,渠道不多。调查显示,98.7%的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和村集体,没有来自企业或社会团体的资金,五成以上的村民认为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缺钱是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最主要困难。各地均认为目前仅靠财政单一投入不能保障农村环境治理的需要,后续的维护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瓶颈。

(四)期盼质量提升

1. 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垃圾分类工作涉及部门多、层面多、环节多,部门间缺少合理分工,容易造成监管力度不足和形成监管死角,远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二是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仅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因此存在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混装的现象,造成可回收物回收困难,不利于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调研中发现,有的村想将可回收垃圾单独处理,由于缺乏支持而搁置。

2. 设施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在"您最希望村内环境的哪些方面得到改善"的选择中,村民选择率最高的是"生活垃圾处理更及时、干净",占比为49.3%,远高于其他选项,希望"生活污水处理更及时、干净"的, 占32.2%。超过四分之一的村民要求"整修、硬化村里道路"和"增加绿化美化"。

3. 整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受访的村干部对今后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数据显示,在对问题"本村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多选,最多选3项)"的应答中,认同率最高的是"村庄风貌提升",为58.8%,其次是"修编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为52.8%,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提标改造"、"道路、交通、饮水、电网、网络电商、综合服务等设施提档升级"等三方面提升的村都在四成以上,要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体育、养老保障等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为35.6%。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

建设的新篇章。"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办?我们不能原地踏步,应采取更有力的举措,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一)宣传引导,让"美村"成为村民自觉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 更要提升村民"美村"意识、改善人居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的"软环境"。村民是人居环境提升的主体,要通过宣传引导,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激发村民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幸福感,让"美村"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引领作用。调查显示,超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村镇干部是其了解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的主要渠道,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解读能力和转化能力,可以让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二)健全机制,让美丽乡村建设和管护成为常态

一是建立多元协同参与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全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村民组织、企业团体、村民乡贤等各方优势,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二是建立主体落实和制度落地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明确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主体、监督考核主体和指导维护服务主体,出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常态。

三是建立政府主导、村庄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为环境整治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统筹各级各方资源,创新投融资机制,增强资金投入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尝试将住户付费相关模式纳入村规民约,弥补保洁资金不足。

(三)科学规划,提升人居环境人文元素

一是要挖掘人文元素。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力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增添乡村文化底蕴、乡愁魅力。

二是要保留地方特色。在规划设计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让村庄形态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走出一条特色化、景区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四)多方联动,让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产业兴旺的新动能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使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乡

村产业兴旺的新动力。一是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二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打造成"两进两回"的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使美丽乡村成为乡村经济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千万工程"的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 邱海峰

(2023年6月2日)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2018 年参观走访中国浙江村镇时,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了这样一句话。

让索尔海姆感慨的,是他所置身的环境优美乡村和一张张乡村过去被污染的照片产生的鲜明对比。改变的背后是一项工程的实施--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