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素材汇编(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主题教育)(第3/17页)
2. "千万工程"后的农村生活现状
以浙江省湖州市石淙村为例,在实施"千万工程"之后,石淙村在休闲娱乐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变,其次发生改变的为科技网络方面,然后依次为医疗保险方面、衣食住行方面、工作环境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实施"千万工程"后,石淙村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改善。经过"千万工程"的整治改造行动,石淙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街道被重新整齐规划,道路交通变得秩序井然,工业发展步入新时代,在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以前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现在呈现在眼前的是美丽干净的自然村。"千万工程"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和谐家园建设,使得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村民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如今的农村不再是以耕地为主,而是
因地制宜,开办了大量具有地区特色的工厂来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千万工程"所作出的成绩也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地制宜,实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整治工作,也是应对农村经济薄弱的迫切要求[2]。
在"千万工程"建设及相关政策的指示下,浙江省大力整治农村环境、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建设出了一个个整洁、美丽的田园乡村。湖州市石淙村的经济发展真正还原了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并且在实践中体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为我国其他乡村地区和其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较好的示范作用[3]。
3. "千万工程"的意义
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相应村庄的村民们开始自主创业并且发展休闲旅游经济,且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村民们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农耕技艺等各种资源,确定要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 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预留用地空间,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保障现代农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村子还要做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发展,同时完善美丽乡村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千万工程"的实行,不仅会带动我国越来越多落后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民众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千万工程"在生态修复、经济发展上, 为国家生态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实施"千万工程",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村庄建设的关系,要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这给乡村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指明了方向。实施"千万工程",要靠建设美村,也需要以发展强村、抓反哺富村。村子有产业,村民有就业,"千万工程"才能走得远。
绿色发展是整个民族的事,应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为之作出更多努力。从当前的农村生活现状来看,国家需要加强污染治理,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相关
的政策措施也应该落到实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号召全民参与到"千万工程" 建设中,以促进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促使农村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各大媒体的大力宣传以及每个人的坚持努力,只有这样,"千万工程"的生活理念才会更加深入人心,我国在生态经济行动方面也会取得卓越的进步。如今的浙江省湖州市石淙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党建+"的发展模式值得我国各村学习借鉴。在"千万工程"的推动实施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也越变越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也实现了相互协调,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千万工程"推动浙江山乡巨变
经济参考报记者 汪子旭
(2023年6月5日)
初夏时节,漫步浙江乡村,街道干净整洁,花木郁郁葱葱,一幢幢小楼房整齐排列,随处皆是精致的乡村美景。
浙江乡村的美丽蝶变,始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6月,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如今,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被称为"中国水晶之都",2000年人造水晶产业最鼎盛的时候,一个县集聚了2万多家水晶加工作坊,工人每天在乌烟瘴气的棚子里磨玻璃,废渣、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当地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县域85%的河流变成"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随着"千万工程"推进,浦江县铁腕治污,三年多时间内,水晶企业就由2.2万家减至526家。浦江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上河村,曾是浦江水晶加工发源地之一,全村大部分村民从事水晶加工业,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上河村便关停了村内所有水晶加工点。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是"千万工程"改变了浦江人居环境,如今全域51条支流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美丽的浦阳江又回到了群众身边。上河村作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代表之一还曾登上了联合国领奖台,领取"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浦江的变迁,是"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的真实写照。二十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浙江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20年来,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并未止步于就环境抓环境,而是同乡村振
兴、共同富裕有效衔接,不仅为农村带来了环境优化,也为农民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那时候不少企业想不通,为什么铁腕治污、有钱不赚,现在完全理解了!" 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福民坦言,脱离了高耗能、高污染的路子后,他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22年企业投资1500万元上马水晶原材料生产线,推动浦江水晶产业链向上游原材料链延伸。
经受生态洗礼的水晶产业规模、附加值不降反升,2022年浦江全县水晶产业工业总产值84.97亿元,同比增长14.61%,到2023年底有望达到100亿元,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转型升级的上河村还开辟了发展新路径,依据村落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引入文旅业态,从水晶加工村华丽转身为旅游"网红村"。
如今在浙江,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美丽乡村成为当地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54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未来乡村发展定下目标。6月2日浙江省政府召开的第13次常务会议指出, 要把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与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县城承载能力提升等重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千万工程"的创新、示范、引领作用。
新征程上,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的实践正在持续深入。
"千万工程"引领杭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屠国兴
近年来,杭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发展理念和对"杭州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和全市"拥江发展"机遇,多措并举,合力推进,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三美杭州"建设和打造美丽中国样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累计创建美丽乡村94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2%,基本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1. 主要做法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杭州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并重、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扎实推进"五位一体"创建和"三大革命",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普遍推进、重点深化、巩固提高等四个阶段,充分印证和诠释了"千万工程"在杭州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了丰富的乡村元素。
创新理念,多规合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规划是美丽乡村的牛鼻子。在建设中,杭州市始终坚持用超前的理念进行规划和指导,以美丽乡村、区县协作、三江两岸等建设为载体,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串点成线",由"一片美" 到"全域美"的良好局面。
完善体系,多类创建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关于开展新一轮"风情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余项政策文件,市县两级先后配套制订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精品示范线等20多个评价标准和《美丽乡村设计导则》、《工法手册》等技术指南,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丰富载体,多措并举
杭州市从最初的整治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到近几年的精品线路、精品区块、杭派民居,不断推陈出新,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载体持续深化。其中,风情小镇、精品村、精品示范线,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已成为杭州
美丽乡村的一张金名片。其中,"大下姜"区域联合体已成为全省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实体化运作的综合体。
强化保障,多元投入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在保持支农资金预算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另行安排10亿元城乡统筹专项资金,加上区县协作资金、联乡结村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资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资金支持体系。据统计, 2011~2019年市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9.34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
2. 基本经验
注重特色,分类型打造
创新管理机制,将建设项目分类型、分层次有序推进。第一类是以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为载体,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整治,侧重于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第二类是193个中心村,侧重于形成中心村集聚辐射功能;第三类是397个精品村,侧重于开展"五美"建设;第四类是43个市级风情小镇,侧重于按照"四宜"标准进行建设;第五类是142个历史文化村落, 侧重于保护古建筑、传承古文化、美化古村落。第六类是23个杭派民居,侧重于打造杭州人文特色。
自我加压,景区化推进
杭州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点、线、面" 全方位推进。一是进行连线连片打造,建成了7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14个精品区块;二是进行景观通建设,在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145个村庄,建成了120余公里绿道;三是进行村落景区开发,成功创建106个省级3A级村落景区。 景区化发展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实现了串点成链,从"盆景"变"风景"的跨越。
民本为要,生态化治理全面开展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公厕整治"等三大革命,实施了村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累计投入70多亿元, 完成了177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终端8914个,新增受益农户达60万余户; 建设农村生活资源化处理站点474个,覆盖127个涉农乡镇(街道)、1837个村; 标准化改造了农村公厕4566座;完成了1793个村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实现了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公厕整治行政村全覆盖,村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省考核和绩效评估中始终位列前茅。
强化支撑,产业化开发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等新型产业,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2018年,全市乡村接待游客6476.7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68.97亿元;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实现农村美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做好传承,保护化利用
持续做好传承、挖掘并开发农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一是对142个古村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二是依托农民集聚区建设、村落建筑修复等载体,建成23个"杭派民居"示范点, 累计投入资金0.8亿元;三是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强化推进力度,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8个。
3. 存在问题
虽然杭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杭州的新期望,对照兄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做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覆盖面还不够广。全市共有行政村2036个,目前已创建的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只占行政村总数的46.2%(市级占33.2%),其中精品村占比仅为19.5%,创建比例仍有待提高,创建力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创建标准偏低。各地虽然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指导)导则、管理手册(规定)、工法手册、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指南,但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率不高,导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与相关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村庄的特色彰显还不够。三是长效管理不到位。部分村垃圾分类不到位、村容不整洁、杂物乱堆乱放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村,人口多,容量小,管理不够精细,村庄环境较差。管护费用不足,美丽乡村管护专项经费村均不到40万元,淳安县、临安区甚至不到10万元,难以维持日常运维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虽然实现了建制乡镇全覆盖,但缺少源头户分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运维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刻不容缓。五是保障措施有待加强。在资金投入方面,东部区县在政策力度、财政投入上较大,西部区县则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显现。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依然先天不足,"造血"功能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较弱,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费用主要靠转移支付,全市还有六成多的中心村、精品村年度管理费用大于经营性收入。在土地供求方面,用地指标已成为美丽乡村
建设所需项目工程推进中的制约因素,基层对用地保障呼声强烈。
4. 下步设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且持久性工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杭州将重视经验提炼,正视存在问题,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主线,高水平推进,高质量提升,高标准打造, 扎实推动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好品质迈进。
争先创优,高水平推进杭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省级部署,全面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多规合一"为抓手, 坚持巩固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努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和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一是抓系统梳理。组织开展全市行政村现状调查,分析查找各村在生态保护、宜居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摸清底数,制定方案,落实措施,有计划地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二是抓达标创建。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从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村抓起,坚持守底线、保基本与促提升相结合,每年以总任务村数的25%左右的进度,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到2022年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标准。三是抓示范创建。积极组织开展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和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的创建,强化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抓长效管理。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解决重建轻管、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在工作力量上配强队伍,重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在资金使用上,继续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解决执行不到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