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千万工程”素材汇编(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主题教育)(第8/17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03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2分钟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夏自钊

它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唯一提到的地方典型经验,中办国办近期甚至专门发通知要求各地学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浙江"千万工程"做出重要批示,加上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批示,先后4次点赞"千万工程",足见这项工作的分量。

浙江"千万工程"为何能受到如此点赞?它成效卓著的背后有什么密码?

省委书记给省农办"支招"

一般来说,抓"三农"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很难在短期内出政绩,抓"三农"远不如抓工业、抓招商。但为什么16年前的浙江要把"千万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这要从当年习近平到浙江任职后的调研说起。调研中,浦江县和海盐县经济发达与环境严重污染的强烈反差,引发了他的思考。

浦江县是中国"水晶之都",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却浙江倒数第一,是浙江"最脏县"。白色的"牛奶河"一路流到钱塘江,人称"每滴污水都流进杭州人的茶杯里"。"生猪大县"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河道众多却污染遍布,不少村子里"奔驰宝马狂奔在猪粪堆里"。

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曾经陪同调研。他回忆,习近平刚到任的118天里,跑了11个市、25个县。每到一个地方,他不按常理出牌,不去安排好的村子,而是随时下车随机看,结果发现,到处都是垃圾村。不仅环境脏乱差,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留不住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彼时的浙江,亟待破解这两大难题。

浙江省农办随后牵头拿出一套方案,计划整治1万个村庄。据顾益康回忆, 习近平看到方案后说,整治1万个村我同意,但你们不够细致。怎么整治?要有样板,以县级为平台、乡镇为主战场、村一级为主阵地,每个县搞10个示范村, 100个县就是千村示范,这个工程就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为重点,选择1万个左右的建制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一直亲自抓"千万工程",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此后,这也成为浙江历届省委每年雷打不动的惯例。历届省委的接力赛, 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千万工程"的内容。浙江突出的农村工作开始受到中央的关注和重视。

据媒体披露,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展开密集调研,其中仅浙江就去了3次,3次调研中,"千万工程"都是关注重点。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安吉召开,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表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场硬仗是从'千万工程'开始打起的。"

从 1.0 版到 4.0 版

"千万工程"不单是农村环境整治。梳理浙江"千万工程"长达15年的实践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河长制、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是浙江在"千万工程"中率先提出,并走向全国的。而且,今天源于浙江、火爆全国的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都受惠于这项工程。可以说,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杠杆,撬动了乡村振兴大战略。

自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按照浙江省官方的表述,已经是"千万工程4.0版"。

2010年,浙江实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了"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目标,打造"千万工程"2.0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开始走出浙江,影响全国。

2012年,浙江省响应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围绕"两美浙江"建设新目标,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这是"千万工程"3.0版。

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作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的新决策,即到2020年累计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 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0个。这一项"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的"新千万工程"是车俊升任浙江省委书记后,着力打造的"千万工程"4.0版。

从1.0版到4.0版,"千万工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村环境整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山"转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文化礼堂等内容不断充实其中。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在浙江"千万工程"中得到了探索和实现。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花钱的。"千万工程"钱从哪里来?

第一个来源是公共财政。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省成立了"千万工程"协调小组,明确了钱从公共财政出,城市建设资金首次用于农村。这些创造性的决策,为"千万工程"的成功推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仅靠财政难免捉襟见肘。历时多年的"千万工程",仅仅治水一项就前后耗资468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不可能单靠财政,为此,浙江千方百计压缩政府经费、多渠道向金融机构贷款。在看到"千万工程"的红利后,广大企业和乡贤也积极募捐。

对于"千万工程"做得好,有评论说,是因为浙江有钱。对此,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主任顾益康有些不平,"我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比浙江有钱的省份多了,浙江不是最富的省份,财政收入也不是最高的。我的一个观点,有心比有钱更重要。"

大工程背后的经济账

这么好的地方经验,为什么之前被关注的不多,而近期突然"热"起来了? 这要从国际国内大环境说起。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头的分量就很重,与往年不大一样,颇不寻常。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决胜期"、"必须完成"、"硬任务"、"复杂形势"、"特殊重要性", 每个词分量都很重。一句话,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内部经济下行压力下,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有助于对冲外部压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以及培育新增长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千万工程"又被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千万工程"必然、必须提上重要日程。

既然是硬仗,那就要实打实地干。新华社在一号文件公布次日发表的评论中也鲜明的提出,"乡村振兴面临不少难题,要解决,就要付出真金白银,需要真刀真枪地干。"可以预见,今明两年,"千万工程"这场硬仗将在各地纷纷打响。

另外,从地方来看,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固然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但是推广"千万工程"也符合地方利益,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

"千万工程"是地方稳投资、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千万工程"对于地方来说,不啻为一场及时雨。

浙江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培育起不少环保和基建产业,以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服务业亮点,一些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千万工程"看似花钱,其实算总账,地方稳赚不赔。

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的同时,依托"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等,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倒逼绿色发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对各地无疑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深化"千万工程" 让乡村更和美

田力

乡村振兴的目标,过去提出的是"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大首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成为新的关键词。

梳理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逐步演进的。美丽乡村建设,缘起2003年浙江"千万工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部署,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方向。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在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方毅介绍,浙江将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以共同富裕为追求,围绕"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点线面结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的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一体,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二十年来,宁波持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了两轮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达标村占比为97%,宁波的农村呈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宁波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进展不均衡,农村建设规划还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近年来,虽然宁波持续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但是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与城镇的条件相比、与乡村长远发展的需要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乡村水利、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善于找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清单化"方式推进工作,不留死角。加强城乡规划衔接,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二是注重保护和发展齐头并进。在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宁波农村历史遗存遍布,人文资源丰富,要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让乡村留住记忆,让百姓记住乡愁,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保护基础上做好生态资源价值挖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生产基地+优美自然景观+美丽和谐乡村"的持续发展融合体,把乡村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让农民充分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质是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是乡村的主人,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利,完善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与监督等制度, 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符合农业农村创新规律的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体系,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完善乡村创新体系,引导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下乡、返乡创业。

四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要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制定规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营造乡村社会新风尚。完善网格化

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快数字化发展,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挖掘、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乡村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乡村文化艺术走进农民日常生活,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王才平

按照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部署,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开始,到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宁波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抓推动。全市上下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深化"百千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龙头工程。不断完善"四个一"推进机制:一个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现场推进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作一次工作部署讲话;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性督查。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2018年,宁波市又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强化监督考核和奖惩激励。

汇聚合力,一心同归抓落实。近年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汇聚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实施提升农村品质专项行动以来,市委宣传部加大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线、农村文化礼堂创建力度。市文明办推动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四无一机制",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住建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推进安居宜居美居"三居"工程和农污设施运维管理。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促进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 引导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风貌。市水利局推进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农村水环境示范创建。市妇联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助力村庄整治,创建美丽庭院, 推动农户庭院内外洁化、序化、绿化、美化。

务实求是,一路争先抓创新。这些年来,宁波市特别强调创新争先。宁波市世界银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为浙江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提供了实践样本;美丽乡村合格村、美丽乡村示范镇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等创建标准的制定走在全省前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创建形式不断创新,创建动力持续增强,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单兵突进到整体联动的深化拓展过程。创建模式上由点上创建向"整镇示范、整县提升"拓展,

目前已有30%的区县(市)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内容上由完善基础设施为主向深层治理深化拓展,实施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充分挖掘农村历史文化内涵,以前注重的是村容村貌的改善,现在更加注重农村"山、水、林、田、路、房"的整体改善;建设主体上由政府主导推动逐渐向政府、社会、农民合力推动转变,尤其是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