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文稿汇编(39篇)(第12/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39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0分钟

由此,香山就成为我们党进京"赶考"的第一站,也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

二、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历史贡献

尽管中共中央在香山这一时期只有181天的时间,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二是筹备建立新中国。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元旦时,蒋介石提出希望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是不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从而达到划江而治的结果。在国际上也希望我们党进行谈判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于元旦当日发表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提出用革命的方式,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1949年3月26日,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八项和平条件的基础之上和国民党进行谈判。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来到北平。双方代表于4月1日到4月15日期间进行了谈判,并于4月15日基本草拟了《国内和平协定》,约定4月20日为最后签订时间。4月20日,李宗仁、何应钦电联张治中,表示拒绝在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整个和平谈判的破裂,也表现出了蒋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军事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同志听闻这个消息之后非常兴奋,写下了著名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迅速打败国民党部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迅速打败国民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实行了土地改革。1946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五四指示》,提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相关指示。1947年,中共中央开始在西柏坡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其核心就是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年秋天,一亿多农民在土地改革、土地革命的过程中获得了土地。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很多青壮年农民踊跃加入到人民军队当中。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来说,这些情况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毛泽东同志就曾多次阐释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我们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在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比如,在渡江战役时期,我们采取了先占城市的作战方针,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在解放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武力的方式,还有和平解放等方式。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规模空前地继续向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各省全面大进军。到1949年9月底,除了西南部分岛屿和海疆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解放。中共中央在香山的这一时期,正是我们党领导指挥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时期。

(二)筹备建立新中国

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是缺乏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的,对于能不能很好地恢复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存在顾虑的。对此,中共中央在香山这一时期提出了党的基本经济政策,也就是"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四面八方"指的是公私、劳资、城乡、内外,我们对此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十六字方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中共中央在香山这一时期还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治构想,主要表现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要表达的核心含义,就是中国革命即将要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作用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提出,我们要建立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指的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

筹备建立新中国,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筹备召开新政协。1949年6月15日,我们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9月20日,我们最终确立了代表名单,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662人,来自45个不同的单位,其中正式代表585人、候补代表77人,囊括了当时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绝大部分精英。毛泽东同志称这份名单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天书"。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9月27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当中,我们党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政党制度,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亲密战友关系。这一政党制度实行的根本前提条件,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国体,即广大的人民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在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形成了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出来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中,副主席有6人,其中非共产党人士有3人(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组成人员中,副总理有4人,其中非共产党人士有2人(郭沫若、黄炎培);在中央人民政府的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人;在政务院的15名政务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有9人。所以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邀请民主人士来共商国是,更是真正做到了让这些民主人士有职有权。究其原因,我们一方面要抓住这些关键少数,另一方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中共中央在香山这一时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相继召开,比如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等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议还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世界公元纪年以及10月1日为国庆节。在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讲道:"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讲道:"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这里,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三、香山革命历史的时代启示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和前进的力量。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香山这段历史有着三个方面的启示与意义:一是我们必须始终发扬斗争的精神;二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三是我们必须始终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一)我们必须始终发扬斗争的精神

我们缅怀香山革命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949年,我们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现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就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怎样更好地进行伟大社会革命?那就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怎样发扬斗争精神?那就是要做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敢于斗争,首先就要认清斗争的形势。从国际国内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斗争形势?从世情上来说,整个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情上来说,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党自身来说,我们既面临着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四大考验",也要克服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的"四大危险",还要认清楚我们党的"四个不容易",即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要敢于斗争,其次是明确斗争的方向,也就是我们要和哪些情况做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在这个大变局中,中国正在一步步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开始走向世界的中央,肯定会面对一些阻碍。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们要怎样应对这些阻碍?那就是要善于斗争,把握斗争的原则,增强斗争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对此,我们要把握怎样的斗争原则,怎样增强斗争的本领?那就是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等多个方面来增强斗争的本领,始终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

(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

我们缅怀香山革命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定力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我们要谨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赶考"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北京香山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个考场。在这个考场中,我们交出了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成功的局面,以及党内一些同志难免的骄傲自满情绪,毛泽东同志具有先见地提出了"两个务必"。中共中央在香山这一时期,也是我们开始践行"两个务必"优良作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共中央保持着"赶考"的清醒来到香山,也凭借这种清醒在政治、经济、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那么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怎样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那就是要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已经形成之后,我们一要强化"不敢腐"的威慑,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二要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三要培育"不想腐"的自觉,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党的根本宗旨。

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我们要怎样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践行"两个务必"?那就是要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也就是要把好思想关、底线关、人情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来说,把好思想关就是要做到慎思、慎微、慎严、慎始,在理想信念上保持坚定不移;把好底线关就是要有法律的底线、纪律的底线、政策的底线、道德的底线,真正做到守规矩、守底线;把好人情关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

(三)我们必须始终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我们缅怀香山革命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香山革命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始终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因为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所依仗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党一直都把统一战线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了共同奋斗的力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就是爱国统一战线,而爱国统一战线也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之一。

香山革命历史也是我们党始终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有力证明。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生存的首要关键就是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渡过长江、解放大城市的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始终坚守入城的三大公约与十项守则,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和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也正是因为始终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够迅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可见,对于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我们党既给出了正确答案又做到了始终坚持,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现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由此可见,人民,既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也理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判断--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杨国柱:树立正确党史观(上)

2022-06-15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搞好党史学习教育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既是党史学习教育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做到这一点对于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今天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通过对其中一些核心概念、核心判断的解读和阐释,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要求,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和看待党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言:历史观与党史观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看,什么是历史观,什么是党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站位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比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正统史观等。党史观就是其中一种,它特指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而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其中的成绩与问题、正确与错误、经验与教训。

一、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

从唯物史观简图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通过认真学习,我认为唯物史观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物质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决定意识;二是客观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主观要符合客观;三是矛盾性,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四是阶级性,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五是人民性,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六是实践性,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七是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

现实实践中,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以下重要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第二,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刚才讲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第三,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这就是讲中国共产党诞生大的时代背景、时空条件。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什么是大历史观?就是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当中去看待、去研究,放到全球视野中去认识、去把握。这就是大纵深、宽格局、宽视野。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就是大历史观。

首先介绍一个学术名词,叫"世界时间"。它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意思是地球上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最先进,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就代表了"世界时间"。布罗代尔认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也就是说,两汉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并驾齐驱,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方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而中国发展独领风骚,达千年。

在这一千年中,中国一直代表着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受到西方的追捧。法国学者伏尔泰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从中国历朝历代GDP占全球比例看,隋朝GDP约占全世界的70%,唐朝约占58%,宋朝约占60%,元朝约占28%,明朝约占45%-55%,清朝约占10%-35%。从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看,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11-13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朝,中西方文明出现分流。在西方,1085年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个自由城市--比萨城。什么是自由城市?古代西方实行农奴制,农奴被死死拴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没有任何自由。后来,自由城市渐渐兴起,一些农奴逃到自由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成了自由民,其权利也受到城市自治机构的保护。所以,中世纪欧洲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087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当时意大利的最高统治者曾颁布法令,大学不受任何世俗力量的干涉,学术完全自由。1215年,英国《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签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方式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此后,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出现了自由的萌芽。

而在同一阶段的中国,处于北宋时期,正在实行王安石变法。其中,均输法,就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市易法,就是一种专卖制度,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也就是说,西方越来越自由,出现了自由的城市、自由的学术,大大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中国,强化了中央集权,政府对社会加强了管控。这就是中西方文明开始走向不同道路的分水岭。

明朝的反世界潮流。此时,在商业革命、政治革命、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的欧洲。而东方的明朝,在贸易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王权制度瓦解这四个方面,与同时期的欧洲恰成鲜明对照,历史的拐点因此出现。比如,明朝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却封闭保守,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几十年后颁布了禁海令,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并把郑和的船队及资料全部烧毁。而在西方,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另外,明朝的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城市不断衰落......从此中国不再领先于世界。

清朝"康雍乾盛世"的真相。清朝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国家体制,产生了一系列巨变。而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反对变革、满足现状、故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的做法,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狱登峰造极,禁锢思想,加强文化控制,导致清朝知识分子奴才意识严重,更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角斗中被打垮。"

清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发生了中西外交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当时,英国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可乾隆皇帝把英国视为蛮夷,并未重视,在承德避暑山庄匆匆接见了约一个时辰,便把他们打发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搜集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情报。马戛尔尼事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这一段与伏尔泰的评价可谓天壤之别。自此之后,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