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文稿汇编(39篇)(第22/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39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0分钟

四、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学习领会《决议》的这部分内容,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确立的呢?"第一个确立"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确立的。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个确立"是在党的十九大上确立的。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

从党的百年历程来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的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这个社会时代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中央有核心、全党有核心,党才有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

五、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决议》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有全面深刻的阐述。

第一,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对此,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

第二,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孙中山在1894年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李大钊率先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

第三,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70多年前的1848年,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第四,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第五,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今天已成为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六、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这部分内容首先从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党的领导来谈,最后强调"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

第五,坚持中国道路。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我认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经济强、国防强,我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制度也要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七,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永远不能停歇的,比如,在管理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都要不断努力。

第八,坚持敢于斗争。

第九,坚持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第十,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根本问题,走好新的赶考路。关于新的赶考路,《决议》指出:"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那么,"根本问题"是什么?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第二,以"四个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决议》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这部分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二是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四是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决议》在"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中谈了三个方面:一是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二是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三是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焦洪昌: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2-04-07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国法治建设问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写道:"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从1954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到历次的宪法修正案,都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五四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党的领导"体现在"工人阶级领导"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75年宪法直接将"党的领导"写入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1978年宪法延续了这种写法。

1982年宪法的序言里,多次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当时,彭真同志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反复研究过如何在宪法中体现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比如:"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领导"一直体现在宪法中。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成为宪法的灵魂中枢。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写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通过宪法本身加以确认。具体而言,我国宪法明确写道,"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是面向过去,二是面向未来。

面向过去,宪法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面向未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地位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宪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体现在宪法和部门法的关系上。2011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宪法,下面是现行有效的291部法律(截至2022年3月11日),分7个法律部门。比如,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再下面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还体现在其权威上。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根本属性--人民性。

什么是宪法的基点,什么是宪法的核心归属?就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除此之外,人民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的权力在法律中也可转化为公民个人的权利。从整体上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从个体角度看,宪法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写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独特优势。

什么是独特优势?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有人说,对中国宪法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多窗口,其中对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的理解打开了通往中国宪法的一扇窗户。

中国宪法和西方宪法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从宪法发生学上看,西方所谓的立宪主义强调的更多是通过规范控制国家公权力来保护个人自由,缓和个人和国家公权力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对抗性的关系。而中国宪法在长期奋斗和摸索中,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充分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解读中国宪法指明的根本任务,其特征可以用"现代化"三个字概括。什么是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但却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逐渐落后了。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再次富强起来。

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不可分割的。1954年,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1964年底,我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让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思想在2018年修宪时被纳入宪法。比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宪法。再比如,明确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内,对这个奋斗目标有非常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宪法中明确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宪法的核心特色,与西方国家的宪法有很大不同。

第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当明确了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后,相应的我们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宪法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宪法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方位。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从1954年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就被写入了宪法。此后,我们一直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通过统筹人民和权力机关的关系、权力机关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建构起我国的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宜中国的,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权组织形式。怎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宪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特别提到了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探索经济制度,同时经济制度的完善也为我国政权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政党制度有很大不同。西方是通过竞争性的选举,轮流执政。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此举既保障中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平等、互助,同时又能使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自治,保障自身权益。这个制度也有利于解决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

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中,我国实行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被归纳为"三个自我""四个民主",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国还实行"一国两制",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高度自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如何实施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通过立法转化为法律规则,再通过法律实施。这是中国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

除立法机关以外,政府依宪、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宪、依法裁判案件,监督法律的实施,维护公平正义,都是对宪法的实施。所有国家机关依据宪法及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也是在实施宪法。公民、组织以及其他民主党派自觉遵守宪法,也是对宪法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全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都落在实处,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光要全面实施宪法,还要加强宪法的监督。通过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体制。

第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宪法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是要让领导干部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用宪法来要求自己的行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手中有权力,让他们形成宪法意识,把宪法落在实处,是实施宪法的重要方面。

二是让青少年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观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要让青少年从小就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教育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实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是要让全体公民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意识。什么是宪法观念或宪法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

二、践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取得的伟大成就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只停留在思想上或理论上,它们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推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伟大工程或重点任务的完成。

第一,适时修改宪法,推动宪法制度与时俱进。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依宪治国,依的应是一个成熟、科学、完备的宪法。所以,宪法要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等特点。宪法一旦动摇,那么国家的整体机制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但是,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国家的任务、体制机制、社会矛盾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宪法要体现党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总结而言,宪法既要保持其稳定性,又要与时俱进。

1954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开创新纪元。随着社会发展,陆续出台了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我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1982年,在对前几部宪法修改调整后,出台新宪法,提出要把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集中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分别对宪法进行修改,体现我国发展成果。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后,2018年修宪,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宪法。此次修宪,将很多最新的理念、思想、方法纳入,具体而言,涉及以下内容。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什么?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后形成的智慧结晶,其入宪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宪法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只有"各民族""各少数民族"的说法。实现国家认同、宪法认同,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实现民族认同。所以,修改宪法时,将"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原来的表述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增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另一个新增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加强国内和国际的联系,将其入宪也为中国融入并影响世界提供宪法基础。

此次修宪还新增了很多具体的制度建构。比如,如何解决腐败问题。西方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政党之间的轮替来抑制腐败滋生。中国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怎么解决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

在人大常委会的授权下,监察体制改革先在北京、山西、浙江进行试点并形成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形成制度。将监察制度纳入宪法,可以解决其合宪性、正当性的问题。所以,此次修宪就将监察机关加入国家机关行列。我想,这是重大的变化。

再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虽然只是一个仪式,但是要通过这种看得见的方式,让公职人员认识到权力是人民授予的,要为人民服务。同时,宣誓这种外在形式,也有利于凝聚内心的信仰。通过在公民面前作出承诺,让人民的监督有了外在依据,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

又如,扩容地方的立法权限。2015年通过的立法法修正案,将原来只有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2个设区的市。此次通过修改宪法,加以明确。

我们还完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此次修宪,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二,加强立法工作,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如前所述,通过立法实施宪法,是很重要的宪法实施的方式。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要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得到落实。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决定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