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党建评论-28篇(第7/8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27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6分钟

提升运行效能,彰显以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必须善于用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通过善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效能。一方面,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能动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基础。例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支撑下,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有效地把"蛋糕"做大做优,同时依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好"蛋糕",从而更加主动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一系列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的支撑下,为各个主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进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有效的制度条件。另一方面,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兼顾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能动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来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从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显著优势。

政治机关首先必须政治过硬

近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举行集体学习。会议指出,要坚持政治机关首先必须政治过硬,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廉洁建设,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坚决防治"灯下黑",以铁的纪律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兴党而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纪检监察机关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只有自身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履行好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纪检监察机关带头旗帜鲜明讲政治提出殷切期望、作出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继承对党绝对忠诚的光荣传统,做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战士";"纪检监察机关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忠诚于党、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善于斗争,在攻坚战持久战中始终冲锋在最前面"......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政治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要坚持强化政治建设,把对党绝对忠诚、政治上绝对可靠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带头拥戴核心、信赖核心、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打造忠诚于党、勇挑重担的纪检监察铁军。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纪检监察机关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肩负重大使命责任,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工作部署,确保党中央牢牢掌握正风肃纪反腐的领导权、主动权。要带头在大局下行动,更加自觉地把纪检监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谋划推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持之以恒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培塑忠诚信仰、坚定政治方向。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纪检监察工作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系列重要论述。要将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推动纪检监察干部在常学常新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全面从严治党革命性锻造中接受考验。要突出政治功能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纪检监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结合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把纯洁思想、纯洁组织作为突出问题来抓,切实加强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严明法纪。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加强党性锻炼,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时时事事处处向党中央对标看齐,将对党忠诚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体现到本职工作上,做政治过硬的表率。

奋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抓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四讲四有"下功夫。

责任体系要"有力压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全面压实党委(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人责任、党委(党组)其他成员的"一岗双责"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理论武装要"有的放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切实推动新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单位党委(党组)要着力打造理论学习"模范班",全面系统学、联系实践学、带着问题学、不断跟进学,推动学用结合,用好用活用实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轮流辅导讲课制度。持续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督学工作,让理论学习真正贯注人的思想、走进人的内心,做到"学习一个专题、研讨一个问题、升华一次思想"。

阵地管理要"有序可控"。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新闻舆论阵地、文化文艺阵地、社科理论阵地、网络阵地、校园阵地、宗教阵地等"六大阵地"建设和管控,着力深耕"责任田",确保苗壮穗实。努力将"六大阵地"打造成思想引领、道德教化、价值感召、精神凝聚、文化传承等多种成效于一体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占领前沿阵地,激发广大群众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确保属地阵地平稳有序。

制度建设要"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纪律和规矩,通过考核督促检查、专项巡视巡察、开展专题培训等综合施策,倒逼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刚性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定期召开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会,对重点问题进行及时交办,实行"销号"管理。健全监督检查培训机制,推动各单位党委(党组)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敏锐和政治担当,切实管住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提升整体效能。

提升党的形象传播效能要把握五个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网络社会强势崛起、数字变革持续深化、新媒体形态迭变不穷,党的形象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问题。党不仅要做出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更要抓住关键、主动作为,紧紧把握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温度、深度、精度、效度,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形象的传播效能。

高度--推动工作队伍的赋能提质

整体提升新媒体素养。一方面,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熟悉新媒体运作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应对技巧,正确看待并充分尊重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空间中海量信息下的深层次背景、社会心理、内在成因,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与新媒体组织进行友好交流互动,灵活地开展政治宣传、舆情处理等工作,有效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在资金、人员、政策上给予倾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打破门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等社会力量以及资本力量,打造一元多样、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党的形象。

温度--强化传播内容的现实观照

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原则表明,内容与读者之间在情感、心理、区域或利益等方面越接近,越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对广大百姓而言,日常生活是其中最息息相关的方面。

事实上,党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延安时期,党创办的《边区群众报》内容大量取材自当地生活,或指出迷信落后、铺张浪费等社会问题,或报道乡邻互助、勤学高产的群众典型,或传授柴米油盐的生活窍门,或登载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剧本。改革开放后,这一传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大主流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先后创办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副刊版面,从内容上、语言风格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当下,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应继承和发扬"观照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用生活的"放大镜"去审视,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让老百姓认识到其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现实意义。

深度--实现宣传渠道的守正创新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从整体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井然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塑造党的形象提供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治理的法律规范,压实压牢新媒体行业中组织和个人的主体责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监督,有效规范网络言论,坚决制止和处理歪曲事实、散播谣言、污染风气等不正行为。另一方面,要继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

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提高党的形象传播的触达率。媒体融合不仅指资源要素的整合、管理经营的结合、内容产出的贴合,更要以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为原则,推动工作思想理念的整合。质言之,即通过不同媒体在载体、功能、手段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全方位、立体式、交叉式的全媒体网络,才能让主流舆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深入人民大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精度--坚持传播方式的受众本位

合理细分受众。媒体受众不是同质化的、无差别的,而是在生活习惯、认知特征、价值诉求等各方面均存在个性化差异。新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差异,促使受众群体细化和分化。因此,应根据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要素,对受众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在此基础上深度捕捉和分析特定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信息偏好,并将其作为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一般原则和总体依据。

善用大众话语。不同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蕴涵着大众情感、现实情境、生活情趣的话语方式,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直观性、时代感及亲和力。要勤于运用方言、谚语、成语、比喻、典故等通俗语言,敢于借用流行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言,以真挚、简单、朴实、亲切、随和的话语描绘党的形象,消除老百姓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强调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既有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直达人心的深刻寓意。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题材,并在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将故事内容转化为网文、图画、音乐、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图文并茂、声画互动、情理交融中勾勒党的生动形象,用历史叙事、微观叙事、生活叙事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效度--健全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是所有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符合新媒体实际情况的党的形象传播效果评估和评估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一套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指标应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量"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情况,具体包括受众对特定栏目、节目、作品等的关注度、兴趣、接触频率等,往往表现为发行量、阅读量、收视(听)率、阅读时长等数据;"质"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等。可通过大数据等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建立和应用相关数学模型,量化地评估传播效果。

语言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语言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作为人类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彰显出了重要功能,成为国家安全领域具有广泛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要素。

语言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语言是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因子,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族群认同的核心指征。语言不仅在身份识别,还在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中的语言因素,充分利用语言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秩序出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外交关系。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语言安全必然渗透于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语言与国家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不断进步,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摆正位置,找准方向,深入研究语言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立足"国家安全"、超越"语言安全",加强语言建设,充分发挥语言的认同功能,加强语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作用,对于维护中国民族尊严、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