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理论文章汇编-127篇(第3/36页)
创出新特色展现新作为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共青海省委及时召开省委政协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意见,作出全面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青海省政协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升政协整体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新格局,推动新时代青海人民政协工作创出了新特色,展现了新作为,开创了新局面。
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上彰显新担当。始终把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政治"三力"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和落实省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完善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为引领,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专题讲座、专委会学习研讨为常态的理论学习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全国政协和省委部署要求,持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走心。同时,建立10个微信读书群,扎实开展委员和机关干部读书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书香政协"建设;围绕加强民主监督工作、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政协工作全面提质增效等主题,连续3年开展专题理论研讨,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总之,通过扎实有效的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使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切实筑牢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履职尽责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打下了坚实思想政治基础。
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上展现新作为。始终把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作为主责主业。一是丰富协商民主实践,持续深化全委会协商、常委会协商、双月协商、对口协商等常态化协商议政内涵建设,建立完善以主席集体视察、界别联合调研视察、专委会专项调研视察为重点的民主监督新机制,构建形成省党政主要领导督办重点提案、省政府领导领衔办理重点提案、省政协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和专委会分工督办重点提案的工作格局,使各族各界更加灵活、更加经常参与政协协商民主,更好地享受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二是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坚持全过程协商理念,制定协商工作规则,修订完善全委会和常委会工作规则、专委会通则、委员履职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协商民主更加规范有序推进。三是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落实"三审一报"(专委会主任会议、秘书长会议、主席会议分别审议,报省委常委会批准)协商议题研究确定机制,依托专委会参政议政人才库强化调研协商质量把关,建立协商成果转化落实工作机制,推动重要协商成果向社会公开,协商议政水平持续提升。这几年履职中最直观的感受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党政部门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和委员主体作用发挥越来越好,省政协每年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重要民生问题组织开展40多项重点协商议政活动,基本实现了精准协商、件件有批示、事事有推动的目标,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效果显著。
在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上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履职中心环节,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政协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出台凝聚共识的实施意见,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等主题每年开展凝聚共识主题活动,建立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委员讲堂、委员面对面访谈等凝聚共识有效载体,借助新闻媒体、青海政协微信公众号等,有针对性加强对各族各界的团结引领,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政策举措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积极为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更好履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合作共事取得丰硕成果。突出青海省情实际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托委员优势强化对界别群众思想引领,我们重视发挥全省政协民族宗教界委员和港澳委员作用、助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做法分别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和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的肯定。
在强化政协整体功能作用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在全省政协开展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努力提升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委员工作明显加强,首次召开全省政协委员工作会议,深入开展"学习领袖思想,争做责任委员"主题活动,如期完成届内所有省政协委员轮训一遍目标,扎实推进委员履职"四个一"活动,建立完善委员履职管理和考核考评机制,首次在省政协全会上对18名优秀委员进行了表彰,委员参与政协履职的责任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二是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制定出台政协党的建设、理论学习、协商建言、民主监督、提案工作、专委会和委员工作、机关建设等方面制度文件80多项,政协工作"四梁八柱"制度构架基本形成,为更好激发和释放人民政协制度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指导基层措施有力,省政协把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工作意见精神、推动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作为指导基层政协工作的重要任务,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统筹协调、持续用劲发力。特别是抓住去年市县换届有利时机,以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委编办和省政协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在市县领导班子换届中进一步加强基层政协工作的意见》,并联合省委督查室加大督导落实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政协优化委员界别设置,根据青海实际和各市县特点,市州政协设置20-27个界别,县级政协设置15-20个界别并统一规范界别名称;规范专委会设置,市级政协设置6个专门委员会,州级政协设置5个专门委员会,县级政协设置3-4个专门委员会,并统一规范了专委会名称。
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省政协党组切实肩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全国政协和省委关于政协工作的部署要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省委请示报告制度,紧贴省委中心工作增强思想引导、谋划工作思路、推进履职实践,始终确保了政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突出政协组织特点,注重发挥党组成员和党员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注重发挥9个专委会分党组抓党建、促协商、带委员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各类履职活动中临时党组织的教育监督作用,在实现"两个全覆盖"上取得了新进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首次召开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出台加强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党建+履职"品牌创建,严肃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全省政协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政治能力、责任担当和履职意识有了新的加强,为人民政协发挥好"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的重大论断。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吉林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人口208.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67%,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我们要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一、在加强党的领导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契机,自觉把民族工作放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统筹谋划,推动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民委委员制度,建立社会化民族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民族工作责任制,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及巡视巡察重点事项,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使命,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各族人民人心认同、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任务,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深处。突出抓好青少年群体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实施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使之成为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要扎实开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吉林行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
三、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只有广泛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增强。要顺应新时代新形势,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全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双百"示范创建工程。支持长春、吉林等市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扩大社会覆盖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使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着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加快发展,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指导"一州三县"民族地区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我省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科学编制《吉林省"十四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在边境地区启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推动把民族地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地区、优先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协调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衡量标准,修订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健全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民族法规体系。要强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理念,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用法律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依法防范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切实维护全省和谐稳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年轻干部培训班党课讲稿
各位同学: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年轻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和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严三实",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5年,中央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三实"是年轻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广大年轻干部应自觉学习和践行,真正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在自律、修身、工作上。
一、把握"三严三实"内涵,增强严与实的自觉性
首先,"三严三实"是党内规矩、做人要求的总汇。我们党已经成立超过100年、执政70余年,一路走来,立了很多规矩,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提出了很多要求。仅十八大以来,中央新制定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和党建制度就有100多件,其中有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规范领导干部生活待遇的,有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等等。这还只是成文的规矩,一些不成文的党内传承、要求和惯例更多。如果把这些规矩和要求提炼汇总,可以发现,都没有离开"严"和"实"。可以这么理解,大到全党,小到个人,无论谋事创业,还是修身做人,都不能背离"三严三实"。否则,党内规矩和要求就有"挂空挡"的风险,党员干部本人就可能出岔子、出问题。想想一个拥有近1亿党员的大党,如果规矩成了"稻草人",风险会有多大,后果会有多可怕?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做人做事没有规矩、没有遵循,会是什么样子、什么形象?近几年查处的腐败分子为什么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问题,原因当然很多,最主要的是他们心中没有规矩、纪律,党组织过去一些年没有把规矩抓落实。这些年干部队伍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在于干部规矩意识强化了,党组织执行规矩严格了、到位了。
其次,"三严三实"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保障。"严"是爱护,养操守境界;"实"是磨炼,涵能力机遇。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是个漫长的爬坡过程。现在干部出问题,尤其是出比较大的问题,有组织管理不严格、不到位的因素,更多还在于个人不"严"不"实"。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年轻干部要经受各种考验,抵制各种诱惑,确实非常不容易。但只要严格要求、严守规矩、严以律己,诚实做人、扎实做事,一切都会变得简单,不会出什么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社会风气不正和选人用人中的怪现象比较多,不少人受到影响随大流,而有一些干部不为所动,仍然坚持正派做人、扎实做事、严以律己,静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表现出了良好素养和较高境界,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当时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已无多少考虑,但十八大以后,大多数这样的同志得到提拔,有的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而那些随风跑、不严不实的干部,有的滑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有的从重要岗位调整下来。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广大年轻干部永远吸取。
第三,"三严三实"是年轻干部抵制诱惑、确保平安的盾牌。"严"是平安,促善始善终;"实"能淡泊,保事业无虞。东方文化对人伦"善终"看得极重,骂一个人"不得善终",通常会被认为是很重的毒咒。应当看到,在复杂的社会风气下,负面影响很多,年轻干部面临的权钱色利诸方面的诱惑也不少,如果不能以严守道、以严凝神、以严聚气,放低境界追求,放宽用权边界,放松约束标准,光靠组织、单位进行教育、警示,的确很难管住。腐败、犯罪通常很私密,不会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多数在"小圈子"里发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不会暴露。怎么可能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按规矩做人做官,极易堕入泥潭。很多腐败分子,都是从不以为然、收受小惠开始,被不知不觉套牢、拉下水的,先是针眼大的窟窿,逐步发展为门窗皆破、私欲洞开,彻底没了规矩,上千万、上亿都敢拿、都敢贪,令人触目惊心。分析那些锒铛入狱的贪腐分子的心态,几乎都悔不当初。有的人说,没有被抓的时候,也总处在担惊受怕的状态,过着"不知靴子何时落地"的惶恐生活。年轻干部在还没有多少权力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三严三实"的铁律,以此护身、以此净心,在名利问题上淡化一些、再淡化一些,慎独慎微慎初,确保行稳致远,一生平安。
二、以"三严三实"标准修身,力求"诚、善、正"
第一,"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文明史,关于诚的箴言比比皆是,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王充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鲁迅的"诚信为人之本"等等。"诚"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对年轻干部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对党要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心。还多次指出,我们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忠诚。忠诚,是一种气节和操守,是内心的坚守,是理念、精神、意志的支撑。作为党员,对党忠诚是首要的义务,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党的要求为官,按群众期盼理事,真正做党的好干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时刻维护党,通过自身的言和行,努力为党的形象、威信和事业增添正能量。其次,对组织要诚实。诚实是人立身之本,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就是说只有诚实,才能取信于天下。对年轻干部来说,诚实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真实表现自己,别为了在领导面前得到一个好印象而说一些不恰当的话,做一些不应该的事;别为了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掩饰什么而言语失礼、行为失常。要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在任何时候和环境下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次,对同志要真诚。"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干部来自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不容易,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都要长,如果每个人都以诚相待,就会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工作起来就舒心。讲真诚,首先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诚意、你的平和。无论为人、处事,讲话、作文,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与人沟通方式就是实在,不能为了虚荣抬高自己、粉饰自己,更不能装模作样、口是心非,对群众、外人摆官架子、打官腔。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做人要敢于当面红脸、背后维护,绝对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人后"两个样",变成言行不一的"两面人"。
第二,"善"是人类的通用名片,具有丰厚的伦理、哲学乃至宗教意蕴,具有强烈的美好的吉祥意境和共同向往的价值指向。"人之初、性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既是对善的阐释,又是为善的劝导。对年轻干部来说,首先,要有善良之心。为善是东方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制高点。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善"的一大特征就是利人利己,提倡那些对自己有益,同时对他人也有益的言行。干部对于集体来说,最大的"善",就是保持团结和谐,促进共同进步、实现共同价值。应该明白,在一个成功的集体里没有失败者,在一个失败的集体里不会有成功者!在评价看待集体、工作和他人时,要用善的眼光去看待,多一些正面评价,少一点挑剔,多理解别人,多设身处地为他人和集体着想,不要老站在个人角度看问题,更不能因为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杂念就作出不负责任的评价。特别是遇到一时不好理解的事,更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和集体的角度去分析,不要急于表现情绪。这不仅有利于集体和他人,对自己也是最好的保护。其次,要有容人之量。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善,不仅仅强调付出待人,更体现在一个人内心的宽厚、思想上的博爱、待人接物过程中的容忍与宽恕。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对同事、对朋友多一份支持,这样自己也会往宽处行、往好处走,也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在一个集体里,由于大家成长环境、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往往在对问题的看法、理解和解决方式上有所不同。要尽量把心放宽一些,不要一双眼睛老盯住别人短处和缺点;对看不顺眼、有意见的同志,多注意发现他的友善;对得罪过自己且实践证明对方错了的人,要注意淡化反感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与之相处,理性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切忌树立对立面、走极端。极端言行伤害的不光是同事、集体,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自己。能上能让、能屈能伸、有进有退,才是智慧人生。再次,要有孝义之行。"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重孝道,把"孝"作为根本人伦,作为至善要求,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把"孝"推至社会秩序维护的层面,体现出慎终追远的浓重情怀。道理很明白,一个对父母都不感恩、不孝敬的人,很难指望他会对别人怎么样,会做出什么善良的事情,会有多少利他、利集体、利社会的举动。孝敬父母,是最起码的做人要求。当然,我们的文化对"孝"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是广博的,没有仅仅局限于家庭人伦。《庄子·天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理解这一点,对年轻干部很重要。往大处说,会让年轻干部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自觉服务集体、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往严处说,会让年轻干部更加自重自爱,就像写下"百善孝为先"的清代王永彬说的,"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心中常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忍心去做,好好地清正做人、清白做事。
第三,"正"就是正直,与诚实、善良一样,正直始终处在人类道德的高点,也是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莎士比亚说过:"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普柏讲:"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汉字"正",上下左右笔画的工整划一,也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正"的认知和态度。做一个正直的人,首先,要有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绝不是个人小事,在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讲是非、讲原则、讲规矩,正派做人、公道处事、爱憎分明,对一般人来说并非易事。有一些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冷眼旁观,就是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意之举,不但不称赞学习,反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正确的是非观是健康成长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当然,有时坚持正义、主持公道、按规矩办事,可能会得罪人,有时还会让领导不高兴,但一定会赢得多数正直正派人的支持、理解和认同。其次,处事要公道。公道正派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对事的看法要入情入理。处事公道的基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这样看人评事就会理性、客观,就不会做出给自己带来后遗症的事情。再次,严格按规矩办事。十八大以后,有一批干部被查,究其原因,主要是心中没有规矩,眼里没有法纪,侥幸心理作怪。有的人以为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勾搭上了,大树底下好乘凉;有的人以为在基层,天高皇帝远,腐败问题这么多,查不着我、查不到我。还有的人觉得,腐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我不说,肯定没有问题。如果自己有铁律在胸,做到不该得的不得、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就能远离腐败、远离危险。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给年轻干部提供了血的教训。这次反腐,年轻干部不能当旁观者、议论者,应作为思考者、参与者,从中认真吸取人生的教训,从而强化规矩意识。要按照党章要求、公务员规定、各种纪律规矩规范自己的言行,八小时以外尤其要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