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素材:中国精神故事30个(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科研、初心)(第2/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1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8分钟

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写下请战书。

"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一步分检,这样可减轻其他医生负担,病人也可获得延续性治疗,留观室床位也可以流动起来。"

写下请战书之时,张旃注明,此事没有告知自己的丈夫--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担任神经外I科副主任的李明昌教授。

8.隔离病房里的"拄拐大夫":把对女儿挂念压在心底

饶歆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9年,负责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

数天前,他的脚崴了一直没有好,7天前他来到重症隔离病房工作。在被问起为什么不休息时,他说:"这么紧要的时刻,怎么能休息呢,岗位上要有人啊!"

在他看来,隔离病房工作与普通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无异,但防护服加大了工作难度。比如,对一个体重75公斤的病人翻身,平时需要3-4人,在这里则需要2倍人力;对患者穿刺插管,视野严重受限,没有高超技术无法完成......

脚崴了一瘸一拐,他就柱上拐杖上岗。他单脚受伤,同事们却称他为"双拐医生"。

原来,为了防止将病毒带出重症隔离病房,病房里所有物品都不可以带出。为了方便,他在隔离病房里放了一根拐杖,上班时用。隔离病房外也放了一根,下班后用。

饶歆有一个7岁的女儿。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后,他好多天见不到女儿,工作间隙经常想女儿。但他知道,虽然严密防护,但病毒传播途径并不清楚,他怕自己成为"传染源"。"爱她就少见她。"饶歆说。

9."最美面罩姐姐":现在是一秒也不能停

疫情发生以来,病例数在持续增加。最近几天,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每天门诊量在500人左右,高峰时达800人。发热门诊经过两次扩充,面积已扩大到原来的五倍。

就诊人数剧增,医院也增派医护人员。有些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慌和长时间排队情绪不稳定。发热门诊护士喻银燕和同事们挨个对患者进行疾病科普,维持秩序。讲到最后,嗓子都哑了。在发热门诊,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要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长时间在防护隔离下,喻银燕汗水蒸发成水珠打在防护

面罩上,被网友称作"最美面罩姐姐"。疫情暴发使发热门诊短时间聚集许多病患和家属。她也碰到

过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不理解,甚至责难。她虽觉得委屈难受,但从不因此影响工作。

"大家都没怨言,只想把病看好。我觉得再累也值得,如果以前我们说忙得一分钟都不能停,现在我们会说忙得一秒都不能停。"喻银燕说。

10.白衣作征衣使命守生命

她是穿着防护服"逆行"到战"疫"最前线的勇者;她是协助医生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战士;她是一口气运送40公斤氧气瓶、一个人帮助患者过床的"女汉子";她是鼓励年轻患者重新振作的"知心姐姐",也是悉心照料老年患者的"好女儿"。

她是蔡哲清,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今年1月25日,蔡哲清随浙江省首批援汉医疗队出发,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连续战"疫"57天。"作为一名ICU专科护士,在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上。"蔡哲清说,病人正在遭受痛苦和折磨,想为他们做更多,不仅解决病痛,也给予他们尊重与关爱。蔡哲清护理的病人中有一位91岁的老人,操着一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因为语言不通,老人一直无法安心养病,常常急得哇

哇大喊。蔡哲清就耐心地揣摩着老人的意思照顾她。给她喂饭时,见她的牙齿几乎都掉光了,便往饭里加些开水,把饭泡软,把菜夹成小粒喂她。给老人喝热豆浆时,用针筒5毫升、5毫升地喂给她喝。逐渐建立起信任感后,老人开始配合治疗。

蔡哲清努力给予每一位患者独一无二的尊重和帮助,总是用春风化雨的态度呵护她所管理的每一位病人,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谈到57天的抗疫经历对她意味着什么,蔡哲清说:"对我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成长。我读懂了'白衣天使'光环背后的艰

辛、付出和值得。"

11.冬夜一抹红平凡化不凡

"从来没想过帮助他人要什么回报,更没想过得到一个全国表彰。"浙江台州温岭市的"80后"小伙子陈海建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表彰,领完奖的第二天他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温岭市智科机电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检测各种设备。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凡普通的年轻人,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默默为6位尿毒症患者驾驶了20多天的"生命摆渡车"。

从1月31日起,每天早上天还没亮,陈海建就从家里出发,到达尿毒症患者指定地点负责接送。在等待患者血透的4个小时里,陈海建也不肯闲着,化身"代跑员"为居家隔离对象跑腿;化身"快递员"协助学校把教科书及作业本送到学生家长手里;给一线值勤人员送口罩、参加爱心理发......穿着红色马甲,他忙碌的身影显得异常鲜亮。

帮助他人早已成为陈海建生活的一部分。自从2007年加入当地的公益团体"火速志愿队"以来,他大部分休息时间都在做志愿服务,每次活动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

他热心公益的心始终如一,走在公益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在公益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

陈海建坚守的承诺。

12.抗疫助复产海河到林海

从海河之畔,到鄂西林海,今年2月,天津百余名医务工作者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了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驰援。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队长张宏和他的队员一起,为恩施州群众和医务人员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诊治、流调、消杀、检测、宣讲......张宏和队员们深入恩施州所属6县2市开展工作。山路崎岖,天气湿冷,"头上顶着雾,脚下踩着冰",白天下乡,晚上整理资料、研判疫情,一天只睡

4个小时,"人生第一次穿了30多天的纸尿裤。"这位56岁的队长、工作队里最年长的队员凭着每天五公里越野跑锻炼出的体格,在恩施抗疫一线坚持了57天。

3月17日,恩施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清零"。救治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工作队开始帮助恩施州复工复产。恩施州的硒茶产业覆盖80多万茶农,一些刚刚脱贫的茶农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明前茶,贵如油",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加工,产量会降低一半。

"不能让老乡们因疫情返贫。"研判疫情走势,科学决策,张宏带领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确保疫情防控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帮忙组织有序复工。千里驰援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13.同道亦同袍合力筑防线

再出征!从SARS到汶川地震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先后20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

1月28日下午,他以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长的身份,带领上海40多家医院混编队伍驰援武汉。出征时,一句"我们一起去,一起回!"的承诺激励了在场许多人。

救治期间,陈尔真和"战友们"最早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率先对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前移治疗窗口,形成"一人一方案"的治疗模式,共救治了332位危重患者,其中年纪最大的患者是一位103岁的老奶奶。

抓紧救治之外,陈尔真的另一件心头大事是防止医院感染:"我们的队伍决不能因为感染而减员,只要有一个队员倒下,就是全盘皆输。"为此,他曾让队员挨个在他面前穿脱防护服,"考试"过关才能进舱。

说起防护服,陈尔真展示过一件写满148个名字的"战袍",这是历时55天圆满结束任务后大家留下的一份珍贵纪念,更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一个见证。

"有一种力量叫团结与凝聚,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陈尔真说,今年4月,瑞金医院成立了沪上首个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织好网、筑

好墙,捍卫此次疫情防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脱贫攻坚故事

1.时代楷模黄文秀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她刚上任时,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分散在几个不同的

山头,对于她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坚持深入的开展群众工作,常常脱下外套帮贫困户家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经过两个月的摸底,她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百坭村共有472户20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83人,2017年未脱贫为154户691人,因学致贫和因残、因病致贫占比最高。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遍访了一遍又一遍,在一篇文章中她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倾力扶贫,全村103户贫困户大部分脱贫黄文秀深知群众要脱贫,增收是硬道理,村经济发展了,人

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驻村扶贫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到村里开展工作后,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党员带头示范种植等

方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仅仅一年时间,全

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0000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另外种植优质枇杷500余亩。种植产业已经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仅2018年,就通过建立电商服务站,帮助全村群众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销售额达22万元左右,为

30多户贫困户创收,每户增收2500元左右。2018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降至

2.71%。言传身教,党员示范作用处处显现黄文秀认识到,作为第一书记,要注重加强党支部自身的战

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努力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此,黄文秀以乐业县开展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工作为契机,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她从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原来不积极配合村里面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两委"干部为群众办事不够主动,有时群众办事找不见人,意见比较大。于是,黄文秀从抓实抓严村干部的坐班值班制度开始,通过身先士卒率先执行,白天落实专人负责在村里接待群众,晚上与村干部一起开展遍访贫困户工作,深入群众家中征求意见、宣传各种政策等,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她把村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起来。她走访了百坭村的38名党员,充分征求党员对全村

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将他们划分为3个党小组,方便党员参与各

类活动,并经常列席指导各小组的活动。同时,她积极将"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融入到扶贫工作中,扎实推进党建促脱贫工作,党内政治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她还组织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开展全村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百坭村

2018年8月份获得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称号。勤俭节约,把群众的家当做自己的家黄文秀同志生活上十分简朴,不讲究吃穿,为人随和,平易

近人,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大家对她的印象大都是生活简朴,乐观开朗。她自己生活很简朴,却对村里的贫困户非常大方,每当贫困户有困难需要她在经济上援助时,她都慷慨相助,还经常自掏腰包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对她们嘘寒问暖。她还帮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争取各项补助,让村里苦读多年的寒门学子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当噩耗传来,很多被她生前照顾过的乡亲们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说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女儿,一位好姐妹,一位真正把他们当亲人的外乡人。

舍身忘我,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3月驻村工作后,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5+2"、白加黑,从不因为节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一年到头都是埋头苦干,把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好。为了让百坭村早日脱贫,她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患重病住院动手术,她没能时

时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坚毅的身影。她没能

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却把村里的贫困群众照顾的非常周到。为了保护村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早点回村部署抗洪,她顾不得和自己身患重病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连夜赶回百坭村,却在途经凌云县时遭遇山洪失联,18日被确认不幸牺牲。

黄文秀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品德高尚、克己奉公,知重负重、坚韧不拔,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黄文秀同志的父亲说:"我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欣慰,她为党的工作而牺牲,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为她骄傲。"

2.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

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

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不识

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

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

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难,物资运输难,聚拢人心更难。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可人心聚不齐,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

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个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20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春去冬来,餐风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

半坎组49岁的徐开伦和黄大发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的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徐开伦一口气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风拂面,壮志有声。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寻"年份英雄"那些

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就是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探寻和汲取不

竭的动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如今的草王坝,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去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团结村计划2017年从贫困村出列,这是任务,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紧上报减贫名单,其他村干部已经分头下到村民组,发动村民规模种植辣椒、柚子、核桃。在乡野田畴,林间地头,村支两委正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宗旨。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

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3.告别悬崖村,易地搬迁进县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易地搬迁是解决脱贫问题的重要办法,主要是原生活场所不适合生活,不便于重新建设。四川大凉山区昭觉县为了解决长期在悬崖村生活的贫困户脱贫问题,在县城建盖了易地搬迁安置房。2020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大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44人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村民们走下几千级钢梯,告别连续几代人居住的"悬崖村"。从攀藤梯、爬钢梯,到上楼梯、坐电梯,过去5年,大凉山腹地昭觉县5万多群众告别大山,成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生动写照。

4.产业扶贫实打实

开展扶贫帮困,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作用。从1988年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共建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统一战线扶贫工作大格局中开展定点扶贫。从1994年起,在贵州金沙县开展定点扶贫,2009年起,在贵州安龙县开展定点扶贫,持续深入地服务当地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近5年来,组织实施了"彩虹结对"、"彩虹励志"、"彩虹关爱"三项行动计划,与当地乡镇、学校和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和共建,共培训教师20898人次、医卫人员1078人次、基层干部355人次,协调建立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医联体等长期合作机制;为改善教学条件、资助贫困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捐赠了1983万元的物品和资金,组织捐赠了图书132万册,捐建了"梦想教室"和"云平台"等教学材料和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民进各级组织和企业家会员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实现投资11.5亿元,帮忙销售农特产品

4.8亿多元,带动1.5万多贫困人口增收。民进援助的"食用菌"、"生猪养殖"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脱贫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安龙县的干部说,"民进的帮扶是实打实的"。2018年,金沙县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金沙县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安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5.治穷先治沙

治沙和治穷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区的"穷根"就铲除不了;如果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长久不了。70多年来,我国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内蒙古科左中旗希伯花镇的沙地果园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小小的锦绣海棠果,红火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奈曼旗的宝秀兰带领村民治沙6万多亩,发展绿色产业,带动整村实现脱贫;多伦县的马青春20年前在政策支持下,承包治理"五荒地",2019年1300亩林地经确权后流转,收入达270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在荒漠化防治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被生动诠释。井背塘,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走进这里,随风摆动的旱柳,葱绿敦状的沙柳,四季常青的樟子松......一个满目清幽、绿富同兴的生态庄园呈现眼前。这里就是殷玉珍创建的玉珍产业园,过去是荒无人烟、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1985年秋,殷玉珍凭借着坚强毅力开始了治沙造林的艰辛旅程。如今,

30多年过去了,树木一株一株增加,绿色一片一片延伸,穷沙窝变成金沙窝。"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点赞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在内蒙古科左

后旗茂道吐苏木白音茫哈嘎查,有一位老人用时间践行了"生命

不息,治沙造林不止"的誓言,她就是格日乐。退休后20多年来,她请教行家、翻阅书本,不断总结治沙经验,使昔日白茫茫的沙丘变成了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鸟兽的大漠绿洲。在陕西榆林,种树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榆林人民在与浩瀚无垠的荒漠和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艰难抗争中,涌现了以牛玉琴、石光银、郭成旺、张应龙以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与集体。他们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地上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6.六联之法奔小康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个多民族村,居住着7个民族,易地扶贫搬迁户占了一半多,九成以上人口都是少数民族。和谐幸福之花缘何灿烂绽放?"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村口这副对联揭开了"谜底"。陈双村新组建的时候,由于民族多、移民多,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各移民组时闹矛盾。党组织和党员们没有回避矛盾,耐心地跟各族群众沟通交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六联"工作法:产业联营、屯务联管、文艺联演、婚嫁联姻、治安联防、品牌联创。一个"联"字,把各族群众的心联结到一起,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推进了脱贫攻坚。

2020年5月20日,毛南族最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传到乡亲们中间。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为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而高兴,勉励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点,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浓浓关爱、谆谆勉励,体现了各民族同荣辱、共进退的手足之情,体现了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求幸福的大爱情怀。因久居深山、条件恶劣,长期受苦受难,毛南族过去被叫作"毛难族"。今年,环江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终于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毛南族结束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实

现整族脱贫。小河潺潺,果园成片,民居错落,风情别致。走进

环江思恩镇陈双村,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笑脸墙、《十颂党恩》长廊表达着各族群众的朴素心声。听一曲毛南的迎客歌,喝三碗苗家的土法酒,看一段瑶族的长鼓舞,再体验一次百人长桌宴,真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科研故事

1.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