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红色文化主题党课讲稿-9篇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9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分钟

目 录

1.以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 2

2.用红色文化推动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6

3.以xx红色文化提升青年精神素养 8

4.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12

5.以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培养根基 16

6.充分发挥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20

7.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27

8.党课: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33

9.党课:利用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40

以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历久而弥新。红色音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苦难辉煌,传承着党和人民的深厚爱国情怀与伟大奋斗精神。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着力开拓红色音乐的德育价值,充分凝练红色音乐的美育价值,将红色音乐的鲜活力量贯穿培育时代新人各方面全过程。

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拓宽地方特色育人渠道。xx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以xx精神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以x中、x东北为重点的"xxx红色基地区域",作为全国十二大重点"红色基地区域"之一,更是拥有着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高校要组织专家学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研究本区域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结合社会焦点、热点和共鸣点,以新的音乐表达形式呈现出红色音乐的当代魅力。要积极动员相关专业学生搜集、整理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召开以红色音乐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组织学生举办音乐会,演唱、演奏具有xx地方特色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力开拓红色音乐德育价值,探索高校育人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关键在"立德",即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红色音乐以艺术化的形式歌颂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学习党的历史,对于滋养青年心灵、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以"音乐+思政"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积极打造富有思想内涵和强大育人功能的红色音乐文化课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要组织学生研读整理红色故事与革命人物事迹,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创编红色音乐,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要结合当地红色资源传唱"接地气""跟时代"、与学生"心连心"的红色音乐作品,引导大学生在感悟艺术脉动中传承红色基因、追寻红色记忆、点亮信念之光,促进青年学生在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健康成长成才。同时,高校的文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创新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实现审美感受、传唱音乐与震撼心灵的同频共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身心特点、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讲好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信仰信念,鼓励学生主动吸收、勇敢表达、积极践行。

充分凝练红色音乐美育价值,健全课程长效育人机制。红色音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色歌曲、歌剧、舞剧、交响乐以及其他器乐曲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苦难行军""奋勇前进""砥砺前行""勠力同心"的历史进程,蕴含着无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最饱满的爱国情怀,具有天然的情绪感染力和特殊的审美价值,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展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高校要将红色音乐融入时代新人培养全过程,坚持以课程为载体,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在课程中贯穿聆听、鉴赏、分析等学习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红色音乐的形式美、内容美、内涵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树人;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突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红色音乐的美育价值,将其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牢记历史、坚定信念。

积极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担当精神。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传承和发扬优秀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激发青年学生红色使命担当精神,要以校园为主阵地,带领学生开展红色音乐文化实践活动。以革命战争时期优秀的歌咏作品为素材,在高校青年学生之中举行歌咏比赛,重温历史场景、重塑情感价值;演出红色音乐历史剧目,重新还原历史事件,切身体会剧中人物的勇敢行为和坚强品格。要通过举办红色剧目表演等活动,创新性地开设排演体验课,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诠释红色经典。要推动红色音乐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从思想引领、开拓资源、课程建设、实践养成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用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把课堂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内艺术活动与社会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让红色音乐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活动,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形式、常态化的红色音乐文化铸魂育人模式,坚持以乐教和、以乐铸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用红色文化推动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刻的民族印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发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xx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与丰富的红色资源。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为此,我们要在党建引领、动员群众以及道德教化方面下功夫,用红色文化推进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核心,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现有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基层治理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党组织还要发扬新时代奋斗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要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实践"党建+"服务新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着力解决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为群众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更高标准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以群众参与助力社会治理。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充分发挥红色人才资源优势,邀请烈士后代、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等人员,广泛参与服务群众、调处矛盾、教育宣讲等基层治理活动,增强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以德治教化促进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治理,可以把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教化引导、厚植文化的德治作用。要依托本土红色资源、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激浊扬清的良好氛围,增进群众对遵守道德法律、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夯实道德根基,引导广大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法律、知荣辱,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以xx红色文化提升青年精神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xx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五四运动以来,xx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xx红色文化是xx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形成的独特历史文化现象,其包括的革命遗址、纪念地等物质文化形态与革命精神、革命道德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共同凝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精神力量。深入挖掘xx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丰富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和信仰生活,激发青年的奋斗精神和时代责任感,提升青年精神素养。

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社会心态,丰富心理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xx红色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xx人民奋斗的主旋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阶级以xx铁路大罢工和xx日商纱厂大罢工的行动,生动表达了团结奋斗是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最强大、最有效的策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前,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社会心态,使青年群体重温xx红色文化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重塑青年群体的奋斗精神,丰富其心理生活,使当代青年能够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生与死、荣与辱的考验,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应对风险挑战扛得住,让中国青年以最为积极乐观的心理,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阔步向前。

以红色文化塑造青年道德情操,丰富伦理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精神支撑。从xx第一个党组织建立开始,xx等大批革命志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中国革命道德精神。

新时代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但其中也不乏部分青年存在着金钱至上、诚信缺失、奢侈浪费、责任意识淡薄等道德失范现象。在教育活动中,以xx红色文化塑造青年的道德情操,有利于青年群体在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塑造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高尚道德情操,丰富伦理生活,使当代青年在崇德向善的实践中,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打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基础。

以xx红色文化坚定青年理想信念,丰富信仰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xx等马克思主义者向无产阶级宣传反帝爱国、社会改造、工人运动等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由此中国共产党引领xx人民种下了信仰的火种,为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在新时代十年创造伟大成就、实现伟大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在xx红色党史学习教育中,加深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让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社会思潮,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把握引领时代,以红色文化丰富信仰生活,让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尽管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与孕育xx红色文化的历史环境有所不同,但xx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仍然是新时代广大青年的精神动力。以xx红色文化提升青年精神素养就是用xx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广大青年在丰富的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和信仰生活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精神饱满、乐观向善的新时代奋斗者。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系统优化,积极发挥高校对中小学的牵引与指导作用,通过活动、环境、传媒等多种载体,构筑起螺旋式上升、整体式贯通的工作路径。

基础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与载体,学校要发挥好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显性作用。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将思政课作为青少年理解、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既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二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隐性作用。可以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红色文化悄然融入教育活动。通过柔和、隐蔽、间接的作用方式,消除学生对"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也使学生主动、愉悦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三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打造具有本地红色文化特征的教学内容,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的形式灵活化、内容特色化。看得到、摸得着的数据资料、图片影集、文字解说等,不仅能够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真实性、说服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内涵式理解。

关键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青少年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是以红色基因绘就校园文化鲜明底色。大中小学可以依托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趣味性等特征,以系统性思维设计红色文化在大中小学的分层次、渐进式继承与传播。比如通过报刊、广播、橱窗等物质文化,讲座、社团、培训、党团班建设等制度文化,演讲、绘画、歌唱等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入融合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拓展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指导社会实践走深走实。新时代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中小学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内容、专业课程,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如结合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发展形成过程,开展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地走访、公益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以红色传统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效。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留下了许多有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为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将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等植入学生心中,能有效改善当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追求和劳动品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