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党课讲稿-9篇(第2/4页)
创新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信息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高度渗透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而网络中夹杂的"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极易影响青少年的三观形成。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促进网络空间清朗,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要让校园网络成为红色文化的宣教平台。推动红色文化在校园网络平台的传播、普及,既是对过去校园传统宣传教育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又是对红色文化传播时效性、生动性的保证。大中小学可以通过整合校级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校园网络阵地,围绕重大事件和节庆日活动,积极传播主流声音,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二是要让信息技术推动红色文化的鲜活呈现。大中小学可以通过H5、VR、全息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文字、图表、影音、动漫、歌曲、剧本等图文并茂、虚实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在用户画像、供需对接、精准滴灌上下功夫,通过分众化实现精准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让网络道德成为红色文化的现实体现。面对伴随互联网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大中小学可以借助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传承,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其道德品质的提升,使学生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促进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变,用更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当前复杂多面的网络世界。
以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培养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做好青年学生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XX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富集,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对于把广大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有理想"的使命要求,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始终以党的科学理论铸魂育人,坚定广大学生理想信念,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一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前仆后继、接续奋斗,心中始终具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注定要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要善于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涵养正气,始终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熔铸在一起,点燃心中理想之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理想信念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指引。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现伟大梦想、奋进新的征程,广大青年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引航向。以科学理论涵养理想,以真理伟力坚定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突出"敢担当"的时代特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培养广大学生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敢担当是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品质。在革命年代,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建设与改革时期,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孜孜不倦、不懈奋斗。历史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征程上,一批批热血青年在科技攻关领域勇攀高峰,在脱贫攻坚战场砥砺前行,在抢险救灾前线浴血奋战,在祖国边疆哨所爬雪卧冰,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红色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担当,为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新时代大学生要从百余年红色历史中汲取营养、传承血脉,赓续敢于担当的红色血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手上,当代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踏着先辈们的足迹,接续奋进,砥砺前行。当代大学生尤其要发扬担当精神,锤炼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坚毅品格和坚强意志,始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突出"能吃苦"的意志品质,在弘扬红色文化中教育广大学生怀抱梦想、脚踏实地,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两弹一星"的开拓者们在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发愤图强,以惊人的毅力、勇气、担当,克服了一个个极限考验,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到XX群体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们坚守西部大漠、甘坐"冷门绝学"冷板凳,持之以恒做好"XX学"文章,再到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防沙治沙、绿化沙漠,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无不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
大学生要勇于在实践中锤炼"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新时代大学生要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就必须勇于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练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的气魄魄力,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能吃苦"的精神把奋斗的足迹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突出"肯奋斗"的精神作风,在使用好红色资源中引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广大青年学生要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道理。要深刻感悟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把青春的奋斗热情激发出来,做永不停歇的奋斗者,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最好成绩,争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XX红色资源富集,红色文化多样,红色特质突出,要重视以红色文化厚植青年学生培养根基,涵养理想信念、坚毅品德修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教材化、课程化、学理化,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育人资源,以不断深化的科研成果促进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留下的光辉印记和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XX地区有着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应该不断创新方式,着力把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矢志不X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要保护好传承好XX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血脉传承好,这为我们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XX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广义概念,它根植于深厚的XX地方文化资源中,也发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地方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历程在地方的真实写照。
XX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丰富。XX地区是XX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XX等经典战役和革命奇迹都在XX境内发生,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XX发布《XX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第一批)》,X内共纳入红色资源XX个。XX发布《XX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对建立与其他省区市红色资源协同保护与发展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对成X地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协作、XX黔红色文化走廊建设提出了要求。
XX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独特。因地处XX,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与民族特征,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XX地区同时是长征精神、抗战精神、XX精神、老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重要凝结地,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民族团结融合、艰苦奋斗精神等更是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路径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效应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挥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的教育效应,能让XX地区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思想认同,是培养愿意扎根XX地区的改革创新者与时代建设者的一种育人实践方式。
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教学素材。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于坚守初心使命、坚持自信自立、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根本导向。应将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地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厘清红色历史脉络,亲访红色人物与故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XX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视频素材,研究阐释XX红色文化资源的科研理论价值,丰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素材,打造立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站稳红色资源主阵地,创新实践路径。利用XX红色文化资源集聚地的博物馆、红色遗址和教育基地,组织探访红色人物历史足迹;打造XX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与研学、培训、教育结合的活动;通过与XX红色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结合,师生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文旅开发、乡村建设、基层劳动和教育培训中,实现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共用。
总之,通过充分发挥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应,为X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铸魂"、为红色革命老区"塑型"、为XX地区未来发展"留人",不断赓续XX红色血脉,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家国情怀、进取精神的XX建设者。
加大XX红色文化遗存依法保护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文化遗存是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强红色遗存的科学保护,制定《XX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23年元旦起正式施行,为XX红色文化遗存的挖掘研究、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XX是中国革命摇篮之一,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著名的红色圣地和革命文物大省,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条例》的制定是立足XX独特优势、总结XX经验和推进红色文化遗存科学保护的重大实践成果。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XX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制定《XX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XX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同时,加快立法保护先行先试,修正《XX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并将"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单列,在全国率先开创地方立法保护红色遗存。此外,三明、龙岩、南平、宁德等地制定出台有关红色文化遗址、旧址、遗存的地方性法规。XX"红色立法"使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弱项。有的红色文化遗存散落在偏僻山区,分布不成规模,在客观上既给保护工作增加难度又容易导致管理缺位。有的红色文化遗存由于岁月流逝、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严重损毁或灭失。有的红色文化遗存历史内涵缺乏深度挖掘,价值评估不够深入,以致未及时纳入分级保护、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有的管理部门之间权责界限不清,保护工作缺乏联动机制。因此,亟需通过专门针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地方立法,进一步使XX红色文化遗存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有法可依。
系统观念是新时代XX红色文化遗存立法保护坚持的科学方法。《条例》运用系统观念总结了新时代XX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新鲜经验,进一步统筹保护什么、谁来保护、履行什么职责、如何保护利用等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中重大关系,形成了具有XX特色的立法保护实践。
统筹保护对象与保护职责。《条例》在"总则"明确规定红色文化遗存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重要历史活动所遗留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遗址、遗迹、场所和实物。"这个界定体现了文化遗产的时间、空间和形态维度的统一,符合XX红色文化遗存的主要形态、空间分布特点。同时,《条例》根据保护对象的行政区域分布,突出属地管理职责,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员会分别履行不同保护职责;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文物、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档案等部门为红色文化遗存管理部门及其各自管理职责,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民族宗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消防等有关部门以及党史方志等有关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保护相关工作;明确规定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依法享有的权利。
统筹调查认定与保护管理。《条例》提出"红色文化遗存实行认定制度",并且专门设立"调查认定"一章作出具体主要包括。根据《条例》,调查认定工作主要包括精心组织对不可移动和可移动革命遗存进行全面普查,精准摸清红色遗存"家底",建立文化遗存调查档案和数据库,将各类符合保护条件的红色遗存纳入依法保护范围。同时,建立红色文化遗存名录,并且实行动态调整更新,为红色遗存及时保护利用提供必要支撑。
统筹保护利用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保护红色文化遗存也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政绩观,坚持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在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同时,治理周边环境,美化自然景观、整治周边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通路、通水、通电、通地下管网;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培育红色旅游品牌。
XX是红色圣地、绿色宝地、发展高地、两岸福地,保护红色遗存既是文保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更是政治工程。我们要学习好执行好《条例》,充分发挥XX独特的老区优势、政治优势、区位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遗存依法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为主。《条例》明确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作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应当遵循的原则。广泛宣传阐释红色遗存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依法保护观念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法律意识,明确保护责任。突出濒危保护。根据轻重缓急,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性保护,优先保护材质脆弱的革命文物,及时抢救修复濒危革命遗址,抓紧拍摄录制重要亲历者、见证人的口述回忆。培养紧缺人才。发挥利用高校、社科院、党校以及民间人士等各方力量的优势和潜力,共同参与研究、保护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