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教育新征程(第2/2页)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真切的历史穿透力、强大的现实关照力,以根本任务、本质规定、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构成了鲜明的基本内涵。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关键在于落实。因此,必须直面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满足人民最迫切的教育需求,通过具体可行的路径方略加以贯彻实施。具体而言,要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建设,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才能牢牢把握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站稳教育改革的根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对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切实回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教育事业最深厚的底色所在,要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将其融合到教育事业改革创新中,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以培养一代代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质量人才。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而言,甚至处于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高校的教育现状、发展趋势、改革路径、政策动向对整个社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是整个社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近些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人文社科领域,"我国高校容纳了哲学社会科学7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23的研究成果"。高校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地位不言自明。目前,在全球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背景下,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充斥着全国各大高校,致使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日俱增。鉴于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务之急,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高校的各个方面,确保高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闯改革深水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意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发展理念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是引领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教育创新发展,要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困境。首先,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了解企业发展最新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倡导学校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为学校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创新教育内容积累资源。鼓励学校与研究院、研究中心互通,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构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论"、"唯论文论",开展多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考试与实践双重评价标准,避免人才标准单一化。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创新的根本。要以政策鼓励、引导学生创新,通过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企业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以此激活教育的创新活力,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协调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地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首次,推动地域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地域方面,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缘地区一直是教育发展的贫瘠地,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与城市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教育优惠,进行政策倾斜,购置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体系,以实现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其次,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夯实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高标准的高中教育,打造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使各级教育能够优质协调发展。"最后,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改进继续教育体系,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绿色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教育的绿色发展要优化全国教育资源配置,避免教育资源不足或过剩现象,促进生态价值观教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满足教育群体的精神需求,注重培养师生绿色理念,养成绿色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子女、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资源不到位问题,通过城市帮扶农村和县镇区域,满足县镇村的教育发展。其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避免教育群体焦虑。对于学生群体,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破除"考试决定论",多方面开展非学科类的教育,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教师群体,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消除非教学任务、非科研任务的考核指标,为教师发展提供多元平台,提升教师的成就感。最后,在校园规划、教科图书、课程设置上进行绿色内容设计,提供生态价值观教育载体,助力教育绿色发展。开放是教育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的繁荣发展需汲取各国先进的教育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提升国内教育的开放程度,打造国内国际教育开放双循环格局。首先,加强国际国内之间教育开放。通过科研项目、国际学术论坛、互派留学生、文凭互授等形式提升国内学校的国际声誉,提高国际认可度。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模式,补足国内教育发展短板,实现教育"引进来"与"走出去"双格局。其次,提升国内教育开放程度。"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离不开区域间、城乡间的开放,离不开学校间的开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开放。"通过优质教育区域的资源调配对贫困地区、县镇村区域进行定点帮扶,通过重点院校、示范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的调配对普通学校开展对口支援,以解决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失衡问题。最后,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有序开放。具体而言,学校的科研所、教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场所向社会进行有序开放,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教育需求,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享是教育公平发展的本质规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教育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首先,教育过程实现共享。通过教育设施、教育政策、优质师资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薄弱区域和教育弱势群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次,教育结果实现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应普惠全体人民,增强人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最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将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化、网络化、快捷化,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不言而喻,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XX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在一起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就教育、科技、人才的内涵特征、发展目标、价值意义以及三者关系进行了集中阐释和科学剖析,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为我国今后科教和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路径。教育是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需要教育提供直接支撑。没有教育,科技和人才就失去了土壤。我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关键仍在教育。科技是动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核心,实施人才引领驱动。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的活力所在,实现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教育强国,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由此可知,"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是基础,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需要教育提供直接支撑;人才是主体,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实践;科技是动力,科技创新可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进行反向赋能。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积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教育事业的协同效力,以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党的XX大报告指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如何推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需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首先,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截至2022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为89.5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9.7%。为此,持续推进公办幼儿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幼有所育"问题。其次,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大对农村区域、贫困区域的教育投入,进行城市定点帮扶,打造县镇教育中心,实现义务教育普及。再次,提升高中教育普及品质。对教育薄弱区域进行资源和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优质师资流动机制,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适龄人群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从次,创新高等教育发展体制。建立同一地域高校、同类别高校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实施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带动弱势高校实现质的突破。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就业创业平台。最后,统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坚持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另外,加快推进信息化教育。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快捷化、平台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由此可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其中始终彰显着人民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具体可行的路径方略。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征程之际,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这一重要论述以深厚的理论渊源、真切的历史穿透力、切实的现实关照力展现了它的生成逻辑,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民满意的本质规定、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构成了它丰富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须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建设,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最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