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探索并应用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要义,这要求我们探索并应用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所在。"他还强调,"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显现出其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

一、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创新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引领社会生产进入新的时代。

劳动者的素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前沿,创造新型生产工具,还需要在科学认知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支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队伍,他们应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新型生产工具的操作能力,包括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在于拥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否具备科技属性,是区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键标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融合应用,我们见证了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这些工具不仅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还极大地拓展了生产空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制造流程的智能化转型,以及从规模生产向规模定制的范式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来自于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使得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一方面,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先进,范围也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人类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将其转化为劳动对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例如,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它不仅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还能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当这些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激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正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调整。它推动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对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刻理解

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以创新为主导,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这一生产力形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提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基础要素进行了重塑,催生出新的产业和业态,推动了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形态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引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式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展现出高效能的特点。产业作为生产力变革的直观表现,其主导和支柱产业的持续升级是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这些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领先优势。我国正积极规划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新质生产力追求新供给与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供需的有效匹配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通过高水平的供给满足和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推动供给升级,激发新的供给能力,推动生产力提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提供的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积蓄势能和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性的观念,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升级为导向,致力于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进步和质变。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协调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要优化新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养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实现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协同和匹配。再次,要平衡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两者协同共进,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最后,要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两者的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加强新型劳动者队伍的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要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组织者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发挥企业在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要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和赛道。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探索多路径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做好生产力储备。

要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和调整,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的跨界融合,衍生出新的环节、链条和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