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6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党课: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谋划,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基,是推进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传统的经济增长依赖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即通过各类经济要素的投入推动发展。与此相对,新质生产力之"新"指向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等引领的生产力变革;新质生产力之"质"指向物质、质量、本质、品质,凸显了发展质量的重要地位。新质生产力不仅涵盖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还强调了高效率和高品质的重要性。这种生产力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主要由科技创新推动,以高新技术的应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特征,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与传统质态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的新性质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新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新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下,新劳动者接受了远超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教育和训练,高技能人才、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新劳动者的主体。二是新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活动对象化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人类劳动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为传统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传统机械为主的生产工具发生颠覆性变化,实现数智化升级。大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向平台化、生态化、共享化、远程化生产协作转变,促进了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能和效益。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类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的外在特征。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为我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

(一)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的历史必然性。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为新型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数量基础。面对全球百年未遇的巨大变革,经济领域新型生产力的出现,顺应了宏观趋势和逻辑的自然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正在发生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包括量变和质变,因此涌现出新质和新质生产力。1979-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奇迹。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同时,新征程上我国需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两个"十五年"战略目标内在规定的,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使此前生产力的规模增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体现出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对生产要素融合的统领性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

(二)新时代发展理念的一脉相承性。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的本质性认识,对发展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继承党的发展观的基础上,于2014年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中共XX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从"经济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及"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的连贯性。"经济新常态"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基本逻辑,"高质量发展"阐述了塑造我国未来走向的核心逻辑,"新质生产力"则激发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新质生产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那些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及其广泛应用,不仅催生了许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还深刻改变了经济活动方式、产业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紧迫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尤其科技创新不够、要素融合不足、生产力重塑不强,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首先,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核心动力迫切需要转向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涵盖创新生产技术、前沿科学技术及新兴产业布局,这些正是东北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所追求的关键要素。这种转换不仅要求东北地区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而且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产业形态,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质关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以此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正对应东北地区亟待增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种方式,东北地区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中确立其创新引领的地位,为地区经济注入持续的竞争优势。再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不仅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动力。这要求东北地区要与周边地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开放、互利的区域经济体系。通过集聚和协作,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更广范围内渗透和扩散,从而为区域内外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确保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最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创造重要的保障条件。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我们中国人应该始终铭记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我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科技战""脱钩断链"的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二)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党的XX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本投资效率偏低收益递减,资源环境压力约束不断增多,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进一步发展只能依靠以科技创新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或是产业革新,更是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转型过程,涉及科技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以及现有产业基础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强调通过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先进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替代,目标是促进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并且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催生新的劳动对象,推动经济增长转向知识、技术、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要素驱动,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的力量,广泛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环节,提升社会化大生产的网络协同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催生新型生产组织形态,赋能和扩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增长空间。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新形态的生产力类型,能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有效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三)有利于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内核,以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这种生产力体系以领域的新颖性、技术的高含量为特征,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它通过科技的力量不断开拓未知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引领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技术或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系统实现改旧纳新、推陈出新的演化进程,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则,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系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九项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一)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必须把强化发展优势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决打破一些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事业有限发展,发挥我省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强化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体系,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科技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关键核心领域科技攻关。三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着力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新老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完善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制造提升、技改焕新"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二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应用和新业态建设,巩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三是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数字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数字动力"。

(三)强化组织保障,巩固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战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推动、部门协同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性质生产力工作格局,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彰显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要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巩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三是要及时总提升。认真总结借鉴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经验,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难点,及时研究解决措施,不断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实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