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党课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党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迈向了新的阶段。进一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挖掘其中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提升路径,意义深远。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从文化底蕴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深厚根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以其文脉之赓续不绝而傲然于世,高雅深邃的语言文字、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博大深刻的哲学思想等一系列璀璨成就是党始终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中国共产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品格深深镌刻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烙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优良品格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影响。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贵君轻""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允执厥中"等价值观念,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主张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源于高度文化自觉
从文化主动上看,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内在品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创造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也要创造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总方向的指导下,我们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文化局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抓,使文化建设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论断相继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等方面的认识日渐深化,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愈加复杂的文化境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实践路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作出了明确回答,为新征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源于百年辉煌成就
从文化发展上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成就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基本前提。第一,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物质成就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落后挨打"到"巨龙腾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两大奇迹"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推动着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和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同时也极大地提振了党"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的信心。第二,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自信注入直接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硬实力作为可靠保障,而且需要文化上的繁荣兴盛充沛文化自信的底气。目前,我国大众传媒行业出版量和发行量均居于世界首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生产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并保持中高速增长,文化领域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百年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出场的现实语境,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信的有力证明。
(四)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从文化担当上看,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外部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关注"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不断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既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影响力,又提振了文化自信。第一,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人民至上而非资本至上、是协调发展而非"厚此薄彼"、是共同富裕而非两极分化、是和平发展而非野蛮扩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而兼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性"和"现代化特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以其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得到进一步证明,中国声音愈发吸引世界目光,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第二,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昭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地域隔阂、意识形态分歧、文化差异和制度互异提出的应对人类严峻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引,与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存在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和平、发展与正义一边,以自身的主动发声和主动作为带动世界各国缩小分歧、扩大共识,为全人类福祉而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及其内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世界发展大势,也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必将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一)政党视角: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至关重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党而言不仅仅是精神风貌的体现,还承载着人民深厚的信赖、认同和期许,是鞭策我们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继续创造文化新辉煌的特殊情感。党领导一切,"一切"就自然包括了文化这一领域,因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本身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具体来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文化自信激励着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并利用文化领导权主导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文化层面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为党的长期执政打下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在文化层面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作用,更加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进一步增强党的文化自信、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二)国家维度:在提升"四个自信"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国家维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而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提升"四个自信"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一,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本来""外来""未来"中找到了平衡,用"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用"本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并经由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反复证明走出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第二,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大真理性的奥秘就在于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两个结合"重要经验。概而言之,只有激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才能以道路自信定方向、以理论自信为指引、以制度自信作保障、以文化自信强信念,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第三,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之制"之所以具有西方制度难以比拟的显著优势,就在于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第四,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弘扬、继承、发展、吸收"于一体,其发起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因而党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有力、最直接的体现。
(三)人民维度:在文化事业开拓进取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共产党凭借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价值观颠覆与反颠覆的无硝烟战争中,以不可辩驳的成就交出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也必将带给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底气。
第一,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文化采取辩证与扬弃的态度,走过了从"文化救国"到"文化强国"的百余年波澜壮阔征程路,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改造客观世界,也善于改造主观世界,极大地增长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续写文化建设新画卷的志气。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骨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引领中国人民拿起武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对各种"主义"之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步扭转颓势,重振自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以开拓奋进的姿态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一波又一波不良思潮的影响,挺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脊梁,重塑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第三,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底气。回望百年奋斗路,中国共产党以高度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面貌,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以交流互鉴的开放态度回应了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眺望前方奋进路,党和人民更有底气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文明更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一)必然要求: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勇担文化建设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中走来,但要使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赓续不断,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明确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发展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与人民需要同向增长。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最有理由"既是对党的能力和本领的肯定,同时也寄予党更大的期许,需要中国共产党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自觉推进自我革命。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党,文化自信效能由政党视角向国家维度和人民立场传递需要依靠党,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加纯洁的肌体、更为强大的执政领导能力勇担并奋力实现文化新使命。另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必须将党的自我革命同社会发展各要素相衔接、相协调,为社会革命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各方面提质增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创造更为牢靠的现实保障。
(二)根本依托:坚持"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第一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国具体实际的一部分,侧重从普遍真理与特殊实际的辩证关系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碰撞、疑问与矛盾更加激烈。于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失时机地提出"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文化担当。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深植于本国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两个结合"中聚变起新的理论优势,而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则令凤凰涅槃后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愈加熠熠生辉,以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依托起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首要任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道路决定方向,精神关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发展上"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质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辩证结合,形成了一条既深植于民族土壤,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绝不亦步亦趋"的精神品格,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价值理性,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四)活力来源: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有信心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渴望一批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因此,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内提升文化先进性、对外提高文化影响力。
第一,"引进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来"不是数典忘祖,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从世界多样文明中获得有益启发、激发创新灵感、自觉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这就要求在开放包容和吸收借鉴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理性的方法,做好"化"的功夫,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襟怀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进一步创造文化新辉煌提供活力之源。
第二,"走出去",在广泛宣介中国智慧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前,讲好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故事、中国人民善良友爱的故事、中国爱好和平的故事,展现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对于获得世界各国人民认可进而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将内容建设、形式创新和传播效能有机结合,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中共观",解决好"失语"和"挨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