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在重温重要讲话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精髓要义
讲稿:在重温"五·三"重要讲话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精髓要义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法大,每一位法大人都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感到无比自豪,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被每一位法大人所铭记。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并以此为指导,必须准确把握好这篇讲话所表达的重要精神,尤其是要将其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相结合,在重温"五·三"重要讲话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精髓要义,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为此,本文从"五·三"讲话的时间、背景入手,对内容进行分析,并分享对内容的理解。
一、习近平总书记"五·三"讲话的背景
据求是网整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国内高校一共有18所,按到访时间排序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7月17日)、中南大学(2013年11月4日)、北京大学(2014年5月4日、2018年5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9月9日)、澳门大学横琴校区(2014年12月20日)、中国科技大学(2016年4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暨南大学(2018年10月24日)、南开大学(2019年1月17日)、内蒙古大学(2019年7月16日)、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1月20日)、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2020年3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4月22日)、湖南大学(2020年9月17日)、闽江学院(2021年3月25日)、清华大学(2021年4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2022年4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4月25日)。
从求是网的整理来看,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内的高校一般有如下缘由:
第一,表达对青年一代和教育工作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任何一所高校时都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关心、期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习惯在五四青年节前夕考察高校,其中两次到北京大学考察,一次在五四青年节当天,另外一次是在五四青年节前夕,这两次考察时的讲话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高等教育工作的关心,而2014年在北京大学的讲话更是收录进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这是目前已出版的四卷该系列书籍中收录的唯一一篇总书记考察高校时发表的讲话。
第二,作为地方考察调研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澳门大学、湖南大学、闽江学院的行程都可以认为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安排,因为考察这些高校的安排都是在调研当地的行程之中。这种安排既能更全面地了解地方形势和工作,也能更好地了解接触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州时选择了他曾经担任过名誉校长的闽江学院。
第三,与重大事件相关联,表达对相关人士的敬意。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在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要成果之时到访军事医学院的行程都有这种考量。
那么,如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五·三"讲话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上述的第一点和第三点进行解读,同时还必须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推进过程来理解。
首先是时间上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在五四青年节前一天来法大考察,体现的就是对青年的关心。而更关键的在于2017年是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而依法治国向来是十五大之后历次党代会的重点。如何总结依法治国方面前五年的工作,并且布局后五年的工作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法大的师生们能够为此贡献力量,同时也对法学学术群体表达慰问和尊重。
另外则是行程上的安排。根据当天新闻联播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法大是当天唯一的公开行程,说明这一行程是单独安排的,有别于将考察高校作为地方调研的一部分这种常规做法,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高度重视。
最后则是,本文认为此次考察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工作环节上的部署,这是"五·三"讲话不同于总书记在其它高校讲话的最重要的区别,这也是其他高校没有的殊荣。
二、"五·三"讲话的内容分析
本文认为,总书记的"五·三"讲话有两个主题:一是聚焦于青年成长成才,二是聚焦于法治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前者面向广大青年,后者面向法学学术工作者。正是因为后者,总书记才会专门来到法大考察。这两个主题统一于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法治人才,离不开法学家们的教诲,也同样离不开青年人自身的努力奋斗。同样地,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因此无论是学生或是学者,无论以后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参加工作,都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拥护党的领导,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而从具体内容入手,本文在青年成长成才这一主题下概括出六个细化的要求:
第一,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十分重视"理想信念"这个概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性,彼时他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诚然,并不是每一位法大学子都是共产党员,因而对青年的期待和要求和对党员的期待和要求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五·三"讲话的要求更多地是希望广大青年能够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即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而奋斗,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只是要求的层次不尽相同。对于向往党组织的同学和学生党员来说,无疑必须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二,学习好焦裕禄精神,不忘初心跟党走。这是总书记和法大民商1502班学生共同参加团课时谈到的,总书记非常注重用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党员,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他非常喜欢引用。在2015年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总书记就号召大家"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在他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自己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时也勉励自己和大家向焦裕禄学习,在谈到家教家风问题时也要求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很多,能解读出的精神也很多,总书记在与同学们交流时则是指出其本质在于跟党走。正因为焦裕禄认真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为他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他能够不畏艰险治理兰考的风沙、服务百姓,并且他这样做也并不是为了做大官,也不是为了给子女留下什么东西,纯粹是出于理想信念的驱动。
同样地,总书记引用的"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也体现了这个精神内核。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只有做了大官才有机会做大事,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一茶一饭,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群众的大事,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更是天大的事,能为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就是做大事。法大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选择扎根基层,一些政管学院的校友更是担任了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这些做法正是在践行这一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毋庸置疑地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高校考察都会提及的要求。总书记在14年的北大讲话中就要求大家"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并且要"笃实";而在19年纪念五四爱国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强调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知识的学习就是我们学生的本领。
第四,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这方面的要求必须和其他的要求综合起来看:实现人生价值,要以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为基础,同时也要跟着党走,与时代和人民相向而行,在这之中既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又实现了社会价值。
第五,正确对待人生的起伏,培育高尚的品德修养。青年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校园生活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得青年人一时半会难以很好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总书记则是希望我们能够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会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在我的家乡福建人们常将人生比喻为大海,说的就是人的一生世事无常、起伏不定,但人们始终都相信事在人为,"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则是应当我们面对风浪时的态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育出高尚的道德修养,做到德才兼备,也是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的殷切期待。
第六,站稳正确立场,把握好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尤其重要:青年人还没有经历足够的社会实践,因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且正处于人生中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要做到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本质规律,站稳正确立场,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位青年的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思想上的活跃,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集百家之长,但也容易引人误入歧途。总书记勉励我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底气,当我们认清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大家终究会发现还是中国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好。这样的思想历程,就好比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同上一点结合起来,则是总书记在北大讲话时所说的,"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本文则概括出"五·三"重要讲话的六个要点:
第一,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突出法治人才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是十五大后历次党代会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极其重视依法治国,在目前已经出版的四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除第三卷将相关内容置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中,其他三卷均专门设置了相关主题,足见总书记的重视程度。做好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人才,抓法治人才工作,同样也要打样板,抓重点,抓"关键少数"。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最高学府,抓这项工作理应在全国前列,这也正是总书记专程前来考察的原因,这同样也是全体法大人奋斗的结果。
第二,号召法学学者为依法治国方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现代法学的许多哲学根源在西方,许多理论也是从西方而来,这当然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值得我们吸收。同样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这些都需要进行理论化的总结提升,而这正是总书记对法学学术界的期待。
第三,要求法治工作立足中国国情,对待外国的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一点要求是上一个要求的细化,希望学术研究能够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这对于法大这样以人文社科为强项的学校尤为重要。人文社科受西方哲学思想和分析范式影响十分深远,这当然地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值得我们吸收学习,但也要注意甄别其中的特殊性。一些现象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很有可能大相径庭,因此照单全收是不可行的。
第四,强调相关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法律实践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总书记的讲话强调法律实践的重要性,除了其之于法治建设和法治人才的重要性外,也是希望学者多为解决阻碍法治进步的具体问题献策出力,并且也能和上一个要求相结合,即外国的法治理论源于外国的法治实践,而我们的理论要从中国本土的实践中产生。
第五,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说是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路线:百家争鸣之时,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我们现代的法治则是是人类社会的共识和追求,以德治国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强调中国的传统,从党的十八大的"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就是增加了一个"文化自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不断地加深其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第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总书记考察高校时都会提到的,他论及教育工作时都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依据在于青年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青年的社会阅历少,思想活跃,向往新事物,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每个高校都要切实担负起的职责。
将这些内容系统地结合起来看,总书记来到法大考察,是法大人的努力和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结果,也是总书记将法治人才培养、法治建设推向新高度的殷切期待,我们要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高度来理解"五·三"讲话的分量。
三、总结与感想
目前已出版的四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体现了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从纪念现行宪法公布三十周年活动上的讲话基本沿用十八大报告的提法,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2021年11月全国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十年来宪法宣誓制度诞生、监察委设立、《民法典》颁布等,都体现出中国法治实践和理论的不断进步,这背后亦有千万法大人的奉献。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导,正确对待个人和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顺境和逆境,把握好发展大势和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要永远跟党走,始终与时代和人民同向,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