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4月调研报告-70篇(第86/88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96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9分钟

(五)在维护和谐稳定上持续用力。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定把民族事务纳入法治轨道,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民族事务治理各项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和下访接访制度,开展涉及民族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把创建"民主法治寺庙" 和"和谐寺庙"作为加强和改进宗教治理的重要举措,下大气力治理宗教领域乱象。扎实开展县直机关单位联寺庙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五学五信五热爱" 专题教育活动。巩固提升"一核三治"治理模式,深化平安泽库建设,抓好"十个一"工程,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实施"八五" 普法,扎实开展"法律十一进"活动,全力推进法治乡镇、村社、寺庙等创建工作,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六)在压实创建责任上持续用力。充分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进创建工作的合力。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履行统筹协调、督促指导职责,经常深入基层,及时掌握各乡镇、各部门创建工作推进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困难,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督考一体化办公室作用,加大对全县创建工作的督导力度, 督促各乡镇、各部门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倒排创建进度,对于重视程度不够、推进工作不力的乡镇、部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开展表彰奖励,确保抓有特色、抓出成效, 汇聚全县之力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阳大学 胡春丽

一、导言

绩效预算管理推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了"预算" "绩效管理"等概念,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透明度, 推动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现代经济时代,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发展为一种全面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它能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结构体系的构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能够检验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否有效配置公共资源,能否为社会和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公众对于财政预算使用的知情权。

中国虽然相比外国预算绩效管理起步晚,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中国在预算管理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初步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体系。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找到克胜之道,成为当今政府管理的重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以供借鉴。

二、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一)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政府进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推进绩效预算方面比较成功, 在绩效改革初期就颁布相关的法律,以此来保障预算绩效的推行。中国现在虽然在预算绩效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没有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文法律、法规,目前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预算绩效改革。因此,首先,要有法规提供规范标准,统一原则,这是预算工作能够得到具体实施的必要保障,其次, 政府预算绩效在法律的支撑下,能够规范各级政府绩效管理的行为。最后,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如果有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支撑,那么能使绩效评价制度快速地融入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去,促进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更快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理念薄弱

部分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管理意识,在各项支出规划中,以收定支,"有多少花多少",不切实际的"政绩"常有发生,丝毫不考虑绩效。同时,政府相

关部门绩效管理理念薄弱,对绩效管理体系较少了解,更不能从根本上剖析预算绩效管理,使得部门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对于公民而言,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较弱,更倾向于将事务交由政府来处理,对预算各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较低,缺乏对政策的支持,缺乏公民参与预算决策和获取预算绩效信息的途径。

(三)评价机制不完全

首先,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实施预算绩效时,对其了解得不够深刻,调查也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前期工作比较薄弱,目标不够明确,定性目标较多,定量目标较少,导致最后难以进行评价。其次,指标体系不够量化。绩效指标没有细化、量化,未形成科学、统一、完善的预算指标体系。比如对财政重点预算项目指标的评价范围和深度不够、依据不够科学。再次,财政部门将资金分配给预算部门,预算部门只管花钱,并不注重预算的绩效。因为预算部门是花钱方,所以如果将绩效预算的评价交给预算部门,可能得到的绩效预算评价并不合理和客观。虽然有时会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绩效预算评价,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由于它对预算部门的方案不够了解,也不能得到客观的预算评价。中国虽然实施了全面预算体系,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只在事后评价,对事前事中并不重视,如果绩效目标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那么即使事后有评价, 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挽回的。

(四)预算绩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专业性很高、涉及面很广的工作,这就要求相关的预算绩效工作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了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但是,不少地方和部门缺乏高质量预算绩效评价人才以及从业人员比较年轻和专业素养差别大,对各种财政政策了解不深,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五)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程度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对绩效评价结果信息运用不强,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评价结果信息无法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没有收集全面的绩效结果信息,即使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但是通过预算绩效结果对预算编制进行大规模调整比较困难,对相关绩效结果运用不佳, 也就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引导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可以保障预算制定、执行、监督、评价各个流程, 促进预算的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从法律层面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情况,增加补充和说明。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使绩效管理有法可依,强化法律的执行力。有法律法规保驾护航,能够认真贯彻相关规定,对预算绩效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完善的预算绩效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政府部门人员的职责,在建立适合的激励机制时,有法律法规为绩效预算管理来保证公平公正,可以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强化绩效管理意识

强化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意识,全面认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可以形成"谁花钱谁担责"的责任机制。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准确找到相关负责人。可以将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工作情况与干部选拔挂钩,从而调动政府部门人员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人员要深入剖析政府预算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树立绩效管理的整体规划意识,注重工作的质量。转变只管花钱不讲效率的意识,对于没有执行预算绩效体系的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政府部门人员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公众对预算支出项目的关注度。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政府网络平台宣传预算支出项目,营造绩效文化氛围,让公众积极参与讨论。让人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让政府了解人民需求。同时也让公民将需求反馈给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从大局方面,在预算的各个环节把控正确的方向,将工作细化到每个政府部门人员,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而且还能准确把握每个人的责任。从细节方面,将指标细化量化,形成科学、统一完善的预算指标体系。首先,应加强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质量监管与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定期的第三方机构培训机制,促使绩效评价机构提高水平。其次,把第三方中介机构和预算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做好预算前期准备工作,并且在预算的事中和事后进行科学监督,建立规范标准的绩效运行监控机制。确保对各个项目进行定位监控,确保不会背离绩效目标,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

(四)做好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十分重要,要把预算绩效与人才选拔紧密结合,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较强、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复合型人

才。首先,对相关绩效评价参与人员必须有专业素质要求,可以定期组织参加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将培训的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挂钩,或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座谈,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以满足职员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进行绩效分析的需求。其次,政府应提高聘用门槛,完善选拔标准,选择专业素质高的或者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五)强化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既是预算的起点也是终点,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将两者挂钩。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绩效评估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各部门的绩效意识。政府部门也应提前对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归纳总结问题,调整下一年度的预算。

预算绩效管理一直是国家改革的重点,中国预算绩效管理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目前,中国预算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评价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意识,培养专业型人才,才能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刘飞

1.引言

党的二十大指出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目前国家已出台诸多扶持政策,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培育一批聚焦细分领域、兼具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打好关键基础。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转型,充分释放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其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