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7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分钟

2020年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5日在宿豫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殷其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9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聚力推动"六增六强",全力推进"三大建设",较好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1亿元、增长5.4%,其中税收占比9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6.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60元、增长8.5%;全面小康综合实现度达95.93%,较2018年提高5.75个百分点,41项监测指标有32项达标,较2018年增加7项。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困难多于预想,结果好于预期。我们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工业经济提质扩量。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9.6%,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18.4%,工业总量逐步壮大。加快培育十大特色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47.8%,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6%,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深入推进"521"工程,完成2000万元以上兼并重组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个,新增主板报会企业3家、挂牌企业6家,新增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1家,企业质效不断提升。我区被表彰为全省"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工作成效明显县区",苏北唯一。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电商园区入驻企业528家,从业人员达3.7万人,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占全市36.7%。中心城市商业副中心初步形成,万达广场全年累计客流1400万人次。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新增银行分支机构2家,分别与农发行、南京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91%;集聚京东金融、千山资本等基金149支。培育3A级物流企业3家。现代农业提效增收。新引进重大农业项目37个,新增高标准农田3.8万亩、生态高效农业4.1万亩,新建2000亩以上成方连片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6个,粮食单产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实体化运作新型合作社20家,新增家庭农场95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个。成功策划"宿遇好食光"区域公用品牌,创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四星级企业各1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苏北唯一。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动能加速集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优化"4+6+18"产业招商体系,开展"春季招商""百日招商"等系列招商竞赛,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增长87.5%;新竣工项目45个,实现投资158.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88.7%。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力抓项目、增投入、促发展,4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实现投资29.8亿元;21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均达序时进度,实现投资102.2亿元;31项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系统推进,实现投资134.7亿元。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2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50个、转化科技成果38个。阿尔法药业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全市零突破;累计获批省"瞪羚"企业6家、苏北领先。引进"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7人,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宿迁基地等一批创新载体相继落户我区。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一体融合发展。城市内涵日益丰富。新改建韶山路、杨舍路北延等道路11条,新增停车泊位1900余个;实施"雨天不看海"工程,改造雨污管网23公里;建成高标准公厕3座,市民生活更加便捷。实施园林绿化项目25个,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42.25%、15.28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36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个,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大力实施违法建设分类治理,完成31个小区、2.86万平方米违建整治;国庆期间,国旗主题街区、千鸟园广场夜景被《新闻联播》报道;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测,被确定为省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稳步实施,城市形象明显改善。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建设农房改善项目31个、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0039户,5个项目入选省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全省最多,仰化涧河项目获省委娄书记"点赞"。深入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收回被侵占集体土地8.46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35万元。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四好农村路"202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91公里,新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50个、农村二类公厕3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发展保障不断增强。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上级各类债券资金10.15亿元。全年编制土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项目87个、新增农用地7500亩,实现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空间规划指标收益9.86亿元,清理盘活工业用地3800亩,获批省级园地和残次林地开发复垦试点1.16万亩、规模全省第二,被评为"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

(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教育供给不断增强,新增学位11490个,南外仙林分校宿迁学校和庐山路小学建成投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新增省级优质园1所、市级优质园3所。医卫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豫新医院完成二期扩建工程,来龙中心医院即将竣工投用,累计9家乡镇医院创成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养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标准化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60场,广播剧《侍岭七星》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创成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宿北大战烈士陵园获评省级文保单位。社会保障精准发力。积极促进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8%。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01%、97.9%,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联网覆盖率100%。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步增长。免费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妇产前筛查及新生儿"三病"检测,惠及妇幼1.8万余人。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集中清理城市乱象问题5万余件。创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获评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持续推进散葬坟墓搬迁和老坟场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宗教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宗教场所布局优化调整任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系,60家校园食堂后厨实现"明厨亮灶",获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

(五)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小康短板不断拉长。筑牢防范风险屏障。政府债务化解稳妥推进,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金融风险有效防控,企业担保圈"破圈解链"工作有序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进一步规范运营,防控和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深入开展,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精准脱贫保障。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大病补充保险参保率达100%,发放教育助学金1050万元。新建大兴扶贫产业园等脱贫攻坚重点项目17个,带动3600名低收入农民就业,人均增收9000元。建成全国首个精准脱贫"6+N"标准化体系。预计全区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100%,提前一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核心任务。打好污染防治硬仗。系统实施气水土整治,完成70家企业废气治理,PM2.5浓度减降率完成市考核任务。疏浚县乡河道110条、309公里,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年度任务,省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强化固废污染防治,转移处置危废3.1万吨;实施省道325绿化廊道等沿河沿线绿化重点工程,植树100万株,成片造林3500亩。

(六)深入推进职能转变,自身建设全面加强。重点改革稳妥实施。按照精简高效原则,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全面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见面审批率达99.87%,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全年减税降费4.66亿元。按照"四个一批"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运作效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获批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市唯一,农村产权交易9304笔、全省领先。依法行政深入推进。编制政府部门权力事项清单,出台政府合同审核管理办法,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行政诉讼案件全市最少,连续3年"零败诉"。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全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1件、政协委员提案134件。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标准落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精文减会,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年办理网络问政、12345热线3万余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7.16%。

此外,人武、双拥、统计、档案、党史、科协、外事、气象、台侨、工会、民族等工作实现新进展,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回首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既有拼搏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我们深深地感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深入理解中自觉执行、在坚决执行中加深理解,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告别"过去时"、适应新时代。必须在遵循规律中谋划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坚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工作推进中,积极主动顺应规律,注重发展和安全相统一,统筹好局部与整体、兼顾好当前与未来,按照系统化思维、项目化推进的理念,做到各项工作有序衔接、相互促进。必须在对标找差中苦干实干。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全面小康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埋头苦干、不做虚功,努力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必须在改善民生中坚守初心。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更多精力向民生倾注,把更多资源向民生倾斜,努力以政府的勤政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参与宿豫建设的区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融合发展还不均衡,城市活力仍显不足,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历史欠账还比较多,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转型发展与安全生产矛盾仍然存在;政府效能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全力做好2020年政府重点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随着宿迁"高铁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合宿新高铁、宿连航道、宿连高速、大兴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宿豫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前景无比广阔。我们将坚定克难求进的信心、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务实苦干的作风,把握大势、厚植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推动宿豫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四化同步绿色跨越,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六增六强"落地见效,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三大建设",在更高标准上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以内,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实体经济,巩固全面小康的发展支撑。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年"活动,坚持量质并举,推进总量集聚与结构升级齐头并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更大动能。

更大力度攻坚项目招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狠抓大招商,力求大突破。优化招商组织。出台产业链招商导则,提高招商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竞赛活动,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10次以上。突出重点发力。紧盯央企、世界500强、民企100强、行业50强企业,全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平台型项目,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年内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加快项目转化。严格执行"一个项目、一份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推进项目转化,确保当年新竣工项目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

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整合产业链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开展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竞赛,分产业细化年度培育计划、确定重点培育企业,提升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年内十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以上,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推动产业智能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现有设备智能改造,全面提升企业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年内培育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5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家,创建星级上云企业15家。推动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技术低端落后的产业和项目,支持发展符合产业方向、安全环保、技术先进、产业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

更大力度建强园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不断集聚要素资源,增强发展承载能力。宿迁高新区围绕"国考""省考"双进位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纤维材料、智能制造等4个特色产业规模裂变,力争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围绕本质安全、绿色发展、各类风险隐患可防可控要求,进一步完善园区安全环保基础设施,优化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安全环保综合监管水平;年内确保完成园区内化工企业分类处置,顺利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评价认定。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围绕积极创建南北共建省级特色园区,抢抓发展机遇,用好省级扶持政策,加快产业集聚、壮大开发规模。

(二)聚焦城市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的发展典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系统思维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内涵性、宜居性。

高水平规划城市。坚持多规融合、一体推进,主动对接上位在编国土空间规划,对新扬高速以西区域进行系统研究,拓展未来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谋划策应"高铁时代",把握合宿新高铁、宿连航道等项目建设机遇,加强各功能板块的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展城区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等区域城市设计,加快重要片区和重要节点建设,打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高品位建设城市。以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内涵,切实增强城市承载力。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对外强贯通,全力做好重大交通项目沿线征地、拆迁工作,有序推进268省道宿豫段建设步伐,推动346省道等项目加快实施;对内强联通,加快杨舍路南延等8条道路提升改造,年内金沙江路北延、黄山路东段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完善公用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功能设施优化工程,年内完成文体活动中心、城市之家建设,探索城市之家市场化运作模式;改造雨污水管网38公里,不断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完善园林绿化体系。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布局规划研究,加快推进江山大道等7条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打造"一路一景",尽快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景观。

高效益经营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着力丰富城市业态,切实增强城市影响力和凝聚力。做强电商产业。积极招引电商企业区域总部落户电商园区,加快推进京东智慧城、京东物流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举措,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质态,力争电商交易额达到700亿元。做大城市商圈。统筹考虑商业布局,着力构建以万达广场、金三角为中心,以城市之家为节点的商圈网络体系;规划发展"月光"经济,精心策划一批娱乐购物、特色餐饮等夜间经济产业,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做优住宅品质。坚守"房住不炒"底线,围绕群众住房需求,做活土地文章,科学编排土地供应计划,引进更多知名房企进驻,提升商品房建设质量和品质;加快盛世蓝城等4个定销商品房项目建设,年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个、棚户区改造67.4万平方米。

高标准治理城市。坚持以"绣花精神"抓好城市治理的每个环节,着力打造规范、有序、干净的城市面貌。规范城市秩序。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积极开展执法进小区行动,常态整治违法建设、乱停乱放、毁绿占地等问题;抓好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等薄弱地带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努力打造"没有违建的城市""最干净的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省级试点契机,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提升冲刺年"活动,确保文明城市创建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强智慧管理。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探索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运用,加快整合交通、停车、公厕等各类管理信息和服务资源,全面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聚焦乡村振兴,建设"优强兴富"的美丽乡村。统筹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绘就"优居、强村、兴产、富民"的美丽画卷。

聚力发展高效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壮大标准化果蔬、精深加工型肉禽、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规模,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年内新增高标准农田3.2万亩、生态高效农业4万亩、2000亩以上生态高效农业基地不少于5个。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加大农业深加工项目招引,启动建设农业重大项目不少于32个,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新增休闲观光农业2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梨园湾田园综合体、袁家村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互补发展。强化农业品牌塑造。放大"宿遇好食光"品牌效应,年内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力争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聚力改善乡村面貌。以空间布局调整为统领,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优化调整镇村布局。统筹考虑镇村生产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现空间资源有效整合。扎实推进农房改善。启动新建项目11个,确保年底交付住房不少于7900套;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系统谋划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社区治理等工作,切实让搬迁农户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年内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0%,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安全防护工程100公里。

聚力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和精准脱贫遗留问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做好巩固文章。认真开展脱贫对象"回头看",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重点落实好残疾人托养补贴提标、"两项补贴"扩面等政策,确保稳定脱贫。做好提升文章。编制新一批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和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推广"消费扶贫""流量扶贫"新模式,力争让脱贫低收入农户收入再增长20%以上,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超45万元。做好融合文章。健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融合推进工作机制,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发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根本动力,稳妥推进各类重点改革事项,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能。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建立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行新机制,开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体资产公司试点,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切实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长效机制,深入清理整治"四类问题",年内清理回收资产资源利用率90%以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财务动态监督力度,规范重大事项管理行为,确保国有资产运营安全、保值增值。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加快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广"信用承诺+容缺办理"机制,实现工业企业全周期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再减少30%、材料再减少50%。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全力打好"521"工程收官战,推动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53个,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5家、10亿元企业1家。抓好重点企业培育,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力争主板上市企业2家。突出人才引领作用。完善创新人才需求目录,着力引进一批自带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集聚计划,全力打造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人才链。突出需求导向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16个、转化高科技成果30项以上。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五最五优"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优化要素保障环境。用足用好产业扶持资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更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年内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0亿元。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争取省全域整治试点,清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000亩,着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供应水平。优化帮办服务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综合成本;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建立项目服务专员制度,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点对点"帮扶,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优化法治信用环境。加大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结果应用向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延伸,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

(五)聚焦重点领域,筑牢美好生活的红线底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狠抓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着力夯实广大群众美好生活基石。

筑牢生态环保底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治理污染源头。抓好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开展城市扬尘、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企业废气等专项整治,确保PM2.5减降幅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市要求。系统推进六塘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整治"两违""三乱"突出问题,年内疏浚河道14条150公里,建设生态护砌95公里。加强水资源管控,有效压降企业地下水开采规模。全面提升生态容量。实施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完成城东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提升改造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年内植树100万株,成片造林3000亩。着力健全保护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考核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环保准入"负面清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