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16/3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988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63分钟

吸引创新人才集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市场化育才引才用才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适应武汉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加快武汉人才集团建设,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聚焦"高精尖缺",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扩大对外开放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持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完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965"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地图,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制造强市战略,实施先进制造业壮大计划,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深入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地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培育产业增长新引擎。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升级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商贸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世界"设计之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湖北武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数字武汉,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夯实数字新基建,建设数字资产评估交易中心,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推进数据价值化。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产业链应用,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符合城市特征、具有独特优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善城市数字治理体系,加快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保障数字网络安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增强城市运行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建设"整体智能、高效运行"的现代数字政府。加速生活数字化转型,推行"一码通行",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畅享智慧新生活。
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大力推动企业上市,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扶持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集聚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三)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让城市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
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全市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升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统筹性、权威性。服务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树立世界眼光、精品意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实现三镇协同。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设计,强化整体风格,系统性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风貌,突出滨水生态特色,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两江四岸",塑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和谐有序"的城市形态。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打造精致街区、品质商区、活力学区、特色景区,让城市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畅通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之间骨干路网,织密提升区域循环路网,完善副城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主城加密、新城成网",建设"轨道上的武汉"。提升市政设施效能,打造"双水源"城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提升燃气管网稳定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合理布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开展"城市体检",打造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大城管"、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市容秩序、交通出行、设施运维等治理水平。统筹地上地下、陆地水上、硬件软件,实现城市管理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标准,深入推进精细建设、精致作业、精心管护。加大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建设管理力度,塑造绿化、美化、亮化景观,让武汉更干净、更整洁、更靓丽。
(四)提升城市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武汉发挥"主引擎"作用。要做强市域、引领省域、带动区域,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市域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统筹推进主城、副城、乡村协调发展。主城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提升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的集聚承载能力,建设现代服务业中轴带和城市主中心。"四副"聚焦产业集聚、品质提升,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光谷副城要担起自主创新国家使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车谷副城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加快建设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临空经济区副城要统筹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建设,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长江新区副城要坚持最高标准、最新理念,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打造承载全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未来之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的大美之城、现代城市建设治理的典范之城。发挥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优势,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的城市生活保障、市民休闲空间、城市生态屏障功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