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67/322页)
以数字经济优化创新环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广泛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创新应用,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聚焦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在筑央企、科技型企业、研发平台、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作用,协同布局产业园区与技术创新平台,优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效嫁接和深度融合。聚焦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优势,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将科创城打造成为数字产业和人才集聚区、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聚焦"一硬一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确保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数据价值化路径,培育服务全国的数据交易生态,打造全国一流云服务基地、国家级算力储备和数据灾备、交换的核心节点。
以平台建设优化开放环境。抢抓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塑性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贵南高铁建设、贵广高铁达速改造和渝贵新高铁、黔桂铁路增建二线、贵阳枢纽新机场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枢纽地位。加强口岸功能建设,积极申建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种子种苗、药品等过境产品指定监管场地,着力构建立体化口岸体系,加快推进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中国(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创新方式继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对接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RCEP成员国在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以"贵人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把"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作为重要标尺,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服务平台功能,打造"贵人服务"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推动"一网办",加快推动与省"一云一网一平台"互联互通,强化系统融通、数据共享,拓展政务服务网上应用和移动应用,大幅度提升全程网办比例,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全力推动"一窗办",坚持线上与线下办理有机衔接,科学设置政务服务"总窗+分窗",推动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重心下移,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窗办理。全力推动"一次办",深化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规范后台运行、并联审批、容缺审批,推进限时办结、流程再造、全程办理,让"一次办成"成为常态。全力推动"一表办",梳理公布市区两级和园区"最多跑一次"事项、"一次也不跑"事项清单表,让群众办事只看一张表。
以深化改革优化法治环境。坚定不移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坚持科学立法,把服务发展作为鲜明主题,把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导向,积极开展"小快灵"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坚持严格执法,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公正司法,持续深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全民守法,强化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观念,大力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使尊法、守法、用法、信法、护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坚定不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工业企业项目"标准地"等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纵深推进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切实抓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改革事项。
(六)坚定不移强生态,着力提升"强省会"的竞争优势。立足贵阳贵安"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生态禀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再出新绩。狠抓生态产品供给,打造森林廊道、山水景观、休憩空间、生态田园,完善以健身绿道、骑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为重点的生态慢行系统,利用城市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见缝插绿",真正让群众移步见绿、出门进园,游在其中、乐在其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废弃矿山、破损山体、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狠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能耗分配机制。推动绿色生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实施低碳生活行动计划,弘扬崇尚节约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推动"衣食住、行用游"全过程绿色升级。促进绿色消费,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加大科学技术在绿色消费中的应用,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实现绿色文明,加强绿色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牢"绿色政绩观",强化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形成文明健康新时尚。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把牢环境保护"闸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臭氧、柴油货车、大气面源和噪声等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稳中向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推进以南明河为重点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再生水厂"建管用"机制,完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磷石膏、赤泥资源化利用,有效管控土壤污染环境风险,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七)坚定不移强民生,着力实现"强省会"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办好民生实事,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