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12篇(第22/84页)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沿着"一带一路"特别是沿着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走出去,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加大力度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等区域发展。加快建设多向衔接开放通道。扩大贵阳国际陆港集疏运能力,加密中欧班列,拓展中老铁路货运,开通贵阳、遵义至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双向图定货运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陆港年周转集装箱达到1.3万大箱、同比增长1倍以上。恢复和新开通部分重要境外客货运航线航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持续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确保"一局四中心"整体投入运营,持续优化通关环境,推动一批"走出去"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引进进出口额超5亿元的外贸型企业10个以上,招引落地一批加工贸易型企业,力争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积极拓展新业态新模式。用好"贵荟馆"省外仓,创新建设海外仓及境外营销服务公共平台,积极发展保税维修、保税融资租赁、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开通全货机服务,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0%。高水平办好数博会、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泛珠三角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重大开放活动。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发展动能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推进公办强校计划、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强基行动,做强做优县中,义务教育大班额消除60%以上,基本消除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3%、95%、9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成贵州医科大学等4所高校新校区并搬迁入驻,基本完成省属高校布局优化调整。新设置1所以上本、专科高校。力争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至3个。持续支持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培养更多贵州产业发展所需的理工类人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推进部省共建"技能贵州",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国家、省级"双高"学校建设,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推进"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重点工程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实施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强力行动,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实施产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大力推动"六大科技战略行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在煤炭流态化开采、微生物组等方向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培育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乌江实验室等科技转化平台。加快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开工建设医学测序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锂资源和磷、锰、铝优势资源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前瞻性开展磷伴生稀土等低品位伴生资源选冶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智能采掘、智能建造等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着力突破煤炭地下气化、磷石膏和锰渣综合利用等一批"卡脖子"薄弱环节,推动优势矿产资源数字化勘查开发等10项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产品创新,深入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支持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示范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户。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入黔"。办好首届贵州科技节。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力度。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优化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黔行动、"银龄计划",办好贵州人才博览会,新增人才资源30万人。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加大各类人才资格认证培训力度。发挥贵阳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毕节等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举办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落实重点人才"蓄水池"等政策。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引导人才到产业和基层一线创新创业。持续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
(六)下大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等整改,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五场战役",深入推进主要河流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65%以上。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从严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专项行动,保持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赤水河、乌江、清水江等流域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营造林266万亩、树种结构调整60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980平方公里。持续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开展"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
积极探索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县级试点工作,推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深化林业碳汇、林业碳票试点。加快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县建设。创新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做好能耗"双控",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不低于80%,实现营运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推动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和绿色建材,提高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