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9篇(第160/192页)
二是科学精准抗击疫情。因时因势完善平战结合工作机制,从"常态化精准防控"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有序实现了防控策略过渡转段。在长达77天的8轮疫情应急处置中,一线工作者夜以继日、负重前行、守护万家灯火,46万红山儿女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共筑岁月静好,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在战"疫"新阶段中,医务工作者继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这种众志成城、坚守奉献的精神,是鼓舞和激励全区上下奋发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冲破千难万阻最大的底气和力量。
三是聚力产业三个提升。从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两个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主导产业质效提升、链式发展,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5%,"三新经济"比重达到11.3%,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注重提质增效。启动智慧园区、高新区固废渣场、职工配套住宅建设,标准化厂房累计入驻企业23家。深入开展效能行动,实施技改项目18个,全年节能6.64万吨标准煤、节水54.6万吨。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远联钢铁200万吨冷轧镀锌、艾克制药协同生产线投产达效,东黎羊绒100万件羊绒衫、卓信生产研发中心竣工试产,天奇制药跻身自治区百强民营企业,赛林泰药业成功搭建"新药MAH、CDMO平台",红山产业园顺利通过自治区化工集中区认定。注重提档升级。新华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九通物联网仓竣工投用,瑞银数商大厦、大东北酒店用品物资市场加快建设,三级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红山电商基地、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成运营,率先出台直播电商扶持政策,国际国内电商销售额实现6亿元。中欧班列"赤峰号"顺利开行,成为内蒙古首例铁路快速通关出境的货运班列,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25.6亿元,增长34%。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获批蒙东地区唯一一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启动"红山-南山-麒麟山"旅游黄金带规划设计,高标准谋划了一批优质项目,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红山文化博物馆晋升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承办全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赤子峰会。注重提标扩面。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现了应改尽改。通滢、禾美产业园投产达效,嘉润蛹虫草二期有序推进,新增"三品一标"6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6%。
四是加快蓄积发展动能。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过一年的努力,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要素配置更趋合理,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发展活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扎实推进国有企业、供销合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打响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全面落实承接性、创新性举措,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实现就近办、零见面、自助办,97个事项实行一件事一次办,813个事项纳入"综窗系统"无差别受理,区本级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5.9%、材料精简40.2%、流程缩减20.3%。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销号待批项目56个,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94公顷,收缴沉淀资金7500万元,盘活僵尸企业、停产企业9家、停建项目5个,低质低效、闲置浪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行"赛马机制"、产业链链长制,与中咨海外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达成合作,全年引进项目94个,引资121.5亿元。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家,累计认定国家、自治区级科创平台55家,争取科技资金2115万元,安快创业谷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是提升城市内涵品质。我们切实转变了大拆大建的城建思维,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同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以良好的城乡面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90万平方米,建设市政道路10公里、雨污分流12公里,30条街路、背街小巷焕然一新,钢铁大桥建成通车,阴河滨河景观带、铁南组团等绿化工程基本完成,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南大营子至石灰窑公路拓宽通车,改造农村危桥3座,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治理城乡乱象,拆除存量违建1.6万平方米,农村问题户厕实现清零,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扩面至7个,中心城区机械清扫率达85%。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以及上级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集中整治各类问题151个。突出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规范化改造入网排污口22个,国控断面水质保持Ⅴ类水质以上;改造退化林分6000亩,农膜回收率达85%,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六是彰显民生温度质感。在财政极其艰难时期,保持民生投入不减,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6%,持续加大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5个,全面落实保障性普惠政策。社会保险提质扩面,救助标准继续提高,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补贴9100万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运营,新增城镇就业92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85人。扎实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教育普惠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所,晋升自治区一级甲等幼儿园4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归口规范管理。与北京海淀区教委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国培、区培、校本三级培训,全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迁建、赤峰平民医院医养结合等项目,第二医院被评为自治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样板示范医院。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个,居家养老"一刻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0%以上。二道井子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竣工验收,红山区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魏氏花生炒货技艺、蒙医骨疗医术列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位推动、强力开展"化积案、治重访、促稳定"专项行动,化解涉征拆、房地产等领域历史遗留问题13个。健全"四办"工作机制,信访"三率"水平保持全市前列。以高压态势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集中开展自建房、燃气、消防等领域专项整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低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双下降"。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
上一篇: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7篇
下一篇: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