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9篇(第93/192页)
强化有效投资新举措。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深化"招推服"一体化工作机制,主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瞄准"500强"企业、央企国企、知名民企,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协同发力,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一体推进,全力招引碳材料、机器人装配制造、现代工程灯具生产、矿山机械等产业。坚持"一镇一品、多镇一品",做到产业布局一张图、招商引资一盘棋,形成规划、服务、建设、环境协同配套的招商新格局。力争新招引过亿元项目20个以上、过10亿元项目2个以上、央企合作项目2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实现到位内资60亿元。把握产业资本转移态势,深耕日韩、对接欧洲,打造招商引资"云平台",举办云端招商活动,招引落地跨国公司项目和过3000万美元制造业外资项目,实现到位外资1.1亿美元。实施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行动,一个项目、一位区级领导、一张作战图、一个服务专班,通过精细化服务,推动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大金融供给赋能、用地保障效能和对上争取力度,争取获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3亿元以上、政策性贷款授信6亿元以上。创新使用F+EPC建设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盘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2000亩以上,争取国家、省点供指标和奖励激励指标1000亩以上,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如期竣工投产。
(四)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凝心聚力求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坚决扛牢粮食稳产保供政治责任,新建5.5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总产量不低于7亿斤。坚持定位高端、树优品牌、提升价值,推动农业全链条融合发展。以集群化、特色化增强农业吸引力,培育以爱福地为龙头的50亿级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做大以中盛智慧供应链、添禧食品为龙头的100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做强以济宁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200亿级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加工、休闲观光、苗木育种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以设施化、品牌化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强与中国农批、供销合作总社合作,发展品牌农业,做强做优长沟葡萄、喻屯甜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省内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以产业化、组织化增强农业带动力,新增2个按揭农业项目、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培育6家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样板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建"四好农村路"10公里,完成3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行"信用+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完善街巷片长平台功能,新创建2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涉农镇街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启动老运河堤防修复,完成新万福河治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升级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创建全国蔬菜标准示范基地。
努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新增齐鲁富民贷、鲁担惠农贷2.5亿元,推动涉农信贷资金稳定增长,持续增加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任才回乡"工程,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联络站,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农民队伍。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扎实、更可持续。
(五)聚焦"改革创新、人才支撑",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凝心聚力求突破。对标全国、全省最优,深入推进省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改革事项、改革试点,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实现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证明材料免提交。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优化项目审批服务,落实惠民利企政策"免申即享",尽心竭力为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组建济宁市城运集团,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参股控股上市企业,撬动资本、导入产业,增强国企匹配城市发展战略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科研院所3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和双创载体5家以上。与山东大学共建先进碳材料工程研究院,推动任创汇和创新孵化基地创建省级众创空间。支持晨阳新型碳材料、淮海化工研究院、嘉源检测、龙拱港申报省级中试基地。深入推进"鸿雁"创新工程,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以上,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4%以上。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碳素集团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九巨龙集团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质量强区、品牌强区战略,争创山东高端品牌5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3个,完成2家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
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出台人才新政"双10条",实施"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做强"运河之都·智汇任城-名校人才直通车"引才品牌,做实"青年见习""三支一扶"等引才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或院士科研团队2个以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300人以上。实施"技能兴任"工匠培育工程,新增自主评价特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1300人。
(六)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加快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上凝心聚力求突破。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让优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时代精神,释放永久魅力。
上一篇: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7篇
下一篇: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