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9篇(第99/192页)
激活科技创新引擎。强化政策支持,发挥科创股权基金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推进院士工作站、大学创新研发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激发大学生双创热情,常态化开展双创"帮孵"活动,实现天天有对接、周周有路演、月月有大赛。鼓励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6个,新增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个、实训基地3家。发挥科技创新券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积极引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沈北汇·英才计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模式,让企业享有更大的人才评定权。新增市级双创载体5个,新建精装公寓1400套,满足人才"双拎包"【36】需求。实施"带土移植"【37】团队引进工程,支持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人才,全年吸引青年人才8000人。大力开展"沈北工匠""青年突击手"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青年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就医保障等专享服务,让各类人才在沈北享有更多归属感和成就感。
各位代表,沈北新区要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把教育强区之基筑得更牢,把招才引智之门开得更广,让崇尚创新、礼敬人才在沈北大地蔚然成风!
(四)聚力抓更新、优环境,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科学统筹"三生融合"【38】,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
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39】,有机更新道路14条,创建优秀路段10条。打通断头路5条,新建、盘活、挖潜停车泊位3500个,更好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实施道义北、航空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解决临时电带正式电难题,有序推进220千伏洋河变开工建设、66千伏大望变早日投产送电。实施道义大街等6条街路景观提升工程,新建老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100座,常态化巡查、精细化养护蒲河沿线配套设施,着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强化城市管理。加快推进"一网统管"【40】,实体化、专班化运营可视管理平台,打造"城市大脑、智慧中枢"。新建5G基站1000个,拓展好停车、好就医、好游玩等5G应用场景,以数字赋能提标政府服务。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将积水点治理与河道整治、雨污分流相结合,改造管网22公里。推进"五工程一管理"【41】,改造老旧小区4个、背街小巷17条,持续开展"六化"【42】行动,以绣花功夫打造优美、整洁、有序、亮丽的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生态。探索推进东北首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EOD),推动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有效融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挥发性有机物(VOCs)、秸秆焚烧等专项管控。实施省市考核断面达标攻坚,蒲河水质由Ⅴ类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整区推进"光伏+"项目开发,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00兆瓦。大力开展绿化行动,按照"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精心设计,增绿补绿166万平方米,让"生态绿"成为沈北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丰富城市内涵。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城,在优化城市人文环境上下功夫。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有序推进雷锋生活旧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构建群众身边"15分钟志愿服务圈"。完善"1+3+10+N"书房体系【43】,打造城市精神绿地和文化地标,争创国家级"最美阅读空间"。举办好冬季冰雪温泉节、蒲河国际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持续提升沈北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聚力强"三农"、促振兴,展现农业农村新面貌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步提高农业质效。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新建高标准农田典范区1万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1万亩、绿色有机水稻10万亩,实施万亩水田"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国家级示范区。以建设辽宁省"数字乡村"试点区为契机,推广"数字水稻田"、小龙虾数字繁育等新场景,让数字赋能智慧农业加速发展。
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民宿发展,盘活利用宅基地300宗。支持发展亲子研学、共享菜园、农耕体验等乡村"小微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能人治村","一村一品"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全市第一。
全面实施农村建设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污水泵站专业化、长效化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不断增强农村电网供电能力,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以厕所革命引领乡风文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接续创建美丽庭院5000户、美丽村屯5个、美丽田园街道2个,实现"三美"全域覆盖。
(六)聚力抓实事、增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在一点一滴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和热度。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紧盯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实施"舒心就业"工程。全面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就业补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加大退役军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健康沈北"工程。发挥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室网底作用,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集团运营管理、医防融合、智慧支撑、联动共建一体化发展,上线"健康沈北"手机应用,用"智慧"打通就医堵点。
上一篇: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7篇
下一篇: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