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第23/14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76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93分钟

(七)以科教兴市为支撑,更有力积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教育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引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强化教育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4500个,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725个,创建2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改扩建普通高中2所、新增学位1100个,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新增学位276个。加快市艺术高级中学建设,启动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新校区建设,推动河源理工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推进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河源技师学院提质扩容。启动市启正学校永久校区建设,健全预防未成年犯罪支持体系。夯实"双减"工作成效。持续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新强师工程",开展公办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提质强校行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育措施。建立健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R&D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等涉农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加速器为重点推进省级以上高新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市级融资平台服务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挥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等平台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深入实施"五项人才引育若干措施""雁归源""候鸟汇河"等人才行动,落实招才引智政策,大力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新增就业创业"归雁"人才5000人以上。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育人才主阵地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00人次,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000人次。强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减负赋能行动,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创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推动青年发展。加快"两个集聚地"人才驿站等设施建设,推出"河源英才卡",打造宜居宜业人才生态。

(八)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更有力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持续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完善全链条闭环落实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优先保障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持续做好稳岗保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落实收入分配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不断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繁荣发展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达标,推进县区"三馆一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馆校共享图书"项目二期建设。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完成第四批文保单位认定工作,推动恐龙文博园升级改造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建成龙川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实施文艺创作水平提升行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打响"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等特色品牌。举行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大赛,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建设健康河源。持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市人民医院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深河人民医院、龙川县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3家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推动市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达标上等",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保障母婴安全,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省级卫生镇14个。

强化社会保障。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应保尽保。加强医疗保障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康发展,推进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示范点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基地、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规范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力度。适时推行民生"微改革"项目。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和优抚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镇村公益性公墓试点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