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镇政府工作报告-15篇(第17/51页)
助力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梳理形成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数据库,提供定制化跟踪专项服务,继续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3%以上。加大力度服务和培育高企,挖掘知识产权充足的企业,重点引导中大型外资企业往高企方向靠拢,力争全镇高企数增长20%以上,超过60家。重点推动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国家级"小巨人"。推动联东U谷生物医药产业园、龙汇智谷科技产业园创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紧抓精致魅力这一目标,实施城市绿美建设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推动规划落地见实效。高质量推进我镇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管控好城市空间、建筑形态,将国土空间规划与石龙产业基地、老城活化、生态水利、综合交通等多个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尽快完成西湖片区城市设计,科学推进方案实施,逐步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优化老城区规划修编,加快出台《石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石龙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推动深交研完成全镇综合交通体系及实施规划编制,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推动基础设施见实效。在老城区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二期工程,推动红楼片区综合整治;争取年内完成中山公园和南岸公园的升级改造。在新城区统筹推进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加快补全沿岸灯光夜景,打造更加靓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实施道路"补短板"工程,加快建设老城区铁路工区道路、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大楼外侧惠育路;加快欧仙路的改造提升,年内建成不少于2条品质示范路。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整治京瓷路口等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点。系统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完成交通拥堵点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镇内停车设施建设,推广共享停车模式,争取全年新增1700个停车位。持续优化公交服务供给,制定全镇综合公交升级方案,让群众畅享便捷出行。
推动拓宽空间见实效。加快木材厂片区地块整备,争取全年完成土地收储133亩。推动其他储备地块的土地出让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东莞火车站TOD片区北侧石龙地块整体出让统筹工作。加快黄家山轮胎市场、锦盈工业园两个"工改工"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完成投产,同步推进联东二期项目进行"工改",大力促进洋通大厦、津威扩产、富华扩产3个项目建设,年内推出68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积极推动镇村工业园建设,加快黄家山村欧仙路沿线南侧地块建设。进一步强化存量空间盘活力度,全面摸清并处理全镇闲置土地和物业。动态更新全镇政府储备及下属企业持有土地的管理台账,尽快理顺历史遗留用地问题,分批逐步完善用地、规划手续,增强石龙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
推动绿美石龙见实效。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完成"三线一单"审议报备程序,实施严格的环境单元管控,完成"石龙镇'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修编。系统推进水污染攻坚防治,加快推进新城区污水厂改扩建项目,力争其进水BOD5浓度达到100mg/L。继续推进源头雨污分流治理,完成西湖区6个地块及西湖二路雨污分流工程,强化东江石龙段水源保护,确保石龙南河、石龙北河两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升级空气监测设备,推进5家VOCs企业治理分级评价任务,实现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以上,保持全市前列。制定镇级"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污染物治理。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桶边引导"等工作,推动垃圾分类蔚然成风。高标准完成东江北干流3.5公里、沙河4.9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对东莞大堤石龙段进行改造升级,探索老城区水体规划方案,打造更多优质生态空间。借助专业机构力量,谋划全镇绿化美化提升方案,实施全镇行道树树池修整和"见缝插绿""见缝插花"工作,重点对生物医药基地和东莞火车站周边道路进行绿化整治和提升,努力将石龙打造成"抬头见蓝、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丽生态城镇。
推动精细管理见实效。对标"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目标,深入推进全域精细化管理,争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走在全市前列。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圩镇建设成果,着重整治"三边三地""三线"问题,推动实现7个行政村全面达到"示范圩镇标准"。深入实施环卫绿化一体化管养模式,压实第三方保洁公司责任,完善镇村分级、属地管理的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洁净城市日""红黑榜"评比、"行走石龙"等活动。坚持严控违建,实行网格化巡查管控,每季度核查管理变化图斑台账,争取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实现"零增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智网人人拍",推广"城市服务码",每周开展巡查并揭榜公示发现的问题,让城市管理问题无处遁形。
四、紧抓文化名镇这一品牌,实施文体教提质行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促进文化提质增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重点做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选取标示性建筑进行适用性改造和环境景观提升,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融合发展。通过店铺搬迁改造、租金扶持等多项举措,打造"中山路非遗一条街",创新"非遗+文创""非遗+直播"等方式,进一步壮大非遗经济。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编制《石龙镇文物保护工作手册》。高水平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确保年内建成、隆重开馆,打造成为中国举重文化的独特地标;整合运用石龙博物馆、东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资源,鼓励发展民间特色专项博物馆、美术馆、体验馆,以文旅地图、主题活动为牵引,促进多馆联动、跨界互促。强化文化供给,优化老城区公共服务场馆布局,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建成2个城市阅读驿站和3个家庭图书馆。打造"10分钟文化圈",全年举办不少于115场特色展览、剧场、音乐会、艺术节等艺术普及活动。加快招引高水平文旅商业运营公司,推进太平路、中山路活化升级,策划"一日穿越百年"文旅体验式活动,不断打造网红热点,持续吸引人气话题和资源。依托《烟火石龙》、美食地图、博物馆展陈等载体,探索引入文化文创产业的路径。
大力促进体育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投入力度,鼓励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综合集约使用。着力发展竞技体育,加大对石龙体校、举重训练基地的投入和支持,健全"引入、留住、用好"体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强举重等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选送,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争取承办202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和2025年全运会举重比赛。大力发展体育消费,立足石龙体育馆、黄洲羽毛球馆等核心资源,为镇内及周边镇街群众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体育健身场所、器材,融合体育、文化、娱乐、艺术、生活等五大业态,打造综合性体育主题商业圈,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