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科技创新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7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X市科技创新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近年来,X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密度渐进式研究科技创新重大事项,印发实施《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X〔2023〕X号),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X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进一步突显。

一、X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投入情况

1.财政科技投入情况。X撤地建市迟,财力并不宽裕,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市委市政府坚持综合施策加大投入,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政策。2023年,全市财政累计安排科学技术支出X亿元(居全省第7),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比重3.95%(居全省第6),较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聚焦"双招双引",发挥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设X亿元规模的X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X子基金、出资X亿元参与设立长三角X科创走廊产业基金,市本级设立X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在基金的支持下,我市成功招引了X、X等一批高层次科创团队。同时,在X省首批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推广试点,建立科技金融特派员机制,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均设立"科技担保部"。2023年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超X亿元,同比增长32.03%,均居全省第5.X市科技金融改革案例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全国推广。

2.研发投入情况。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涉企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X市全社会研发投入4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同比增长17.9%、增速居全省第7,研发投入强度达2.46、位居全省第6,同比增长0.2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研发投入指标数据2023年数据将于2024年9月上下发布)。

(二)创新驱动发展情况

1.企业主体情况。"双倍增":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首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完善研发投入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落实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1.76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市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居全省第3位。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位居全省第8,增速23.9%、位居全省第9;科技型中小企业923家、位居全省第9,增速93.1%、位居全省第2."两清零":X市在省科技厅"两清零"基础上强力实施"三清零"行动,取得积极成效。2023,全市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122户)、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26户)、10亿元以上无创新成果申报(12户)的规上制造业企业已全部实现"三个清零"。X市"三清零"工作经验获科技部党组成员张碧涌批示表扬;《科技日报》头版刊登推广X市经验做法。关键技术攻关:出台《X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设立700万元企业研发引导资金,实行"市县联动、部门合作、企业自筹",支持企业工艺提升、装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广信农化获批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解决我国四氯化锡还原技术"卡脖子"难题;华晟新能源不断打破并刷新M6高效异质结电池世界纪录。

2.科技人才工作情况。X市首创"政聘企培"模式,探索"科技副总"引才,设立"X人才日",常态化开展"人才X行"活动,迭代升级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政策。2023年,X市新增高技能人才任务完成率全省第1,"科技副总"引才经验被省科技厅全省示范推广;全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增至104.4人年,居全省第4位;连续4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

3.平台载体建设情况。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聚焦"2+3+4"产业,坚持"抓产业链就要抓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好创新平台支撑作用。X省首个长三角"科创飞地"--长三角X科创走廊X科创中心揭牌运营,建成全省首个光伏领域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X校地合作联盟",X产业研究院、X能源创新研究院、X县泵阀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31家,数量居全省第6;企业类创新平台303家,占比91.8%。其中,省产业创新研究院1家(企业占比100%),省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占比100%),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企业占比100%)、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企业占比100%)、省企业研发中心4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

4.科技成果转化情况。X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印发实施《X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2023年,X市举办双创汇活动2场,累计发布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500余项、企业技术300余项,发布科技成果42个,活动现场签约项目4个,签约金额X万元。2023年,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X亿元(居全省第4),同比增长31.13%,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X亿元(居全省第6),同比增长25.9%。

5.科普工作情况。积极开展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的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并按时完成X省科普统计调查工作。2023年,X市X区新恒木瓜基地、X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功认定为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推荐4名选手参加2023年X省科普讲解大赛,其中3名选手获得优秀奖。

6.其他有关工作情况。锚定"X",抢抓X全域纳入X大都市圈规划范围战略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持续强化与沪苏浙对接合作,更好链接X高端服务业资源。开展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X市获2023年度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3。

二、存在问题

(一)创新主体还不够强。对标X科创走廊城市及省内先发地区,我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体量不大,虽然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28.71%,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质量、高层次研发平台不够多,支撑作用发挥还不够。

(二)创新人才相对不足。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白热化,X科创走廊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普遍提出了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予一个亿的资助。对比而言,我市人才招引政策吸引力不足,"双招双引"同频共振不够,招引平台品牌效应不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顶尖人才、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才、企业急需的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招引难、留用难,仍十分紧缺。

三、下一步打算

(一)聚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好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加快推动现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聚焦"2+3+4"产业,坚持"抓产业链就要抓科技创新",加强与省科技厅对接,支持中鼎密封件公司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国家创新平台,目前企业已凝练争创意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华晟新能源公司争创领域类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目前该企业已"揭榜"组建先进光伏技术X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加快广信农化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研"揭榜挂帅"项目进程,提升研发水平。大力推动企业类创新平台扩量升级。支持X先进光伏研究院联合共建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已与X、X物质院达成共建意向;支持X、X、X、X等企业纳入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后备)名单。支持X公司"揭榜"组建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X汽车产业研究院、X县泵阀产业研究院、X能源(X)储能系统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纳入省产业研究院培育(后备)名单。支持X等企业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支持X等企业建设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X梯队。

(二)聚力推动"高标准"科创森林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生产智造。做优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85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提升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三清零"行动。强化涉企政策引导,推进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0亿元以上无研发成果申报的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三清零"内涵提质增效,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级。

(三)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更好吸引和承接沪苏浙创新要素溢出。主动走出去。深化共建长三角X科创走廊,发挥X科创走廊X科创中心作用,举办X市推进X科创走廊建设专题培训班,每季度举办产业类科技创新要素活动,推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打造创新中心、孵化中心、人才中心和招商中心,力争新入驻项目20个、集聚高端人才100名以上。全力引进来。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常态化征集、凝练企业技术需求,案例化汇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与周边高校强势学科产学研对接,重点突出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发挥专项资金效益。精准化开展X"双创汇"创新要素对接会暨高层次人才X行活动,积极参加第三届中国(X)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四)聚力推动"高效能"创新生态优化。坚持"大科技"思维,持续提高科技服务效能。着力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学习借鉴绍兴市、滁州市"科技大统筹"模式,把科技投入、产出等纳入核心指标,开展县域科技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锻长补短。着力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制定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指南,促进人才、平台、设备、项目、资金等"五个向企业倾斜",举办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示范班培训,评选十强高新技术企业、二十强研发投入企业等创新标杆,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着力深化科技人才引育。施科技企业特派员制度,结合省厅文件,精准匹配、精心选派高校教师、科研人员(20人以上)赴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定期发布企业紧缺科技人才目录,积极引育科技人才,力争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110人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