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0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关于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近年来,X省以基层慈善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打通服务民生"最后一米",让民政工作更加走心、更加暖心、更富爱心。

一、发展现状

基层慈善平台是指具备慈善活动开展、慈善资源对接、慈善项目管理、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组织孵化、慈善人才培养等单一或多种功能的城乡社区慈善综合服务平台。2021年,X省出台《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若干规定》,其第三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社会工作站(室)、社会救助站(点)、社区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慈善超市等,推进城乡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帮助慈善组织以及其他从事慈善活动的社会力量与困难群众进行有效对接。"此后,X省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出四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慈善平台发展模式。

慈善超市模式--传统慈善救助空间。慈善超市是以解决特殊群体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物资为主要形式的公益慈善载体。2013年以来,X省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X万元用于支持慈善超市建设,共建成慈善超市X家,累计接收社会捐赠款物上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X万人次。近年来,部分慈善超市积极创新发展方式,有的通过社会化运营改革增强"造血"功能,有的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如X市慈善爱心超市推行"积分管理"制度,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评选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近X人,X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20年,X市慈善爱心超市项目被评为第四届X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社工站模式--新型专业帮扶空间。从2018年4月开始,X省实施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禾计划"项目。截至目前,全省X个市州建成X万个基层社工站点,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部分有条件的社工站转型升级为慈善平台,探索出"物资+资金+服务"的新型慈善救助模式。全省基层社工站累计联动近万家社区社会组织、X多万名志愿者,为残疾人、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关爱服务。如X市依托社工站广泛建设基层慈善平台,设立社区基金X多支,截至目前,累计募捐X万元。其中,X区新河街道幸福桥社区在2023年筹款X万元,并动员X家企业、X家门店、X万名居民参与慈善活动,共开展慈善活动X余场,服务特殊困难群体X人次,有效凝聚了社会力量、解决了社区问题、弘扬了文明风尚。

"爱心传承社会实践基地"模式--慈善精神传承空间。自2015年起,X市教育基金会开始陆续在多个乡村学校建立"爱心传承社会实践基地",组织曾接受过爱心助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通过立德树人,让慈善精神薪火相传。目前,X全市建立爱心传承社会实践基地X个,发展志愿者队伍X支,每年参与的爱心志愿者达到X万人次,年度接收捐赠X万元以上,累计支出X万元,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爱心传承活动。如X县以"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等故事为依托创建爱心传承实践基地,组织志愿者宣讲红色故事X场次,组织X万师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力促进了文明校园和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该项目被评为第四届X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并在网络评选环节获得公众投票第一名。

乡村相见小院模式--村民文化公益空间。乡村相见小院是由X农道公益基金会发起,致力于培育本土人才、引导基层群众自治、为基层赋能增效的村民文化公益空间。截至2023年底,农道公益基金会先后在X县X镇X村、X县X镇X村等X个村庄落地建设乡村相见小院,累计推动成立在地村民自组织X个,引入国内公益机构X家,为当地引入各类项目数十个,累计开展公益文化活动X场,助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X省基层慈善平台建设在探索中诞生了很多创新实践样板,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推动慈善与社区良性互动、慈善与社工有机衔接、慈善与志愿者同频共振,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探索民政工作路径贡献了X智慧。但是,X基层慈善平台发展仍受到不少主客观因素制约,须认真加以研究并解决。

发展理念还不够新。部分民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尚未在理论上深刻理解社区慈善的本质和价值,尚未完全把握社区慈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基层慈善平台的定位、功能、发展路径等认识不深,面对困难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有关基层慈善平台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较为零散,系统集成性不够;"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并理顺;政府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不畅。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吸引力不够。

参与主体不够多元化。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参与主体多元化不够。如社工站和慈善超市由政府主导建设,乡村相见小院和爱心传承社会实践基地由社会力量主导建设,部分基层慈善平台感召力不足,未能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地区发展不够均衡。受经济、文化、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基层慈善平台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如,虽然基层社工站点已实现全覆盖,但是具备转型升级为基层慈善平台条件的社工站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其他地区的基层社工站多元筹资渠道和自我造血能力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基层慈善平台作为社区慈善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承担着重要功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应当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为契机,持续推进基层慈善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积极弘扬"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社区慈善文化,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制度建设,布局发展路线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引领制度创新,通过高水平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打通基层慈善平台建设的堵点、难点。突出从"无"到"有",大胆探索新制度、新标准,出台《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指南》、《社区基金发展指引》等文件,填补慈善平台建设制度空白。突出从"窄"到"宽",拓展延伸制度边界空间,扩大深度广度,制定《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6)》、《社区慈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文件,将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放到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去谋划。突出从"散"到"聚",以《X省关于推进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统揽,以社区基金、慈善平台、社区慈善、表彰奖励、政务服务、规范管理等若干专项制度为支撑,全环节、全流程、全链条加强制度系统集成创新。

聚焦阵地建设,突出文化感召力。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基层慈善平台建设中,应突出社区慈善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为公共参与和资源募集构筑文化基础。以沉浸式体验打造吸引力。在物理空间建设上,全面融入丰富的慈善元素,开辟慈善文化墙,摆放慈善物件,展播慈善视频,利用VR等技术手段讲述慈善故事、展示慈善成果、普及慈善理念,打造强大的慈善"磁场"。以可及性服务打造向心力。找准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变为幸福清单的发力点,打造更多民生可感可及的慈善项目。如在全省部署实施"湘当有爱·四季同行"等品牌活动,增进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促进社区和谐和美。以人文活动打造生命力。结合民政职能、本土资源和群众需求,大力开展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公益慈善活动。如,在关爱留守老人活动中传承孝道文化,在关爱困境儿童活动中培育托幼文化,在服务革命老区活动中弘扬红色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

广泛开拓资源,建好资金蓄水池。丰富的慈善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基层慈善平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积极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基金是题中应有之义。挖掘本土资源,立足社区,扎根社区,常态化开展面向社区的募捐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树立"人人可慈善、时时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捐赠理念,由受益人向捐赠人角色转变,由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引入源头活水,拓展捐赠渠道,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冠名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为城乡社区全面引入文化、信息、人才、产业、项目等资源。构建公益生态,充分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战略性慈善捐赠,将企业发展与社区发展相融合,通过创新生活服务圈的方式打造社区公益价值生态链。

加强管理监督,守护慈善生命线。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要坚持一手抓促进发展,一手抓规范监管,提升慈善平台公信力,确保其发展行稳致远。坚持法治化管理,依法依规建设基层慈善平台,以标准化制度为支撑,以标准化流程促规范,严格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提升公众的法治思维和水平。坚持阳光化运作,结合民政部部署实施的"阳光慈善"工程,严格落实信息公开义务,将基层慈善平台打造成公开、透明的募捐平台,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坚持社会化监督,对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畅通媒体和公众监督渠道,同时建立"群众监督员"制度,让群众亲眼见证慈善活动的决策过程和现场,以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