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区"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工作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抢抓我区获得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区)项目机遇,加快推进"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会主推、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稻蛙共作、生态种养"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模式,将稻蛙和稻米打造成"生态食品、特色精品",不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联农带农共同富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总体思路
按照"一园、多片、五端、三化"的思路,统筹现有稻蛙种养基础资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一园",即在邓家乡花果山玫瑰小镇及毗邻红星镇突击队区域,打造总面积达千亩、种稻占比达90%的区级标准化稻蛙种养示范基地,同时引进分拣、加工、冷链运输、电商销售等企业进驻,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核心示范区。"多片",按核心示范区标准提升规范现有生产基地并在孝岗镇、杨桥殿镇、小璜镇、瑶圩乡、红星镇、虎圩乡、甘坑林场等重点乡镇(场),形成占地总面积千亩以上的乡镇级标准化种养基地,形成多片协同发展态势。"五端",全力推进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销售五端融合,即优化"生产端"、做精"加工端"、畅通"流通端"、培育"供应端"、拓展"销售端""三化",即依托...区稻蛙协会,创立稻蛙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力争成为全省稻蛙生产技术标准;通过"区级种养示范基地+乡镇级种养基地"模式,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种养;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推介,打造"...黑斑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实施提质扩面行动。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规模、五年成高地"发展思路。到2025年底,在执行国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技术指标和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公斤)的基础上,制定...区稻蛙生态种养技术规程,建立稻蛙生态种养...生产标准;启动建设占地总面积达千亩的区级标准化稻蛙种养示范基地,对原有乡镇(场)稻蛙种养企业进行达标改造,使全区标准化种养总面积达到5000亩。到2026年,逐步探索形成一套符合...生态条件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稻蛙生态种养技术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应,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种养总面积达100-200亩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0个,全区稻蛙种养总面积达1万亩;到2028年,建成标准化综合生态种养基地100个以上,其中100亩以上综合生态种养精品基地30个以上;50亩以上综合生态种养示范基地70个以上。各乡镇(场)种养总面积达500亩以上。全区稻蛙种养面积达2万亩,稻、蛙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二)实施补链强链行动。一是培育本土龙头。支持本土企业蛤蟆头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省级黑斑蛙良种场)进行基地升级改造、稻蛙良种研发、早蛙苗生产保障良种供应。支持三川富通、养乐星生物科技等本土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引进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布局饲料加工、冷链物流、黑斑蛙屠宰、蛙肉白条锁鲜、稻米加工、食品包装等稻蛙种养精深加工产业;支持开发高品质风味食品、休闲食品、预制菜、稻蛙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稻蛙"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二是强化招大引强。加大与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合作,紧盯"稻蛙"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全链式精准化招商,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为全区稻蛙种养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对在...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稻蛙""稻蛙米"附加产品工厂、开发黑斑蛙蛙油提炼制成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零障碍、高效率服务,在项目审批、项目用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用好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28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2家。
(三)开拓销售渠道行动。建立多元化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一是深入拓展线下销售,建立稻蛙、稻蛙米产品展示中心,积极宣传展示...稻蛙、稻蛙米特色产品,加强与本地及附近地区商超的对接;与蛙小侠、蛙来哒、老佛爷等蛙类美食主题餐厅、蛙类美食相关的餐饮企业合作;对接大型活蛙销售市场及水产市场;主动寻找干冻蛙白条、蛙油等衍生产品的需求市场并向其供货,争取更多"稻蛙""稻蛙米"产品列入"赣出精品""赣鄱正品""帮扶产品"名单。二是积极创建线上平台,与抖音、快手、小红书、拼多多、天猫、京东、美团等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成立"...稻蛙"自营店、旗舰店,组织参与大型电商促销活动,同时加大稻蛙产业销售人才培训及商家培育。充分利用江西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平台,积极引导稻蛙米、黑斑蛙产品相关企业入驻电子卖场,鼓励机关、企业线上采购稻、蛙产品。
(四)实施标准建设行动。一是建立种养技术和质量标准,引导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制定"...黑斑蛙""...稻蛙米"种养技术和质量标准,积极开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认证,力争建立稻蛙(黑斑蛙)生产省级地方标准。抓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优质农产品精品基地"五类基地"创建。二是建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确产地环境(土壤、水质、大气等)、农业投入品(农药、肥料、饲料、生长调节剂等)等各项生产要素参数要求。三是建立营养标准体系,开展"...黑斑蛙"蛙肉胆固醇、蛋白质、脂肪、维生素E和钙、硒、锌等营养物质检测和标准控制建设;开展绿色蛙稻米AA级标准建设,开展一等蛙油标准建设等。
(五)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区级标准化稻蛙种养示范基地为引领,积极鼓励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统一的养殖规程、产品标准等为根本,创品牌、建基地。下一步,将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品牌宣传推介协同工作机制,持续宣传推介"稻蛙共作、生态种养"综合种养新产品,不断扩大"...黑斑蛙"产品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到2028年,力争申请"...黑斑蛙"区域公共品牌1个,"...黑斑蛙"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达20亿元。
(六)实施科技服务行动。一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稻蛙良种研发、早蛙苗生产、稻蛙绿色生态生产、蛙食品开发、蛙油提炼制成保健品化妆品、病害防治特别是危害严重的歪头、软体、肠炎、白内障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二是引进专业人才,柔性引进相关技术专家进驻...稻蛙产业技术服务工作站,定期对我区稻蛙养殖户开展实地技术指导。三是开展技能培训,由行业协会牵头,利用稻蛙产业技术服务工作站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稻蛙种养技能培训,举办新老养殖户技术交流会,培养一批稻蛙种养方面的技术带头人,从中挑选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按照"一对一、点对点"方式,对全区养殖户进行业务咨询和具体指导,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七)实施联农带农行动。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参股、受益分红等方式,大力培育稻蛙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加盟协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加盟协会"形成利益联结合作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打通产业联农带农、促进共同致富的有效路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设好稻蛙养殖协会,维护行业与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行业与会员的愿望,密切行业与产业链上下及横向联系,发挥在政府与行业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为合作社、养殖户和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种苗、营销等稻蛙生态种养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由分管区领导牵头,成立...区"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做好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的技术指导、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等服务工作,解决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深入研判国家和省市渔业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争取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等上级专项资金。努力把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做成大产业,形成"区乡齐动,部门联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二)落实政策支持。一是开展政策引领,设立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养殖户贷款贴息、标准化养殖、新产品研发、产品认证、品牌推介和表彰激励等。由区财政牵头安排经费用于支付技术人员工资和福利、稻蛙共作、生态种养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品牌建设与宣传、组织人员参观学习、考察培训及奖励等。二是优化金融服务,由区金融服务中心引导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区稻蛙种养产业融资贷款支持,三是争取保险支持,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发稻蛙种养产业特色保险产品,为全区稻蛙种养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保障。
(三)严格养殖监管。控制沟坑面积不得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严禁超标准开挖耕地,不达标田块须有序整改。鼓励少沟或无沟化模式,优化沟坑式样。最大程度发挥边行效应,保证水稻栽插密度。加强稻田生态环境监测,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大产地稻米、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