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5月理论文章合集30篇(第4/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53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5分钟

以文化浸润促进职业热爱

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目光可及、双耳可听、心灵可感的全方位生态文化环境,以绿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促进他们对生态环保职业的热爱。

以生态文化润心。设立"绿色文化讲堂"、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在线上线下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围绕"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及影响路径""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作为"等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以生态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以生态文化怡情。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育人体系,打造优秀生态文明育人团队,淬炼厚植有历史传承、有专业特色、有时代特征的绿色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职业的热爱。

以生态文化导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开展生态志愿者文化、生态诚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认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为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以"三全育人"造就生态人才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群体、各岗位育人元素,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为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注入源头活水。

全员合力。着力打通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盲区、断点,优化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确保全体教职员工服务于育人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互联互通。

全程贯穿。筑牢课堂教学阵地、党校教育阵地、实践育人阵地、网络教育阵地,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将育人工作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方位覆盖。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大力培养知晓"生态美"而有较高生态素养、创造"校园美"而有强烈学校荣誉感、追求"自我美"而身心健康、创新进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坚持"德技并修"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谢剑虹

2022-05-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湖湘工匠",是湖南职业院校新时代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德技并修"育人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职业教育须扬弃单纯技能主义的质量观,将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教育质量极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坚持"德技并修"培养人才应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遵循的根本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把尊重、理解、爱护学生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挖掘和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

遵从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关注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采取"五育"并举、整体育人方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

营造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正视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重视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健全"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职业院校应健全"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以实现德才兼备、提质培优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多元主体育人模式。整合育人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等,形成共同价值理念,建立联动机制,厘清各育人主体的职责和目标,共同推进职业院校育人工作,形成"政校企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制定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载体,准确把握技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融合点,构建"德技并修"课程体系。

开拓多样化育人渠道。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把自觉育人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校企协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企业化实训、顶岗实习等磨炼专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工匠精神。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教师激励和培训机制,实施"德技并重"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性为目标,设计综合化评价内容;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采取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助推学生多样化成才。

完善"德技并修"育人保障

通过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政策,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完善政策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从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制定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高职和普通教育学历互认通道,破解学历偏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制定公平的招考、招聘制度,形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的良好就业环境。

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年生均财政拨款落实到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湖南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特点,多渠道筹措经费,大力支持企业开办职业教育学校或培训机构。

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技能技术人才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肯定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改革成就;大力弘扬和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等美好品质,使"大国工匠"成为全社会尊崇的楷模、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精神指引;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引导家长牢固树立积极正确的人才观、涵养德行力量,构建积极的校园话语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正向引领。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副教授)

对岗定技施教提升人才服务行业能力

刘益贵王旎

2022-05-06

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强调职业教育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在校生规模达1590.1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预计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近年来长期在2以上,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技术人才技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紧密对接企业、岗位之需,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提升人才服务行业能力,已成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精准对接岗位之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精准对接岗位之需,科学制定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适切性的重要举措。

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一要深入调研论证。把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分析人才队伍结构现状与需求;对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及工作任务做细致调研分析,了解各岗位对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广泛听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二要对接国家标准。2019年,教育部发布首批修(制)订的347项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形成了由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构成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各高职院校要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引领下,贯彻"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理念,科学规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三要凸显类型特征。摒弃过去沿袭本科院校"以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养的养成。

科学把握成长之律,差序提升技术技能

近年来,国家赋予了职业院校稳就业保民生、服务技能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新使命。自2019年起,高职院校连续3年每年扩招100万,扩招对象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分类考试招生工作也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挑战。

面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多元化学生,高职院校首先须科学把握各类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利益诉求,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其次,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从职业能力本位出发,以职业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反推确定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应习得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差序提升各类学生的技术技能。

凸显职教评价之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指挥棒"。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列为职业教育的评价重点,为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应强化政府搭台、行业牵头,统筹产业布局和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和税收优惠、奖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指导等,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发挥师资队伍人才优势,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研发等全过程。应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开设订单班等多种形式,多元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应相互依赖、共生演进,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生态。

准确把控时代之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加速升级为中国智造,人工智能、大数据、5G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高职院校要把握新时代新契机、拥抱产业变革升级,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是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共创孵化基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激发人才创新动力与活力;二是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建设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联合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联合开展各类横向合作,承担更多社会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分层分类分阶段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任务工作中,使学生学习生涯与职场无缝对接,并提供继续教育平台,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齐素泓

2022-0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逻辑关系,引导青年学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结合课程凝练故事内容。一是讲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立足百年党史,结合课程内容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鼓舞大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二是讲好新时代党的故事。聚焦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新实践,结合课程内容讲好"建设美丽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感人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讲好地方党史故事。利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课程内容讲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故事,讲好湖南人民勇于牺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提振精气神,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多元主体合力作用。一是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好故事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教师要吃透教材、不断积累,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中,找准故事与理论的结合点,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二是发挥好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微宣讲、微视频、志愿服务等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三是发挥社会力量讲党课的示范作用。邀请优秀党员代表、知名学者、扶贫干部、一线劳模等来校现身说法,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优势。一是加强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大思政课"专题资源;将各地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等党史资源数字化,形成"红色基因库";录制教师现场教学、学生主题参观、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视频等,形成线上党史故事、红色故事教学资源数据库。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利用大学生青睐的社交软件和新媒体平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传播度、影响力。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三是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教学,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xjk20cdy007)的研究成果】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侯旭平陆启越

2022-05-05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淬炼意志品质,增强实干本领,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社会实践正是青年学子与社会、人民实现链接的重要桥梁。高校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为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条件。

优化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打造立体化、特色化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社会实践供给质量。一是强化社会实践课程分类建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打造必修+选修、综合型+创新型的社会实践课程群和课程模块。二是加强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增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思政实践"金课"、创新创业"金课"。三是推进社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坚持成果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统一,构建包括实践成果展示、实践过程参与和实践行为表现在内的动态考评机制,促进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打造社会实践特色品牌,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土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特色。一是打造"移动"思政课特色品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爱好,创造性开展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品牌。推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以社会实践为途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广泛搭建"创客空间"等实习实训平台,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求真知、长才干、作贡献、获成长。三是打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通过创新艺术设计、古建筑修复、园林规划等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明晰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与角色意义,增强服务"三农"专业本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创新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践育人大格局。通过创新校内校外联动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推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育人多元主体联动合作,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推动思政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志愿服务实践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同向同行。三是推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时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校企、校地社会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多重要素、多方资源的协调联动,汇聚实践育人合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社会实践大课堂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读史立信'传承红色基因多维一体彰显育人成效"(21JP033)阶段性成果】

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蒋晓东

2022-05-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运用学术讲道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做到以理服人,必须要有深厚的学理支撑,要善于运用学术讲道理。一是要树立科研支撑教学的价值理念。遵循"重科研、强教学"的价值理念,强化科研支撑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科学性,为讲好思政课道理提供学理支撑。二是打牢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讲好道理的"看家本领",只有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三是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结合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努力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直面问题讲道理。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释疑解惑中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是要聚焦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以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凝练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中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在对问题层层递进的探究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剖析错误观点、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和思想实质,在分析批判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三是要辩证认识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坚持全面、客观、辩证的观点,理性分析不同时期我国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现实问题和努力方向。

善用故事讲道理。思政课教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要善用讲故事,以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讲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通过故事传播知识、传授理论,强化价值引领。一是要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讲好历史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讲好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百年历程和历史经验,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二是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好时代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和伟大成就。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三是要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比较分析法,讲好"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制度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A02)研究成果】

立志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刘丽萍陈爱香

2022-05-05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学为师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目标,做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坚持"学为师表",以扎实学识赢得学生。首先要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师只有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才能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所蕴含的道理讲明白、讲透彻,才可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坚定信念、落实行动。其次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广博的通用知识,广泛涉猎时事政治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不断拓展知识视野。三是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做智慧型好老师,在不同方面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言为士则",以正确言论引导学生。一是坚守课堂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忠诚信仰,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传导主流价值观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抢占网络新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互联网阵地,不断研究新平台的传播规律。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对互联网空间中的错误言论进行坚决回击,及时回应、释疑互联网上一部分人的思想困惑,引导青年"明辨大是大非",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三是助力宣传大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投身思想宣传大阵地建设,发挥理论优势,主动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坚持"行为世范",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自身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二要敬业乐为。思政课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为有为,不断增强传道解惑、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潜心教书育人。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和坚守,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传递真理的火炬、播撒思想的火种。三要求真向善崇美。思政课教师应该站在真善美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职业和行为。以端庄、整洁、优雅的仪容、仪表、仪态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将人性求真、向善、崇美的本心,由内而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日常言行举止中,在教育教学中守初心、担使命,做师德表率,育大德之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研究成果)

以自主知识体系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薛其林

2022-0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