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14/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2018年至2022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支出由1.78万亿元增长至2.46万亿元,切实发挥了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后顾之忧的作用。可以说,医保基金关系到每一位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作为医保基金的监管方,国家医保局始终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首要任务,5年来处理违法违规的医药机构154.3万家次,追回医保基金771.3亿元,曝光典型案例24.5万件,彰显了看好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的决心和力量。

守护好每一分"救命钱",制度建设功不可没。近年来,《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一些技术规范先后实施,医保基金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守护好每一分"救命钱",有赖于各部门协同参与。几年来,国家医保局联合公安、卫健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骨科、血透、心内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药品耗材、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开展靶向监督,除去侵蚀群众"救命钱"的"病灶"。仅2022年就破获案件268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261人,追缴医保基金10.7亿元。

守护好每一分"救命钱",数据赋能大显身手。充分运用智能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2022年,通过智能监控拒付和追回38.5亿元,约占追回基金总数的26%。综合施策、严打违法,强力监管有效堵住了"跑冒滴漏",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运行。

也要看到,即便在监管的高压下,不规范使用基金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定点医药机构通过违规收费、串换医药服务项目、过度诊疗等手段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有些甚至通过虚构医药服务项目等手段恶意欺诈骗保。同时,"一人刷卡、全家吃药"、冒名用卡、一人持多卡分散报销的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医保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手段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仅靠医保部门单方面力量,很难发现这些"穿上隐身衣"的骗保行为,必须切实织密基金监管网。

医保基金来源于参保人缴费和财政补贴,这几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维持在95%左右。蚕食医保基金,损害的是每个参保人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切实织密基金监管网、坚决守住基金安全底线,不仅是医保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参保人的义务,需要构筑起全社会参与的监督防线,持续发挥社会监督对于打击违法违规问题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打击、曝光力度,巩固"不敢骗"的高压态势;构筑全社会监督防线,织密"不能骗"的天罗地网;引导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和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服务行为,推动构建"不想骗"的长效机制,才能彻底斩断违法违规医药机构和不法分子钻空子的念头,让每一分每一毫医保基金都花在治病救人、增进民生福祉上。

开放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高地(人民时评)

对于不少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中国市场机遇不容错过

跨国投资活力是观察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万户,同比增长7.6%。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呈现稳中向好势头,有力证明开放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高地。

持续升温的"增资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勃勃生机。今年以来,外资企业继续加码投资中国,跨国商务活动加速恢复,众多跨国企业高管密集来华考察,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临港修建一座储能超级工厂;西门子医疗在广东深圳南山区追加投资超10亿元,建设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空中客车公司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一场场洽谈交流,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充分彰显着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全球商界不约而同瞩目中国,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态势是强劲的。从投资回报看,中国市场依然极具投资价值。今年一季度,中国贸促会对600余家外资企业进行调研访问,超八成受访外资企业预期今年在华投资利润率将持平或有所增加,超九成受访企业预计未来5年在华投资利润持平或有所增加。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无疑将继续成为外资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从市场机遇看,我国仍处于总需求较快释放的阶段,这将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经营主体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持续释放出巨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呈现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等特征,更多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对于不少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中国市场机遇不容错过。

除了看好我国经济复苏潜力和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极大鼓舞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热情。从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到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再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广大外资企业注入了信心。中国贸促会调研报告显示,97%的受访外企对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为"满意"以上;今年一季度,受访外企对获取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和促进市场竞争等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80%。

中国的市场,世界的机遇。回首过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投资机会众多、投资回报可观,对各国企业形成强大吸引力。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可以说,中国市场兼具高质量与增长潜力,投资中国、扎根中国,就意味着选择更好的未来。我们相信,一个开放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必将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让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

科技赋能,建设更多新粮仓(人民时评)

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这里锚泊作业。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船载舱养模式下,"国信1号"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比每年查干湖冬捕总量的两倍还多,堪称移动的海上牧场。

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里第一个实现了养殖水产品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国家。近年来,从抗风浪深水网箱、远海生态围栏到养殖工船,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各类海洋养殖装备赋能,我国不断加快耕海牧渔的步伐。在发展空间上,由近岸浅水向深远海拓展;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型。通过持续打造"蓝色粮仓"和优质蛋白生产新基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鱼类"游"上了百姓餐桌。

实践启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蕴藏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优势和潜力。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利用,有助于缓解陆地资源紧张,丰富居民膳食结构,提高我国食物稳定安全供给水平。

进而言之,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着眼未来,应兼顾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力,实现多养鱼、养好鱼。一方面,要科学拓展宜渔水域,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内陆大水面资源,优化升级生产方式,深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态网箱等集约立体养殖模式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大优良苗种选育,加大水产"芯片"攻关,并在养殖实用技术、加工流通等环节发力,让"菜篮子"装上更多优质水产品。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以强调。耕地、海洋之外,2.31亿公顷森林、近4亿公顷草原等,都是让中国饭碗更丰盛的底气所在。也应看到,激发森林"粮库"潜力,涉及精准育种、生态栽培、精深加工等环节,亟待培育生态化生产的绿色供应链;开发利用草原充盈"肉盘子""奶瓶子",尤须立足平衡草畜矛盾,在饲料生产、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发推广新技术,打造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总之,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辟更多食物来源,离不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更需要扎扎实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产能,打好组合拳。

从过去80%的食物来自主粮,到如今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主角",相关趋势折射出老百姓悄然转变的食物消费结构,也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机遇。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一定能建设更多新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人民时评)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高度重视。

生态修复,一般是指运用生物工程、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措施重建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原有状态或者接近原有状态。"十四五"期间,我国启动"山水工程"负面清单审核,明确将不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规则、工程措施缺乏科学性等9类项目排除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之外,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自然资源部前段时间发布的信息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山水工程"既保护恢复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保护修复了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系统,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让神州大地生态"颜值"持续提升。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措施。

也要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更多实效。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应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正因此,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认识到,生态保护修复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分类施策,但"自然恢复为主"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实现目标,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则需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生态重建。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应不断探索创新。各地生态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修复的生态类型也不尽相同,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找到适合路径。以"山水工程"为例,福建闽江流域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探索破解互花米草治理难题;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开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甘肃祁连山为实现对退化森林及草地的封育恢复,在限制放牧及采伐活动的同时,提供护林员、旅游向导等就业岗位,开展蘑菇、地耳等林产品的种植,拓宽增收渠道。这些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也启示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才能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越来越稳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将越来越坚实。

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10条汽车运输船的大订单让船坞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带动汽车运输市场需求高涨,折射中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2.1%。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尽管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我们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且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新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当前我国外贸的"含金量",也形成了新增长点使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新产品塑造新优势。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外贸出口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相比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出口"老三样","新三样"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特点。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出口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国智造"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新市场开辟新空间。在浙江宁波,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在湖南长沙,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更大潜力;在广西南宁,将于9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蓄势待发......一场场经贸盛会,见证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既扩大了贸易朋友圈,也拓展了外贸增长空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7%和10.5%。这启示我们,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必须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背景下,跨境电商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助推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大市场。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进一步激发外贸主体活力,提升外贸运行效率,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