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在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汇编-12篇(第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5分钟

认识资本二重性是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理论基石。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这源自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力属性;抽象劳动,蕴含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比较,是价值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关系属性。以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为基础的资本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力属性;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关系属性。对于资本来讲,提高生产力是手段,赚钱才是目的。单个资本要获取更多利润,就必须不断推动自身生产力进步,使自己的生产力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更廉价的方式生产同种商品,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简言之,资本对利润的渴望,是通过生产力进步为手段来实现,生产力进步似浪潮般不断涌动,单个资本以自身生产力进步来获取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行为,会逐渐扩散到整个社会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平均水平。这会导致一个总体性后果:社会总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排挤代替工人,长期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表现为一个趋向下降的总体趋势。马克思将之界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本质,就是资本二重性矛盾。

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理解和把握了社会主义基本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资本关系,发展起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三大资本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资本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资本,是"资本二重性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造性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资本形态,转变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资本形态"。资本只要存在,自身固有的资本二重性及其矛盾就不会消失,但会发生历史转型。现阶段资本结构中体现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它们在整个资本结构中的比重和主导作用,决定着中国特色资本结构动态演进的历史方向。

资本治理理论是认识和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实践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要利用和驾驭具备二重属性的资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更要在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要有效应对资本二重性及其内在矛盾,实践已然要求加快构建资本治理理论。

第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促进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我国市场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资本要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安全、国家重大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民需要而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聚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而不能偏离或背离这一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发挥资本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发挥各类资本作用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首先,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与合作程度,取决于所有制的具体结构,取决于哪种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在中国特色资本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资本和劳动之间并非对抗性关系,而是具有较强的合作性。其次,三大资本形态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具有强大的合作共赢特征。例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对我国机场、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高效廉价的基础设施条件给非公资本在国际资本之间竞争中构筑竞争优势提供了独特的社会条件,扩大了非公资本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非公资本在产业分工合作中所具有的灵活高效,也极大提升了国有资本效能。

第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是发挥非公资本作用的根本要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新型政商关系的核心含义,正是在于如何从理论上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非公资本,如何从实践上更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资本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是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必要前提。非公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其自行扩张的无序性,表现为在利润导向下可能不断脱离实体经济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是反对非公资本各种形式垄断的必要前提。垄断能够允许资本获得垄断利润,从而适应资本不断攫取更多利润的本性,而非公资本的不断扩张已经表现出垄断趋势,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新兴企业形式,以数据垄断为主的垄断行为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垄断的新特征。只有构建起新型政商关系,党和政府才能对来自非公资本的垄断进行调节、进行管理,才能坚决抵制凭借各种形式的垄断来攫取垄断利润的行为。

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待经济问题,善于用系统思维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资本二重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

以消费为支撑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国内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它包括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等多个层面,承载不同区域和三次产业发展,支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循环流转,体现一国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纵观工业化以来各国的发展历程,消费作为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需求,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市场规模扩大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而且能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以消费为支撑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经济复苏压力持续存在。受人口规模和结构、市场化改革、工业化进程、技术创新、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市场面临新形势、新问题。综合研判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我国亟须从市场制度、市场环境、产业结构、业态模式、对外开放等方面入手,推动消费全面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完善市场制度激发消费活力,夯实国内大市场的要素根基。劳动力市场发展支撑了消费市场的壮大。当前,由于受到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不足、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反映到消费市场则存在由于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城乡二元消费结构。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通过扩大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国内大市场的劳动要素流动机制。改革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投入,有效增强我国总体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劳动力供给结构和质量与国内大市场发展需求相匹配,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

当前我国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阻碍了规模效应的发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要着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壁垒,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制约国内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统一国内市场规划和标准体系,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畅通国内市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做大做强国内市场。

以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服务升级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国内大市场质与量同步增长。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先天具有国内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依托国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阶段。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能够为生产企业带来创新试验场,也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以服务业发展支撑服务消费升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2015年,我国服务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超过50%,同时,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首要动力。与发达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的消费水平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从商品向服务升级过程中,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尚未被有效满足,服务业与服务消费双升级成为大势所趋。要在调整、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业、旅游业、交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娱乐业等,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以消费需求变化为导向,从第三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投资结构、创新产品技术,开发适合各消费群体需要的服务,优化有效供给,促进居民服务消费增长。推动医疗、教育、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夯实新型消费基础。数字技术创新带来市场变革。生产创新与消费升级相互影响,新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社会生活。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为推动经济循环提供新动能。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技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融合创新为导向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其在更多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工业与商业、金融、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活力,引领新型消费发展。

提升开放水平增强消费市场吸引力,为国内大市场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与海外市场在贸易、投资、金融、自然人流动等领域的紧密联系。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和引领者,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了空间。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壮大,扩大开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市场的影响力。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放宽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国外市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的吸引力,形成国内外各种优质要素向国内聚集的"虹吸效应"。推进技术标准、法律法规、认证体系、社会责任标准等标准和市场规则的国际国内对接,促进商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自由流通,推进国际国内市场对接。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历史文化、现代商业文明等综合实力,增强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广大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基本经济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还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了新内涵、开辟了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理论飞跃。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就是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持续深化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经济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这要求"十四五"期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中国经济学教材、手册、年鉴建设等学科基础项目为抓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学科体系建设重在基础建设,一门学科的教材体系、研究手册、年鉴、文献数据等是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要从这些基础入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中。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优势,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要求,以《经济研究》编辑部为主要组织单位,正在编撰《中国经济学手册》,相关条目已从今年《经济研究》第一期开始以专栏方式刊载。同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为主要承担单位,着手组织《中国经济学年鉴》和《当代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手册、年鉴的编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容和要求。

二是以重大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将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术体系创新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给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实践土壤。经济学学术理论体系创新,需要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用中国经济发展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用中国经济实践深化中国经济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等。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中国经济学要围绕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通过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不断创新完善学术理论体系、研究组织体系、平台支持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推进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自2020年开始,充分发挥经济学科齐全的优势,集全所之力每年围绕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形成年度《中国经济报告》,已完成出版"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两个主题报告,今年的年度《中国经济报告》主题则为"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以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为基本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通过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的创新工作,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坚持研究与普及并重,坚持破立并举、以我为主、融通中外,将中国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队,需要强化对政治话语的学理化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学科概念、范畴和理论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阐释,形成富有学理性的表达方式和风格。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学术期刊为平台,积极推进和努力引领中国经济话语体系建设,发表了大量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经济学学术论文。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需要,也是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引领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必然要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