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207/280页)
坚持月度定期培训制度,着力打造高素质统计队伍。每月至少开展1次(期)党建、法规、素能提升等各类培训和讲座;定期对县区和乡镇统计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半年对所辖县市区培训工作进行一次抽查,力求锻造一支能文能武、能打胜仗的统计干部队伍。
坚持月度向上汇报制度,着力畅通沟通渠道。每月加强与省统计局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及时了解省局统计调查工作部署,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经常汇报工作情况,听取工作指导,积极邀请省局来郑举办会议和讲课培训。
聚焦"四类目标"是指:优化"信息窗"、当好"参谋部"、绘好"晴雨表"、做实"数据库"。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指导作用,将"事后统计"转变为"事前预判+事后分析"。
注重统计前瞻性。聚焦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统计监测预警,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早预测、早预警、早提醒、早建议。
注重业务指导。不断提升统计指导的广度,做到区域指导全覆盖;提升指导的精度,切实降低预判错报率、提高精准度;提升指导的深度,深入一线调研,切实提升指导效果,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
注重分析研判。科学分析主要经济指标,准确预判"拐点""控点",推动增长点稳定增长、下滑点止跌回升,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反映郑州经济发展成果。
注重专业素养。建立重点课题分析研究小组,横向联合、上下联动,跨专业、跨层次整合统计系统力量,联合作战,合力攻关,全面提升统计干部专业能力素质,真正做到"服务决策、数创未来"。
"统计改革创新任重道远,"陈平山说,"国家、省、市为我们定好'盘子',我们更要理清'路子'、开对'方子',条条定责任、步步抓落实。向中心聚焦、为大局出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把统计改革转化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转化为政府治理的效能,助推郑州经济'一年起势、三年成势、五年胜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0269.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保持领先。
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1年,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领域稳中有进。
值得关注的是,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6251.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新基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线上消费表现活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3%,提高4.1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引领新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66.9亿元和9961.6亿元,按现价计算,分别增长14.2%和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两成左右。
科技创新为北京构筑发展新优势。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0.5万件,比上年增长20.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5件,增加29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增长14.9%,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过去一年,北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保障发力显效。
统计公报显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5.9%、14.6%和8.8%。全年供应的建设用地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重为42.8%。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725.1万人、1486万人、1358万人、1305.9万人和1082.7万人,均比上年末有所增长。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继续提高。
经济发展惠及民生,居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来。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2元,比上年增长8%。居民消费逐步恢复,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640元,比上年增长12.2%,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据统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各季度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调控目标5%以内。
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244.17万人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市环境更加宜居......过去一年,北京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呈现出诸多亮点。
天更蓝,水更清。统计公报显示,全市PM2.5年均浓度值为3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2%;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分别为26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10.3%和25%。全年污水处理率为95.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城市绿化覆盖率49.3%,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2平方米,增加0.03平方米。
公共服务方面,年末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3万张,增加0.3万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增长25.9%。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市日最大单样本核酸检测能力达156.3万份,共有负压病房1420间,负压救护车197辆。截至年末,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677.91万剂、2244.17万人,全程接种2167.76万人,加强免疫接种1276.6万人。
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顺利完成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68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63%,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18.31万人,出生率9.35‰;死亡人口61.12万人,死亡率4.83‰;自然增长人口57.19万人,自然增长率4.52‰。
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43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3.66亿元,增长7.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50219.19亿元,增长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0%;第三产业增加值69146.82亿元,增长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4:55.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2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增长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