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245/280页)
在深化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方面。徐州市聚焦数字赋能,以智慧政务为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数字城市顶层设计。夯实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总门户,实现四端服务融合、标准一致,数据同源、更新同步。构建全省唯一数字化联合审图市县"一体化"工作机制,提供"统一入口、统一平台、统一监管、统一评价"服务,项目基本信息自动获取、审查数据真实有效、报送环节大幅减少。
如今,徐州市在围绕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面,无论是5G、大数据等硬支撑还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好营商环境等软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接下来,徐州市还将不断夯实新基建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底座。
做强支撑促进数字经济提速发展
盛夏时节,在徐州经开区蒂森克虏伯罗特艾德(徐州)环锻四期项目(XREM4)施工现场,上百名工人冒着酷暑作业,焊接、切割、吊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该项目所在地前身是两家低效的小型液压件厂,为盘活低效地,徐州经开区通过"腾笼换凤"为新产能发展腾挪空间扩大总量,答好数字经济必答题。
徐州经开区做强要素支撑只是徐州市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徐州市从组织保障、金融扶持、人才支撑等方面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6月15日,市委书记宋乐伟对《关于以数字化转型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提案》进行领衔督办。
6月27日,宋乐伟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强调,自觉把发展数字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更好地为徐州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8月9日,市委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一场场关于数字经济的强调部署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势头的坚定决心的彰显。
在金融支撑方面,徐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朴道征信战略合作,双方将建立健全徐州市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培育发展规范的征信市场,引导徐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助力徐州市数字化城市建设。
在人才支撑方面,市人社局紧紧围绕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以"555"引才工程为统领,加快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培养,大力引进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数字经济人才,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素质高、结构优的数字人才队伍,助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在加快数字领域创新型企业招引培育方面。截至目前,全市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40余家。围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大数据等产业链,筛选100余家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型企业,对照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经费投入等高企关键申报条件,指导企业建立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做强支撑是必要保障。接下来,徐州市将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省级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速推动数字产业化,以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龙头,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力争三年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提升到GDP的10%以上。
靠前发力提振内需还要持续加大力度
每经特约评论员陈宪
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超过了预期目标(6%)。然而,用GDP统计的支出法,分解一下"三驾马车"的贡献后不难发现,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我们所期待的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加内需对增长贡献的格局还未到来。因此,笔者认为,提振内需还要持续加大力度。
根据初步核算,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第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4、-0.5、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3%、-11.6%、26.4%。第四季度数据低于全年平均水平,佐证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
上述数据表明,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在2021年能够达到8.1%的增速,净出口的贡献极其重要。由于我们在2020年上半年就比较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较早地恢复了生产和产业链,当年就实现了2.2%的增长。而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疫情持续蔓延,故我国的出口形势意外地持续向好。2020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5%。在国内消费和投资双双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出口能够"帮衬"一把,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然而,净出口的这一亮眼表现,是非常态下的结果。近期有关各方的预测是,2022年,我国的出口将不可能继续维持20%以上的增速。比较乐观的估计,2022年的出口增长在10%左右。如果进口仍然保持2021年的增速,那么,2022年的净出口就将是负值,对增长的贡献也将为负。因此,提高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速度,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成为"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
根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扩大内需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战略基点。为此,要从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两个角度发力,以实现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增长目标。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首要举措。在2021年的经济数据中,有一个亮点。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3和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6缩小至2.5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差距的逐年缩小,对于缩小我国的基尼系数,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乃至增加消费对增长的贡献,都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国家统计局在发布2021年宏观经济数据时指出的,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一是促发展投资潜力巨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GDP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二是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农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居民的20%左右,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三是创新投资动力充足。四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正在发力。因此,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22年各有关方面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其中,安排基建项目,增加有效投资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