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第3/4页)
四是健全校服管理工作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校服定制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进行整治,完善和规范中小学校服定制采购制度、程序及监管体系。重点治理校服采购工作中采购单位政策意识、法律意识、程序意识不强;校服定制过程中不按规定进行采购,吃回扣等违规问题;校服采购过程不按规定进行备案、公示,不接受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等3个方面的问题。从源头着手,采用"问题清单化"的方式,逐级逐项进行摸底排查。坚持学生自愿、深度调研、依法采购、主动公示、留档备案的原则,把好入口关,鼓励实行"双送检";把好出口关,实行"明标识"制度;建立内部"黑名单"制度,明确采购单位不得向"黑名单"企业采购校服。要积极协调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健全校服廉政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加大对违规选用采购校服、乱收费、吃回扣等行为的查处和通报力度。同时要建立信息服务制度。有条件的县区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校服从采购、使用、监管甚至到回收等各个环节都能公开公正、完整呈现,切实提升校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及追溯能力,切实做到规范管理,依法采购校服,安全使用校服,人人能穿校服。
五是坚决守住营养餐"两个安全"底线。要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学生营养餐管理工作中吃回扣等腐败问题进行治理,压实试点县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宣传,完善社会监督,有效提高学生供餐质量和营养水平,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要重点整治试点县人民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挤占、拖欠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问题;招标程序不规范及违规招标承包、乱收费、吃回扣,选用的供餐企业责任心不强和经营管理能力低;营养餐管理工作中吃回扣和供餐质量不高等问题。要确保食品安全,仍存在引进供餐企业托管经营问题的试点县,要健全供餐准入、退出机制,切实把好质量关,确保关键环节安全可控。供餐企业必须在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后方可为学生供餐。不具备准入要求的,严禁参与招标。对企业供餐违反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或存在降低供餐质量标准、随意变更供餐食谱,克扣、减量、延时供餐或服务态度恶劣等行为的,要停止供餐资格,情节严重的列入全市"黑名单",禁止参与学校供餐。要确保资金安全。存在拖欠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县,要尽快把拖欠的资金发放到位。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实名制管理,摸清底数,精准到人,确保不遗漏一个按政策应受益的学生。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问题。各试点县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时拨付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严禁截留、克扣、挤占、挪用等行为。要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将工资待遇、食材配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和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为推行学校食堂供餐提供有效保障。要有效提高食堂供餐比例。各试点县要切实落实好政府主体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学校食堂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和供餐条件,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逐步扩大完整午餐的供餐范围,尽快实现由课间加餐向食堂供餐的转变。
三、严格督导检查,夯实工作责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专项工作组,要真正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举措,高质量开展整治工作,要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建立起一批管长远的制度规章,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使整治教育系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做到扎扎实实,踏石留印,久久为功。要扛稳压实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责任,各县区、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抓、具体抓、深入抓,敢于直面问题、动真碰硬,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要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长效治理,确保专项整治不走过场、不走形式。同时要加大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层层传导压力。要强化督导检查,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切实把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把责任压到每一个党支部书记身上。市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将联合教育督导部门、县区纪委监委对各县区以及局直学校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实地评估。对问题突出的县区,采取专项检查、交叉监督、联合监督等方式靠前监督,切实把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急难愁盼"问题摸清摸准,提高监督的精准度,推动专项整治的针对性。
三是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坚持有责必担、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从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着眼超前防范、关口前移,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同时,对落实工作不力,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对信访件办理久拖不决或处置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相关责任人将进行严肃问责,并通报曝光。对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不力的及时约谈、通报批评,并将有关情况函告当地党委、政府。
最后,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对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再提几点要求。
开展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破解中小学生"放学早、接送难"矛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目前,全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覆盖面较低。我市的课后服务覆盖面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占比是35.73%,我市为2.9%;全省城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覆盖率是72.5%,我市为64.8%;全省镇区和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占比是30.19%,我市不足10%。二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县区财政经费保障没有持续性,今年以来,除市直和X城区外,XX县、XX县等七个县区课后服务经费因财政紧张目前还暂未落实到位。三是服务能力水平受限。试点学校由于受条件局限、专业教师不足等因素影响,服务能力难以全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下一步,根据XX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了XX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各县区教育局要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制定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秋季开学各县区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全面落实。一是要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按照"属地管理、学校为主、自愿参加、公益惠民、安全有序"等五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确保完成2021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深入研究,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在确保县城乡镇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好农村学校中小学生的延时服务问题,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二是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管理、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可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三是要提高课后服务质效。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志愿服务"等服务模式,动员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校外专家力量参与进去。着眼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积极探索改进服务形式和内容,构建包括课后辅导、文学阅读、科技创新、综合实践、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等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着力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按照每周五十二的时间要求,保证延时服务的时间。四是要拓宽服务渠道。鼓励、支持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从家庭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引导、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积极探索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暑期托管服务。
下一篇: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