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在大学物理学科百年暨学科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3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在大学物理学科百年暨学科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同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厦大物理学科创建100周年的喜庆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回顾厦大物理学科发展峥嵘岁月,共同祝贺学科百年华诞。首先,我谨代表学院师生,向各位嘉宾、各位领导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为厦大物理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及关心支持学科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继往开来忆百年,砥砺前行谱新篇。自1923年学科创建至今,物理学科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个不同寻常的100年里,厦大物理始终不忘国家使命,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书写了充满荣光与梦想、开拓与奋进的时代篇章。今天我们在此欢庆厦大物理学科百年华诞,既是总结过往,更是展望未来。一个世纪的孜孜以求,绘就了厦大物理学科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

102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陈嘉庚先生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倾资创办X大学。

陈嘉庚先生怀抱创建"世界之大学"的宏愿,擘画学校发展蓝图。X大学成立之时,师范学部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学部,下设"哲学教育科"、"文史地科"、"数理化科"、"博物科"四个分科。而在"数理化科"下设有物理学门,X大学的物理学教育由此发端。1923年以前,中国仅有京师大学堂、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大同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设有物理学科或物理学系,校主陈嘉庚深知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高新技术先导的重要性,在1923年4月,X大学改学部为科,全校设置文、理、教育、工、商、新闻等科,X大学物理学科教育肇始。1924年6月,X大学物理学系正式成立。那个时期中国物理学教育刚刚起步,学校广求贤才、名师,聘请田渊添为我们的第一个系主任,培养专门人才,积极建设物理课程和实验设备,奠定了学科基础。

1926年,胡刚复前来物理学系任教,担任X大学理科主任兼物理学系主任。1918年他从哈佛学成归国,开了研习物理风气之先,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拓荒者"。物理学科在晚清引入我国之后,大学堂里尚无物理实验室。胡刚复以亲手制作的实验仪器充实了实验室并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把真正的物理学引进中国大学的讲堂。此外,他还聘请能人志士主持理科各系工作。秉承学校于理科"研究专门科学,传布科学智识,造就科学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购置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

1927年,X大学创建天文学系,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3个天文系之一,翻开了我国天文学事业的重要篇章。天文学家余青松博士来天文学系执教,任天文学系主任,兼任厦大气象台主任。他曾计划建设一处完备的天文台,后未能及时施行,但当时购置了如四寸径之天文望远镜先进仪器,而今厦大物理人继承余先生遗志,建设了X大学天文台,这个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望远镜也被完好地保存在天文台内。

1937年X大学改为国立,在这个苍黄翻覆、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一位物理人推向风口浪尖,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国立X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本栋先生。卢沟桥事变之时,萨本栋校长将海防前线的X大学内迁长汀,他呕心沥血、坚韧治校。厦大在长汀八年,规模日大,声誉日隆。在空袭威胁下仍弦歌不辍,被誉为"东南最优之学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之强"。萨本栋校长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聘请高素质的教授,因此为聘请优秀的教师而四处奔波,在其不懈努力下,谢玉铭、周长宁、陈世昌等教师也纷纷来校任教,他们先后担任过数理学系主任,推动了厦大物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谢玉铭于1939年到校,历任数理学系教授、理学院院长、兼数理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为抗日战争时期X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研上,他与合作者在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研究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兰姆移位的现象,这在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长汀时期的厦大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大培养出了十多名院士,其中固体物理学家谢希德、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都出自1946级数理系。

1952年,全国院系大规模调整,物理学系恢复成立,这一时期,X大学聘请了黄席棠等骨干教师来系任教,物理学系规模迅速扩大。黄席棠任教物理系主任期间对学生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他认为直观教学、示范试验十分重要。他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在他的努力下,亲自建立示范教学实验室,引进先进仪器,打造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实验室。

1956-1958 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厦大物理参与全国五校--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X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创办新中国首个半导体物理专门化。

X大学刘士毅、吴伯僖和北京大学黄永宝等人主要负责半导体实验室和相关实验课程的建设,他们合编出版的《半导体物理实验》一书,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各高校广泛采用,引为实验教材。五校联合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毕业的物理系学生有许居衍、沈耀文、周必忠、郑健生;1958年毕业的有吕文选、蒋江涵等;由北京大学五年制毕业的学生有黄美纯、陈辰嘉、洪良基、王仁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回到X大学,为母校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扛起职责和使命,厦大物理积极支援兄弟单位建设,1958年起,为帮助新建的福州大学筹办物理系,包括黄席棠、颜戊己、刘士毅等一批骨干教师被抽调到福州大学任教。

1958年7月,吴伯僖等几位参与五校联合计划的老师陆续回到厦大。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科研平台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厦大物理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电致发光实验室。

1962年,半导体教研室分为发光教研室和半导体教研室,X大学成为当时部直属高校中唯一设有发光相关专业的学校。发光物理在厦大从此生根。1970年海洋物理专业支持创办了海洋系。

1977年,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为加强数、理、化公共课的教学,学校于1977年12月决定正式恢复公共物理教研室,归属物理学系。1978年物理学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受中国科协、中国物理学会的委托,X大学物理学系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这是当时中国发光学领域的盛会,在这次会议的过程中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时任X大学物理学系系主任吴伯僖担任副理事长、时任X大学发光物理教研室副主任黄启圣当选理事。1985年,创建电子工程系。1986年,正式招收首届博士生。

1995年7月31日至8月4日,第19届国际统计物理会议在X大学召开。这是第二次在亚洲召开、也是中国首次承办高规格的国际物理学学术会议。

迈入新世纪,物理学科的发展也进入新纪元,随着学校统筹发展,1999年,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学院领导班子召开物理学系"十五"远景规划会议,筹谋新时代下学院发展大计。随着学科稳步发展,2000年获批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点,2003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07年,凝聚态物理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厦大物理始终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原则,2008年,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复办航空系。2011年,电子科学系成立。

2012年,天文学系正式复办。成为国内第五家天文学系。

随着办学规模逐渐扩大,2014年,学院从白城物理馆搬迁到海韵园物理机电航空大楼。

2015年,为"急国家之所急、忧国家之所忧",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发展为航空航天学院;此后,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至2016年,电子科学系发展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年,物理学专业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试点名单,萨本栋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

2022年,X大学天文台正式揭牌。并逐步对社会开放,为天文科研、科普及教学提供了重要平台。

同年,牵头成立福建省高校物理学学科联盟。福建省物理学学科联盟整合省内优势学科资源,由X大学、福建省物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闽南师范大学、X理工学院等9家单位共同组建而成。

一百年来,厦大物理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奋发向上,不断积淀、厚积薄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突破和创新成果,在体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一流物理学科的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

学院现已形成学科梯队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雄厚的教学与研究实力,现有全职教师105人,包括萨支唐院士,6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6大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3位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5位国家级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其他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0位南强青年拔尖支持计划A类人才,15位青年拔尖支持计划B类人才。

学院下设物理学系、天文学系,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柔性物质研究及应用创新引智基地等研究机构,此外,还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平台,5个校级平台。

近年来,形成了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软物质物理、光学、多信使天体物理六大学科方向。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经过百年积淀,厦大物理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创新、协作和服务的理念,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955年,吴伯僖指导刘瑞堂、吴曾谟等学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块导电玻璃,并首先观察到了电致发光现象。这是厦大半导体发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5年,研制出的电致发光计数器并在当年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展出。1973年,江炳熙等采用溶液生长法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低位错密度的片状GaP单晶,并通过掺杂制成红、绿、黄发光二极管,进一步对金属半导体接触、发光器件制备、掺杂诱导的激子发光猝灭等课题开展研究,其中关于"磷化镓发光器件芯片制造技术"被国家科技部编列1992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在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评"金牌奖"。

1970年X大学第一个恢复电致发光科研组,开展应用课题的研究,先后研制出电致发光平板示波器等多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试验样机。为了与国际电致发光前沿研究同步,1979年科研组又开辟了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