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校长在某高校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天地阔 任徜徉 思无量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3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校长在某高校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天地阔任徜徉思无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代表学校热烈祝贺并隆重欢迎2024级X名本科生、X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X名来华留学生加盟X,欢迎你们!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今年的南方异常炎热,大家都入学了,可天气还是不肯入秋,似乎入秋比入学还难。高兴的是,送走"秋老虎",我们终于可以道一声"天凉好个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X就是收获"酱菜"的季节。此时此刻我们站在看台上,朝操场上一眼望去,仿佛一片"小酱菜"晒秋的丰收景象,真是"X好个秋"。

进入大学,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据说每每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人们都要思考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否则既是失职也是失智。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问题看起来很空,但是我认为它可以引发我们对自身眼界、心态和智识的反省和觉悟,所以不妨想一想,试着回答一下。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站在你们的位置试着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问你,你是谁?你会说,我叫某某某。其实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你会说,我是男生或者女生,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师的学生,是物理组或者历史组的考生,是某某地方的人,是某某中学的毕业生,如此等等。你还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对于这些属性,你是又不全是,时是时不是,此是彼不是,更重要的是你还有更多的乃至无法穷尽的"其他种种是",对于这些可能的"其他种种是",有的你知道,有的你根本不知道,甚至永远不知道。所以说,一旦当你说"我是谁"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其他了,"其他种种是"就这样被自己对自己的某种定义过滤掉了。那么,是不是就不要定义了,让这个问题陷于本质虚无了呢?也不是,你还是可以定义,甚至可以不断抽象地去定义,只是每当定义之时你还能注意到你始终会面对的既是又不全是、时是时不是、此是彼不是的事实。因此,我要给出的建议是,虽然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都各有所属,但最好能觉悟到"不为所属之所束",不要让自己陷于某种定义的束缚,不要让自己因为某种自我认同而陷于自我隔离的境地。

但是,如果我们互换一下位置,你们来问我,我是谁?我的回答是:天地阔。为什么要如此答非所问?一则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属性很多,无从完整作答。二则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有开导的责任。我回答"天地阔",并非故作声势,而是希望能开导同学们以更加开阔的眼界看待自己的可能性,看到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实有天地之无垠,虚空天地之无穷,未来天地之无限,意识到自己远非一时一地一局一域之人,而是天地之间无限可能的一个人。在阅读军训心得的时候,我不无意外地发现,同学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来到了一个截然有别于家庭、家乡、高中的新天地。比如说,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胡莹同学就写道:"军歌响彻之时,在我们面前,是广阔的天,疏淡的云,还有那个焕然一新、初露锋芒的自己。"大学是同学们走向社会的过渡期、通向职业的基础期、面向未来的准备期,现在你们站在大学的边缘,希望能自主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习惯圈,以定义一个全新自我的历史主动在大学的天地里不断打开自己的眼界,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豪迈搭建起自己的新天地。

第二个问题:我问你,你从哪里来?你会说,我从某个家庭来,我从某某家乡来,我从某所高中来。你合乎常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都是从实体的角度出发的。你告诉了一些与你关系密切的地方,但是尚未意识到这些地方对自己施加的巨大影响。当我问你"从哪里来"的时候,作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其本义并不是想谈论这些地方,而是意图引起你对身份地、出生地、成长地等这些"来处"对自己施加的影响及其所带来问题的思考。关于这一点,其实有的同学已经觉察到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许靖儿同学在军训心得中写道:"或许我们的思想、激情与阴暗,都应该在阳光下晒晒。"说的很深刻,我们的确有必要把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好好晒一晒。

当你说起自己来自某个家庭、某个家乡、某个学校,代表着你对"来处"有一份情感的归依、一份文化的认同、一份知识的自信,这是珍贵的,值得永远珍惜。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一点羁绊、一点闭塞、一点偏狭。说从家里来,也可以说是从某种依赖、依附状态中来,从父母亲朋的过度期待中来。说从家乡来,也可以说是从某种地方性认知中来。说从高中来,也可以说是从应试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中来。归根结蒂,不论你从哪里来,实则都是从旧的自我而来,从各种固化的认知、习惯和憧憬中而来。所以,在哲学的语境中,"我从哪里来"其实是一个反思性问题,它提示我们要关注过往给自己所带来的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问题。因此,我想给出的建议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其来有自,但最好都能觉悟到"不为所来之所赖",不要让自己沉浸于过往而不觉乃至不能自拔,不要让自己因为某种"来处"认同而陷于路径锁定的境地。

现在,我们互换一下位置,你们来问我,我从哪里来?我的回答是:任徜徉。同样答非所问,为什么?一则我意识到一个人的"来处"虽多,但皆非根本。二则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有引导的责任。我回答"任徜徉",并非故作潇洒,而是希望引导同学们以更加轻松开放的心态看待大学学习。如果说回答"我是谁"难在因"我"之潜在无限而无法言说,那么回答"从哪来"则难在因"来处"之实际设限而不必言说。认识到"来处"对未来选择可能造成的路径依赖乃至路径锁定的效应,同时考虑到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那么抱持一种无所从来的徜徉心态面对当下和未来岂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徜徉就是要"心门大开",它是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心态,是不局限在过去的片段里、自己的观念里、别人的期待里、众人的缝隙里的勇敢自在的状态。惟其自在,反而更能自适应环境变化并相机最大化,因此一个人在徜徉的状态下往往会学到更多,恰好印证"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奥妙了。徜徉更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毅力,它需要做长周期的学习规划,并严格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徜徉状态的自己是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严师。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有本质差异,如果我们身体已经进入大学,而心态和能力还在高中,纠结于考试和考点而不是兴趣和问题,纠结于琐碎知识而不是求知和探索,纠结于知识细节而不是原理和方法,纠结于专业边界而不是广泛涉猎,那就不是真正在上大学。

第三个问题:我问你,你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事实问题、规律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愿望问题,我们现在谈的就是想去哪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好作答,大多数人都会很茫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没想过或者没想好要到哪里去,或许根本无处可去,或许哪里也不想去,也许清楚眼下想到哪里去,说远了也就不清楚了。我想,说不清楚很正常也很真实,但作一些方向性的模糊思考还是必要而且可能的。在同学们的军训心得中我就看到了类似的一些模糊认知,软件学院黄文欣同学说要"走进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袁倪同学说要"奔赴山海"、工商管理学院张怀文同学说要"走向远方"、国际学院潘书语同学说要"迎接明天"、经济学院刘冰玥同学说要"迈向未来"。字里行间,同学们表达了对大学、远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就是你们要去的地方,本质上也是你们自己对自己的期许。从这个意义上看,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李先昊同学的回答更接近本质,他说要"英勇地向更好的自己前进"。跨入大学的门槛之前,"到哪里去"的答案就是大学,跨入大学门槛之后,"到哪里去"的答案难道是立刻急着要到社会去、到一个梦想的城市去、到一个顶尖的大学去、到一个理想的单位去、到一个心动的项目去吗?我想不是的,接下来你们要做的应该是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在这个大学安安静静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让自己有能力去往自己想去的那些地方。此刻,如果再问你要去哪里?我想最好的回答是:"我哪也不去,我就在这里,扎根这里,在这里慢慢地耕耘自己。"这何尝不是一个更高的去处呢?

好了,我们再互换一下位置,你们来问我,我要到哪里去?我的回答是:思无量。还是答非所问,为什么?一则我意识到"去处"再多,也无非是从旧我到新我,根本还是要靠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二则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有倡导的责任。我回答"思无量",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希望能倡导同学们以更强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人皆有梦,一个人想去、可以去、应该去的具体地方可以有很多,然而一个具体的"去处"一经确定,人们常常就会以简便权宜乃至偷工减料的方式去追求它,以至于最终某个具体"去处"从指标看是到达了,但作为主体的个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成长。因此,我要给出的建议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目的地需要奔赴,也应该奔赴,但最好每一次奔赴都是正心诚意、不打折扣的,做到"不为所去之所屈",否则本末倒置,不停"空转",最终难免留下"去是去了,就是不见长进"的遗憾,遭遇"确实去了很多地方,最后还是没有开窍"的尴尬。

思考是一个人成长的真正依靠和根本动力,思维训练是大学教育能给大家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大家最应该去追求的东西。以前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博闻强识、触类旁通,那就算拥有不错的能力,但现在这种能力已经被机器轻松驾驭,人类转而必须突出类似一叶知秋、无中生有之类的机器不容易掌握的能力。然而,因科技进步而倒逼人类必须拥有的这种能力却遭遇了技术性的发展阻碍。在知识学习服务产品和科研创新辅助工具开始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反而要特别警惕失去部分思考能力的危险。现在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越来越依赖于一些知识服务产品或者算法研究工具,进入了所谓的搜索时代、算法时代、图表时代,出现了"知识即搜寻""研究即算法""论证如列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不是如何发展人类独有的能力的问题,而是如何防范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自己是不是真正在思考,不能让搜索代替思考,让算法和图表代替论证。这些辅助工具相当于给学习或者研究提供了一个导航模式,我们不能做导航模式下思考的"盲人",要弄清楚这些导航模式的底层逻辑,做到没有导航也能"开车",没有导航也能"回家"。另外,我们还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思考是不是足够专注和深入。身处流量社会,太多人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为减少碎片化信息和知识对思考的干扰,我们必须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将更多的专注力放在对重要知识体系完整而根本的理解上,放在对最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上,放在打通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结上,放在有意义地提出问题上。试想一下,大脑中如果有如此激动人心的风暴,我们的思考还会这么容易游离吗?事实上,缺乏深度思考就会导致思考的肤浅和无聊,这正是思考无法专注的根源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大学的边缘,处于庸圣之间,不妨再问一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管你给出何种答案和采取何种行动,我都期望你们能"不为所属之所束""不为所来之所赖""不为所去之所屈";我都盼望你们能拥有"天地阔"的见识和气魄,"任徜徉"的胆识和气度,"思无量"的智识和气质;我都希望你们能具身于高天厚地,徜徉于知识天地,猛进于智慧天地!同学们,我们来到X,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战胜自己;不是为了划定自己的边界,而是为了打开自己的眼界;不是为了守住自己的门户,而是为了打开自己的心门;不是为了在大脑堆积知识,而是为了让大脑不断开窍,因此,最后我要祝愿各位新同学在X及其连结的广阔天地里开眼、开心、开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