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董事长李德文:在2024年学校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学校改革的前瞻思考与契机把握(第2/2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教育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治理方式改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决策科学化。
总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个性化、混合式学习、开放式和国际化教育。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科学地谋划和部署下一个学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有以下四个层面11件要事:
(一)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育人体系
学校率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建设和完善一套厦门工学院教学体系,是实现科学转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涵。
1.逐步实现高阶教学的改革目标
高阶教学的目标提出和课程建设的落实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在理念路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从各个学院以及各专业课程组在会议上介绍交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一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教学试点工作。特别在专业试点的基础上,也特别要鼓励重视不是试点专业有高阶教学能力的老师。同时在各种专业课堂上运用高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肯定和促进全体教师尝试和掌握高阶教学。求大同存个性,我们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高阶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让高阶教学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创新求变。
2.贯彻落实好学校关于《AI教育实施方案》
将着力点放在如何以AI技术助力高阶教学上。学校已经于6月25日发布了《厦门工学院AI教育实施方案》。《方案》对AI教育的实施背景、基本思路、实施目标、具体举措与工作安排等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积极行动予以落实。
而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我们提出高阶教学与AI教育是互相融合、交互呼应的,高阶教学中已经运用了许多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现在再加持AI技术,势必促进我们高阶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3.以本为本、育人为本,继续深入做好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力量与责无旁贷的实施者,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与教书融合为一体的教育观,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观。把自己的生命投注在学生身上,认真研究每一个教育对象--学生,关爱和呵护他们成长。
继续认真履行《厦门工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实行老师包班制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学校于今年5月1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夯实教师包班制与优化辅导员导师职责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老师育人的主体责任,确实实现"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的目标。
本学期以来,学校又涌现一大批育人的优秀教师,受到学校"馆园会客厅""燃灯者"等栏目的表彰。还有很多来不及访谈、表彰的老师也在默默地爱着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希望学校所有老师都自觉地投入育人工作中,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4.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学校将在2025年11月左右接受教育部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我们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之后又一次接受由政府主持的教学水平大考,事关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事实上,我们这几年所做的改革工作,都是在千方百计地提升教学质量,这与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导向相一致。我们已经成立了"评建办",在各个方面都进行准备。除了评估中各项指标以外,学校评建办牵头,组织人员研究审核评估要求,研究我们学校近五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办学特色,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撰写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自评报告。这个自评报告不仅是为上报而准备的文件,也要成为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重要总结,可以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
5.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从去年开展"百博工程"人才引进以来,从2023年至今,共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多位,计划在2024年底再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位,特别聘请外籍教师、华裔教师、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加盟,改善师资结构,增加师资队伍多元化。
6.继续做好年轻教师提升学历教育的工作。目前学校教师在读博士生有35人,学校还将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到各高校和企业轮训。教师进修学院要根据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重新优化教材、课程,前沿AI信息技术等对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组织学习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认证,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7.继续强化与国内外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国内外大学合作的领域包括教学、教研、科研、育人、师资交流、管理等方面。包括合作办学,经常聘请全球知名学者和企业、行业领袖开设论坛、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活动、课程和讲座等,促进校内教师、学生和校外专家、学者相互交流、互动,形成一种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培养师生的国际素养,让师生拥有审视当代的全球视野与格局。
(三)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8.学校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引进境内外科研领军人物,与校内的教师组建科研团队。这两年学校很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引进一大批有科研实力的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发,使学校的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与进步。学校还将持续加大力度引进科研人才,支持科研人员研究工作,多出成果,为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9.加大建设硕士点培育力度,争取三个硕士培养专业能够进入省里的专业硕士点培育单位名单,下半年启动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计划,为今后硕士点验收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四)完善基本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办学条件
10.学校将利用这个暑假,对三幢大厦进行立面和内部改造。一个是明德大厦改造,改造后的明德大厦将使教室与实验室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更加方便,各楼层的通道、教室实验室、阶梯教室更加宽敞、明亮、舒适。103间教室全部按现代化智慧教室标准进行建设,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小班化、互动式,课桌椅可以自主组合,为高阶教学与AI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第二个项目是博雅大厦的立面和内部改造。改造后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将拥有一个特别具有博雅与艺术气质的学习场馆。
第三个项目是友爱学生宿舍大楼改造。改造后友爱大楼将有优质宿舍484间,床位2904个,自习室30间,环境更加舒适,功能更加齐全,大大提升学生的居住、学习、交际的环境质量。
本学年学校还将设计建设体育文化馆、校史馆两个展馆。建成后,我们将拥有图书馆、教育信息文化馆、教育博物馆、工程文化馆、马拉松文化馆、弘本书馆共八大展馆,形成了高校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成为集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科普、参观、游览、体验为一体的科教基地。
以上项目,投入大,时间紧,工程任务很重,希望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认真抓好工程质量,注意施工安全,在开学前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暑假管理和工程人员不但不能放假而且还更辛苦劳作,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11.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到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完成多个模块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还成功建成一个规模适中的"教育信息化文化馆"。继续推进剩下几个模块的建设设计,各职能部门应更精诚合作,以大局为重,争取今年年底完成所有模块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实现全校信息一网通。真正做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全面运用,以人工智能、多媒体、大数据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转型,培养现代化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做好我们的工作,必然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如社会期望与社会评价的压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变异的压力;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变化的压力;师资、经费的需求与生源变化的压力;不同学校竞争传导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我们有底气、有定力去从容应对,但我们必须同时进行科学研判,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大家有共同的智慧和共同的意志。
为了完成这几项重点工作,我还想提出三项工作的思想原则:
其一,做好工作要激情与理性并行。
我的意思是,我们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热爱这份工作,我们投入了终生的激情,我们的情怀、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精神都与教育密切相连,都因教育而激发,而且坚定不移。但是我们同时要有强烈的教育理性,研究教育,尊重教育规律,才能把我们的事情做好。
其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最佳的智慧选择。
我们有着崇高而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有激情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但是现实状况又往往比较复杂,有可能与我们的理想产生矛盾。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有智慧的选择。不迷信、不盲从,但也不自矜、不自卑。即使是在夹缝中生存,也要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做得游刃有余。
其三,在不断修正错误、纠正偏失中前行。
我们都不是圣人,也不是教育的先知者。我们提出的前瞻性思考,只是我们研究之后的一些判断。我们在工作中都可能出现错误、出现偏失,但我们有修正错误的自觉,有纠正偏失的能力,因为教育者又必须有胸怀、有度量。我想再次提出"超越自我"的问题。不能超越自我,不能修正错误,纠正偏失,就必然被自我的局限所困,就有可能落后。我们一定要在改革和自我修正中不断前行。
我们不仅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还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的契机。
我想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坚守理想,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而且能够传导给我们的教职员工们、同学们,成为我们办好学校的教育智慧和精神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