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长:在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第2/2页)
四是突出两手齐抓,解决好"并网"的问题。也就是要将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结合起来,不断优化现行调度运行方式,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促进电力供需两侧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2021年,我省新能源最大发电能力目标在415亿千瓦时,但风电、光伏保障性消纳电量总计为137亿千瓦时,仅占1/3左右,也就是说约有2/3的电量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下一步,在推动局部电网建设的同时,更要发挥好电网资源配置的平台作用。各相关市州要结合增量配电网建设,积极鼓励风光电企业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灵活调节能力,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要开展新能源市场化并网试点,持续降低新增稳定电荷用电价格,鼓励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为省内新能源直购电交易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优质低价新能源电力高效配置使用。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等地要引导大工业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积极参与电力系统辅助市场服务。省电力公司要加强接网工程建设,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能并尽并"。同时,针对省内一般工商业电价偏高的问题,要在"外购"上积极探索,能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购进新疆低价火电和四川、青海低价水电,降低省内综合用电成本,用外省较为廉价的电力资源支持省内企业发展,增强吸引东中部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五是聚焦全链升级,解决好"产业"的问题。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去年,酒泉国家经开区被摘牌,虽然直接原因是国家风电投资政策调整,对园区内风电配套装备企业、风电建设项目造成影响,但究其根本,与园区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竞争力偏弱是分不开的。省里已经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各地各部门都要吃透文件精神,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增链,加大对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培育引进,以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带动装备生产与技术创新,在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上迈出更大步伐。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壮大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储能电池、智能运维等相关产业,推进高端电力装备设备落地制造,努力形成发、输(配)、储、用、造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要聚焦关键技术攻关。聚焦能源开发、电网运行、新型储能、数据利用等领域,加快国家级新能源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鼓励"链上"企业申报各类奖补资金和产学研用平台,推动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要强化招商全程服务。前几天央视热播电视剧《温州三家人》,那里面的一家温州大企业,就把自己的光伏生产基地放在了甘肃。在现实中,正泰新能源就已经投资了几个新能源项目。这说明,投资者非常看好我省的新能源开发,会有更多企业前来投资。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电池等产业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建立招商目录和项目清单,优先保障新能源重大项目用地,强化手续办理服务,强化企业生产要素供给,努力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需要强调的是,各市州要对来我省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绝对不支持,决不能再出现占着资源不干事、平白丧失机遇的情况。同时,也希望相关企业切实履约践诺,谈好的就要干,要干就干好,不能只见协议、不见成效,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同志们,推动我省新能源发展成势见效,需要各市州各部门以"一盘棋"的思维、"一直抓"的定力和"一根筋"的干劲,抓牢机遇、靠实责任,在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正在全国叫响"最美风光在甘肃"。谋划设计要细化。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供给与需求、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各类影响因素,编制好全省"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和各地三年整体开发方案。政策机制要优化。各相关部门要结合省情实际,聚焦能源结构优化及电力稳定运行,完善管理协调、问题会商等机制,强化规划引导与管理,凝聚工作合力。项目支撑要强化。各市州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存量项目推进专班作用,尽快解决制约项目实施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期建成并网。同时,要落实好相关惠企政策措施,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争新增项目快速落地、发挥效益。各方责任要实化。省发改委要牵头强化主要指标、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和督查检查,督促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部署和相关领域监管责任。要加强任务完成情况跟踪监测,定期开展总结评估,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最后再强调一下,最近国务院安委会考核时提出"甘肃新能源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省发改委要积极配合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新能源领域安全监管,密切关注储能、氢能等领域安全问题,切实抓好考核反馈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