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干出园区发展新天地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5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干出园区发展新天地

--对绵阳经开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思考

绵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鼎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市场主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增市场主体6000多万个,为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活力和韧性作出了重要贡献。绵阳经开区5年间新增市场主体6400余个,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带动了产城融合发展和园区经济体量节节攀升。今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绵阳经开区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大力深化市场主体壮大行动,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厚植经济发展基础和动能,努力干出发展新天地。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发展就越有动力。2018年11月和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对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肯定各类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市场主体在保持创新活力、保障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济持续增长动能源自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青山"就是中国上亿市场主体。我国市场主体规模庞大,截至2021年底,已有各类市场主体1.54亿户,其中企业4842.3万户,个体工商户1.03亿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奠定了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根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活力,才能有效增加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绵阳经开区作为西部内陆产业园区,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近来民间投资总量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近70%,而大量市场主体正是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于经开区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市场主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排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各类市场主体是创新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绵阳正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构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绵阳经开区作为绵阳"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市场主体,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三)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根基系于市场主体。"六稳六保"的核心就是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据统计,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其中9000余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亿万市场主体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带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在经济体量严重偏小、区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民生领域尚有较多短板、历史欠账较为沉重的情况下,绵阳经开区只有守护好市场主体这个根基,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才有坚实基础和保障。

二、当前绵阳经开区在市场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自2000年设立以来,绵阳经开区用短短20年时间,完成了从沧海桑田到现代化城市、从阡陌交通到大道纵横的历史巨变。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10年来,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21.3%,2021年实现10.35亿元,是2012年(1.83亿元)的5.66倍。这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是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奋斗贡献的结果。发展成效虽然明显,但绵阳经开区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高增长"与"低总量"并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近两年经开区市场主体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2020年、2021年辖区市场主体增速分别达到25.35%、180.49%,增速连续两年位居绵阳第1,且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总量来看,2021年全区市场主体总数为38977户,其中企业6888户,分别占全市的9.1%和7.25%,对绵阳全市整体贡献还不大。

二是"高精尖"与"小散弱"并存。绵阳经开区始终坚持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现已聚集规上工业企业118家(不含虹系、东材科技、丰谷酒业),有高新技术企业5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919户,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个,利尔化学、虹科创新、东材科技等企业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曾分别获得国家、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拥有多项技术发明专利。然而从结构上来看,龙头企业严重缺乏,2021年辖区市场主体户均注册资本仅为157.41万元,10亿元及以上企业仅有10户,亿元以上企业仅有79户,297户"四上企业"在市场主体总数中的占比不到1%,相比沿海国家级经开区和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服务优"与"承载弱"并存。近年来,绵阳经开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合作,在全市率先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干部职工队伍干事创业热情有效激发,实施企业登记"136工程"、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等系列创新举措,企业开办办结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以内,2019年荣膺"中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2021年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称号,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与此同时,辖区硬环境建设滞后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不优不美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土地资源利用不够高效、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致使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偏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主体加快增长。

市场主体成就了经开区过去的快速发展,也是支撑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绵阳经开区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肩负着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有效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是实现新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要求。

三、以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载体,持续快速壮大绵阳经开区市场主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指引着工作的方向。就此,绵阳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和攻坚克难两大精神,大力实施绵阳市委提出的"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响亮提出和精心部署深化市场主体壮大行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为实现"产业强区,活力新城"发展愿景注入强劲动能。

(一)实施全员引育,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坚持大小齐抓、引育并举,将市场主体引育责任压实到部门、到人头,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充分挖掘各类投资创业信息,形成全员动手抓引育工作格局。针对产业层次不高、质量效益不好、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坚持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招引。一是聚焦抓大。深化招商引资攻坚行动,持续做强智能终端、精细化工、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两大特色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特别是终端产品和整机生产企业,2022年力争签约金额不少于400亿元,签约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10个。推进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将汇聚三江招商公司打造成为园区招商体制创新试验平台,发挥6个驻外招商服务中心和全区"招商大使"作用,力争招引更多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二是注重育小。深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企业住所登记,实施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提供便利;强化孵化器孵化、招育功能,高品质建设和高效益运营好双创中心二期、先进制造业服务中心、电子制造产业园、智慧家居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载体,力争3年内新增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入驻。三是着力补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解决服务业市场主体体量较小、结构不优问题。进一步巩固汽贸特色优势产业地位,依托同立集团、卓龙集团等现有汽贸龙头企业,通过对汽车服务产业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赋能,促进汽贸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加快规模扩张,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

(二)坚持精准施策,让市场主体强起来。针对各类市场主体自身特点,落实差异化支持措施,推动市场主体综合实力整体提升。一是强化龙头引领。培育壮大根植型标杆企业,支持利尔化学建设百亿级企业,着力培育华丰连接器、海立电器产业链上50亿规模,打造一批"镇园之宝"。坚持常态化开展"四上企业"大走访,落实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遴选一批带动能力突出、资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龙头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支持形成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经济贡献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强化梯次培育。全面梳理各领域市场主体,筛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完善高成长企业重点培育名单,因企施策加强帮扶和指导,鼓励个体工商户提质增效,助推中小企业"升规入统",实施企业上市"钻石工程",帮助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推动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良性格局。三是强化提档升级。制定扶持培育计划,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迈上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支持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重点帮助企业晋升特级、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引导市场主体从知识产权、合同守信、产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持续优化服务,让市场主体活起来。营商环境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强化"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理念,坚持外塑"颜值"、内提"气质",不仅要让市场主体进得来、留得住,更要发展快、效益好。一是加强惠企纾困。全力落实好各项惠企纾困政策,继续实施退税减税降费、减租免租降息,切实为企业减负赋能。推进金融护航"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用好金融顾问制度,广泛开展政金企融资对接会等活动,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引导企业就近配套,开展产品互连互采互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大力推动"经开造"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促进辖区企业快速扩张、良性发展。二是优化配套服务。坚持走特色化、集约化、人性化发展之路,突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复合,纵深推进城市环境改善提升,加大城市重要节点景观打造,再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农贸市场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处理及5G通讯等生产性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智慧家庭产业功能区,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三江实验学校、中医健康城、三江医院等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发展吸引力。持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扎实做好化工园区优化提升,有效发挥中科经永产业园作用,加大征地拆迁和涉地涉房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为市场主体落地预留更大空间。三是坚持"放水养鱼"。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充实完善并逗硬兑现经开区促进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投资强度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加大奖补支持力度。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搞简单粗暴、选择性、一刀切的随意执法,对拿不准的新业态、新模式给予足够的观察期,做到对市场主体干扰影响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服务保障最优化。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