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政法、法律、法治类理论材料合集55篇(第14/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1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74分钟

成就载入史册,经验弥足珍贵。新的征程上,要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为己任,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努力为"双奥之城"打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法治社会构建也需"适老化"

2022-04-25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参与等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全国各地法院、公安机关联合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重点惩处以养老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例仍在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14.2%,相当于德国、英国、法国三国总人口之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探索建立符合老龄化需求的法治社会,对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社会的法治需求,将是未来我国建设适应国情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基于非老龄化社会而建构的,由于中青年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参与的主体,法律侧重于调整中青年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同时,老年人具有特殊脆弱性和依赖性,老年人口由于生理和身体机能的衰减,产生了相较年轻人更强烈的依赖性制度需求,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正是对于依赖性的回应,以防止实质性不平等的发生,法律制度也需回应占比越来越高的老年群体需求,构建倾向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此外,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认同度不高、法律知识匮乏、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诸多因素给了侵害权益者可乘之机。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明确了普法宣传、打击犯罪、完善监护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4月发布《关于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公安机关也将开展多项打击针对老年人犯罪的专项行动。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探索建立符合老龄化需求的法治社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快适老性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以宪法为基础,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含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未来仍需以全面性、完备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为标准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为当前影响恶劣、普遍性、紧迫性的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法理依据,为养老保障、健康支持、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老年支持体系的发展提供规范性政策条例,切实发挥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功能。

拓宽老年人普法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构建多途径的普法宣传教育平台,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拓展社区宣传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提升大众传媒内容的规范性和可视性;打造受欢迎的普法教育品牌,把握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加强监督审查,利用其快速传播的特点推广专业、科学的法律知识,帮助老年人确立法治信仰,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切实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便老惠老司法服务机制。定期开展下乡、进村、入社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将普法教育和解纷机制相结合,针对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赡养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设施,方便老年人获得诉讼服务指导和帮助,建立老年友好的诉讼服务机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简化救助程序,巩固老年人法律援助长效机制。

对侵害老年人人身和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逐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法律威慑力。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老年人相关案件,如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要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惩,为老年人营造安全、友好的社会环境。

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人的福祉,只有建立起符合老龄化需求的法治环境,才能切实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杨舸,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抓住抓好总抓手

2022-04-20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表明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定航向、规划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就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成为可实施的工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深化、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时代要求。经过长期努力,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同时,法治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还应看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确保法律实施也是重要工作。要让人们践行法治、遵守法律规范,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更加全面广泛地谋划和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各方面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正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

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科学分析、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各种矛盾和各项任务了然于胸,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方面工作,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把握工作重点,增强法律制定、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依规治党等各方面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贯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党内法规各个方面。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牵引各方,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继续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健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做好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推动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将法律制定、实施、监督、保障全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前进方向

2022-04-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统筹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的科学内涵作出阐释,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法治国家,要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我们党清醒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彰显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充分体现党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表明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彰显了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自信,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突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要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高效组织、有序展开,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就能产生"壹引其纲,万目皆张"的作用。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必须抓住这个总抓手,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极大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越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推动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民生领域立法。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工作,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国家利益。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有力维护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要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把拓展执法司法合作纳入双边多边关系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

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新征程上,谱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篇章,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加强对我国法治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阐释,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经验,阐发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2022-04-18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所作重要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一语来说明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所作《周公》一文。原文为:"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意思是一个好的治理者,如给天下制定良好的法令制度,则天下安定、秩序井然;如给某个国家制定良好的法令制度,则国家兴旺、人民幸福。

面对北宋王朝百余年的积贫积弱,怀"回天转地"之气概,视"天下大治"为己任的王安石,从"继道而行""以道求治"的哲学立场和政治观念出发,借论周公之政畅抒其立法施治的观点,其意图显然不仅仅是治必有法,而更在于强调治须"良法"(善法)。何为良法?在王安石看来,所谓"道","万世无弊",且"万物莫不由之",因此,承"道"之法方为良法。依良法而治,方可能获得善治之局。由此出发,王安石还论及"良法善治"在某些方面的具体表现,如"法令简而要""依道治财""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句,蕴含着一种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法善治观念,突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首先,良法善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良法善治是辩证统一的。良法是善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没有良法无以善治。善治是良法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结果,善治不彰则良法无以落地,无以发展。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良法善治,"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因此,这里的良法善治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形态。而要实现良法善治,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不动摇。

其次,良法善治必然要求当前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良法善治在立法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立法质量、配置立法资源、确立立法导向的基本准则。早在2010年,我国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就必须将有限的立法资源向人民关切聚焦,于要害肯綮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态势,专门就加强加快重点领域立法作出了战略安排:一是着眼国家治理急需、增进人民福祉,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新兴领域立法步伐。二是发挥依规治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作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三是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

再次,良法善治为实现"天下大治"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重大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都成为国际法治发展的重大历史契机。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顺时应势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并庄严表示,中国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企图以体现其国家利益的制度与规则为基础维护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要"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从而为当前进一步增强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作出了科学的战略安排。

(作者:张真理,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所所长)

在历史借鉴中提高信访案件法律监督质量

2022-04-15

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检察机关站在群众的立场、视角看问题,就是抓住了处理群众信访案件的牛鼻子,聚焦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向彻底化解矛盾纠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将效率和公正有机结合,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得到强化。提高信访案件法律监督质量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真正解决信访者的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信访案件的诉求可能是个案公正,也可能是普遍公正。检察机关强调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就是重视个案监督,追求公平公正。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的内涵,不仅包括及时回复群众信访,还包括在回复中加强针对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回复,体现出法律监督的性质和特点。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将法律监督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将高质量的法律监督作为法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平反冤错案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工作机制,为新时代法律监督的改革完善提供了历史借鉴。

重视平反冤错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冤错案的平反过程中,中国古代重视惩恶扬善,贯穿慎刑思想,缓和社会矛盾,弘扬公平正义。汉朝就建立了平反冤狱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官员巡行监狱,主动发现冤情并予以平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